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要求書: 1.一種電解液攪拌桶,包括:桶體(5-1)、桶蓋(5-2)、第一攪拌軸(6);
其特征在于:
在桶蓋上固設有驅動電機(1),驅動電機的轉軸依次連接:聯(lián)軸器、減速器、驅動齒輪(2),驅動齒輪與第一傳動齒輪(3-1)嚙合,第一傳動齒輪(3-1)與第一從動齒輪(4-1)嚙合;
所述驅動齒輪(2)、第一傳動齒輪(3-1)、第一從動齒輪(4-1)設置在空心桶蓋內;
所述第一從動齒輪(4-1)的內部設置有空心孔;所述第一攪拌軸(6)為頂端與底端均開口的空心攪拌軸,其穿過第一從動齒輪(4-1)的空心孔且突出于桶蓋(5-2),第一攪拌軸(6)與第一從動齒輪(4-1)固接;
所述第一攪拌軸的頂端與管路連接;
第一攪拌軸(6)為 形,包括:第一豎直部、第一水平部、第二豎直部,第一豎直部和第二豎直部上均設置攪拌葉片,且第二豎直部在第一豎直部的下方,第一攪拌軸(6)的第一豎直部和第二豎直部均設置有攪拌葉片,且第一攪拌軸的第二豎直部的攪拌葉片的區(qū)域要較第一攪拌軸的第一豎直部的攪拌葉片的攪拌區(qū)域更寬;
還包括第二攪拌軸(7),驅動齒輪與第二傳動齒輪(3-2)嚙合,第二傳動齒輪(3-2)與第二從動齒輪(4-2)嚙合,第二傳動齒輪(3-2)與第二從動齒輪(4-2)也設置在空心桶蓋內;所述第二從動齒輪(4-2)的內部設置有空心孔;所述第二攪拌軸(7)為空心攪拌軸,其穿過第二從動齒輪(4-2)的空心孔且突出于桶蓋(5-2),第二攪拌軸(7)與第二從動齒輪(4-2)固接;
還設置有泵(9),泵(9)通過管路將桶內的電解液抽取,然后再通過循環(huán)管路(10-2)送至第一攪拌軸(6),所述循環(huán)管路(10-2)與第一攪拌軸(6)通過軸承連接接頭連接;所述第二攪拌軸與加料管連接;
所述第二攪拌軸與加料管的數(shù)量均為多個,且第二攪拌軸與加料管的數(shù)量相同;
第二攪拌軸(7)為 形,包括:第一豎直部、第一水平部、第二豎直部,第一豎直部和第二豎直部上均設置攪拌葉片,第二豎直部在第一豎直部的下方,第二攪拌軸(7)的第一豎直部和第二豎直部均設置有攪拌葉片,且第二攪拌軸的第二豎直部的攪拌葉片的區(qū)域要較第二攪拌軸的第一豎直部的攪拌葉片的攪拌區(qū)域更寬;
在電解液攪拌桶的底部設置支撐板,支撐板的下側設置多排滾輪,其中,每排滾輪包括多個滾輪;在每排滾輪的滾輪間固接有滾動轉軸,所述多個滾動轉軸均保持相互平行、其用于限位;在每個滾動轉軸上設置有至少1組連接套筒組件,所述連接套筒組件由第一連接套筒、第二連接套筒、第三連接套筒、第四連接套筒組成,且第一連接套筒與第二連接套筒的軸向方向平行,第三連接套筒、第四連接套筒的軸向方向平行,第一連接套筒、第二連接套筒、第三連接套筒、第四連接套筒呈口字形分布在滾動轉軸上;所述每個連接套筒的內表面設置有螺紋,剛性限位桿的外表面設置有螺紋。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電解液攪拌桶,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加熱模塊(8)與控制器,所述桶體的側壁以及底部內設置有若干個加熱模塊(8),以保持電解液的溫度;所述加熱模塊(8)均與控制器連接。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電解液攪拌桶,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攪拌軸(6)和第二攪拌軸(7)的表面均設置有孔。