含金氧化礦石的特點是什么?
答:含金氧化礦石明顯地與硫化礦不同,氧化礦一般距離地表10~30m的范圍,儲量不大,礦體比較分散。由于礦物和金粒表面蝕變、氧化和污染,使其失去原來的可浮性。浮選作業(yè)時,由于微細粒礦泥含量大、微細粒礦物質量小、比表面積大,致使水介質對這些微細粒礦物和礦泥的流動阻力、各種界面力、雙電層斥力等的影響越顯著,布朗運動擴散行為的影響遠遠超過重力的作用,使得它們與氣泡碰撞黏附的概率降低,泡沫發(fā)黏,比浮選速度小,有時大量礦泥進入精礦,造成金精礦品位過低。此外,礦泥和微細礦粒還吸附浮選藥劑和顯微、次顯微金。這些都導致浮選過程的復雜化,增加生產(chǎn)成本,降低選礦回收率。所以,直接采用浮選法處理含金氧化礦,金的浮選回收率一般只有60%左右,精礦品位也不高,甚至達不到金精礦標準。如果采用混汞-重選工藝流程處理,金的回收率也只能達到60%~70%,同時,重選尾礦再進行氰化,回收率雖然能夠大幅度提高,但工藝流程復雜,環(huán)保問題難以解決,對于中小型黃金企業(yè)來說,經(jīng)濟上不合算。
從金礦中富集金、銀的原則流程是什么?
答:從砂礦和原生礦石中富集金、銀的方法,主要依據(jù)礦床類型、礦物結構、形態(tài)和共生組合等特征來選擇。不同礦床通常使用的富集方法是:(1)砂金礦床。良好砂礦床的自然金多與脈石分離,金粒解離呈單體存在于砂礫中,但坡積或洪積礦床中的金粒只有少量已從脈石中解離出來,而需要首先進行破碎。這些礦石通常經(jīng)預處理后,用重選法產(chǎn)出精礦,再經(jīng)混汞法或氰化法處理。
(2)嵌布于石英脈中的單體自然金,通常將礦石破碎后直接用重選法、混汞法或氰化法處理。
(3)嵌布于硫化鐵(黃鐵礦、磁黃鐵礦或毒砂)中的自然金,或與銻、砷、銅、鎳礦物共生或呈碲化金存在的金,通常先經(jīng)過浮選和焙燒,然后用氰化法處理所得的精礦或焙砂。如礦石為次生硫化銅、硫化銻及金賦存于碳質頁巖中,使用氰化法處理有困難時,則經(jīng)浮選后用其他方法處理精礦再用氰化法處理尾礦。
(4)與鐵、銅、鎳硫化礦床共生的少量金,多嵌布于這些硫化礦物的晶格內。此類礦石以生產(chǎn)銅、鎳等為主。礦石經(jīng)浮選獲得的精礦送冶煉廠處理,在產(chǎn)出銅、鎳等的同時綜合回收金、銀。
(5)鑒于銀多與金和其他礦物共生或伴生在一起,“單獨”的銀礦床也只是以含銀為主。故從銀礦石中富集銀的方法,通常應考慮回收與之共生或伴生的其他礦物。一般來說,回收銅、鉛、鋅等礦石中的銀使用浮選法為主,并輔以其他方法。金礦石中的銀則可采用回收金相似的方法富集,以合金形式回收,然后再分離提純;有時則先經(jīng)過分離,再分別提純。鉑族金屬也常常與金共生或伴生在一起,處理時可以綜合回收。對含銀的硫化物,通常先經(jīng)氧化焙燒,然后再進行氰化處理,或者用酸性鹽水或硫代硫酸鈉浸出。
(6)含銀硫化錳和含銀軟錳礦床,由于錳的存在,直接采用氰化浸出效果不好,采用其他方法也很困難。為此,通常都要進行特殊處理使之不影響銀的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