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電解液攪拌桶,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從動齒輪、第二從動齒輪的空心孔的內側設置齒,第一攪拌軸(6)、第二攪拌軸(7)的外側分別設有與第一從動齒輪、第二從動齒輪的空心孔的內側設置齒相互配合的齒。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電解液攪拌桶,其特征在于,第一攪拌軸(6)、第二攪拌軸(7)突出于桶蓋的頂部固設有盤體,盤體的下部設置有滾動輪,在桶蓋的上表面設置有與滾動輪相互配合的滾動滑槽。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電解液攪拌桶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驅動電機轉動后,驅動輪驅動傳動齒輪轉動,傳動齒輪進而驅動第一從動齒輪轉動,第一從動齒輪通過空心孔的內表面的齒、以及相配合的第一攪拌軸的外面的齒,第一攪拌軸也轉動,第一攪拌軸在轉動時,滾動輪在滾動滑槽中滾動;
同時,傳動齒輪驅動第二從動齒輪轉動,第二從動齒輪通過空心孔的內表面的齒、以及相配合的第二攪拌軸的外面的齒,第二攪拌軸也轉動,第二攪拌軸在轉動時,滾動輪在滾動滑槽中滾動;
泵(9)通過循環(huán)管路(10-2)將攪拌桶內的電解液不斷的送入第一攪拌軸,一線電解液的不斷循環(huán),以便使得攪拌桶中的電解液更加均勻;同時,加料管中的物料通過第二攪拌軸送入電解液攪拌桶內。
說明書: 一種電解液攪拌桶及其工作方法技術領域[0001] 本發(fā)明涉及攪拌機構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尤其涉及一種電解液攪拌桶及其工作方法。背景技術[0002] 在CN205856623U中記載了,銅電解生產過程中,需要向電解液中加入膠或者表面活性物質等添加劑,但是,常規(guī)的攪拌器,會出現(xiàn)“越靠近攪拌軸位置,葉輪轉速越小,容易在攪拌軸正下方形成死角,進而導致添加劑沉積在該處”的技術問題。發(fā)明內容[0003]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解液攪拌桶及其工作方法,能夠解決添加劑沉積在攪拌軸底部的問題。[0004]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電解液攪拌桶,包括:桶體(5-1)、桶蓋(5-2)、第一攪拌軸(6);
[0005] 在桶蓋上固設有驅動電機(1),驅動電機的轉軸依次連接:聯(lián)軸器、減速器、驅動齒輪(2),驅動齒輪與第一傳動齒輪(3-1)嚙合,第一傳動齒輪(3-1)與第一從動齒輪(4-1)嚙合;所述驅動齒輪(2)、第一傳動齒輪(3-1)、第一從動齒輪(4-1)設置在空心桶蓋內;[0006] 所述第一從動齒輪(4-1)的內部設置有空心孔;所述第一攪拌軸(6)為頂端與底端均開口的空心攪拌軸,其穿過第一從動齒輪(4-1)的空心孔且突出于桶蓋(5-2),第一攪拌軸(6)與第一從動齒輪(4-1)固接;[0007] 所述第一攪拌軸的頂端與管路連接;[0008] 第一攪拌軸(6)為“ ”形,包括:第一豎直部、第一水平部、第二豎直部,第一豎直部和第二豎直部上均設置攪拌葉片,第一豎直部在第二豎直部的上方,第一攪拌軸(6)的第一豎直部和第二豎直部均設置有攪拌葉片,且第二豎直部的攪拌葉片的區(qū)域要較第一豎直部的攪拌葉片的攪拌區(qū)域更寬。[0009] 進一步,還包括第二攪拌軸(7),驅動齒輪與第二傳動齒輪(3-2)嚙合,第二傳動齒輪(3-2)與第二從動齒輪(4-2)嚙合,第二傳動齒輪(3-2)與第二從動齒輪(4-2)也設置在空心桶蓋內;所述第二從動齒輪(4-2)的內部設置有空心孔;所述第二攪拌軸(7)為空心攪拌軸,其穿過第二從動齒輪(4-2)的空心孔且突出于桶蓋(5-2),第二攪拌軸(7)與第二從動齒輪(4-2)固接;[0010] 還設置有泵(9),泵(9)通過管路將桶內的電解液抽取,然后再通過循環(huán)管路(10-2)送至第一攪拌軸(6),所述循環(huán)管路(10-2)與第一攪拌軸(6)通過軸承連接接頭連接;所述第二攪拌軸與加料管連接。
[0011] 進一步,所述第二攪拌軸與加料管的數(shù)量均為多個,且第二攪拌軸與加料管的數(shù)量相同。[0012] 進一步,第二攪拌軸(7)為“ ”形,包括:第一豎直部、第一水平部、第二豎直部,第一豎直部和第二豎直部上均設置攪拌葉片,第一豎直部在第二豎直部的上方,第二攪拌軸(7)的第一豎直部和第二豎直部均設置有攪拌葉片,且第二豎直部的攪拌葉片的區(qū)域要較第一豎直部的攪拌葉片的攪拌區(qū)域更寬。[0013] 進一步,還包括:加熱模塊(8)與控制器,所述桶體的側壁以及底部內設置有若干個加熱模塊(8),以保持電解液的溫度;所述加熱模塊(8)均與控制器連接,以便通過控制器對桶體的加熱效果進行精確控制。[0014] 進一步,在第一攪拌軸(6)和第二攪拌軸(7)的表面均設置有孔。[0015] 進一步,在第一從動齒輪、第二從動齒輪的空心孔的內側設置齒,第一攪拌軸(6)、第二攪拌軸(7)的外側分別設有與第一從動齒輪、第二從動齒輪的空心孔的內側設置齒相互配合的齒。[0016] 進一步,第一攪拌軸(6)、第二攪拌軸(7)突出于桶蓋的頂部固設有盤體,盤體的下部設置有滾動輪,在桶蓋的上表面設置有與滾動輪相互配合的滾動滑槽。[0017] 進一步,在電解液攪拌桶的底部設置支撐板,支撐板的下側設置多排滾輪,其中,每排滾輪包括多個滾輪;在每排滾輪的滾輪間固接有滾動轉軸,所述多個滾動轉軸均保持相互平行、其用于限位;在每個滾動轉軸上設置有至少1組連接套筒組件,所述連接套筒組件由第一連接套筒、第二連接套筒、第三連接套筒、第四連接套筒組成,且第一連接套筒與第二連接套筒的軸向方向平行,第三連接套筒、第四連接套筒的軸向方向平行,第一連接套筒、第二連接套筒、第三連接套筒、第四連接套筒呈口字形分布在滾動轉軸上;所述每個連接套筒的內表面設置有螺紋,剛性限位桿的外表面設置有螺紋。[0018] 進一步,電解液攪拌桶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驅動電機轉動后,驅動輪驅動傳動齒輪轉動,傳動齒輪進而驅動第一從動齒輪轉動,第一從動齒輪通過空心孔的內表面的齒、以及相配合的第一攪拌軸的外面的齒,第一攪拌軸也轉動,第一攪拌軸在轉動時,滾動輪在滾動滑槽中滾動;[0019] 同時,傳動齒輪驅動第二從動齒輪轉動,第二從動齒輪通過空心孔的內表面的齒、以及相配合的第二攪拌軸的外面的齒,第二攪拌軸也轉動,第二攪拌軸在轉動時,滾動輪在滾動滑槽中滾動;[0020] 泵(9)通過循環(huán)管路(10-2)將攪拌桶內的電解液不斷的送入第一攪拌軸,一線電解液的不斷循環(huán),以便使得攪拌桶中的電解液更加均勻;同時,加料管中的物料通過第二攪拌軸送入電解液攪拌桶內。[0021]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0022] (1)攪拌軸采用空心攪拌軸,其上部與管路連接,且其形狀采用彎折形、且下部的攪拌軸區(qū)域較上部的攪拌區(qū)域更寬,使得在攪拌時,攪拌軸的底部一直處于轉動中,同時,下大上小的攪拌區(qū)域,可以形成向上的吸力;從而解決了“上置式攪拌機構,添加劑沉積在攪拌軸下部的問題”。[0023] (2)攪拌軸采用空心攪拌軸、且其底部一直處于轉動過程中,可以使得循環(huán)管路、加料管的溶液更加均勻的回流到攪拌桶內;[0024] (3)在攪拌桶的底部設置滾輪,然后采用剛性限位桿與連接套筒組件的方式解決了攪拌桶固定的問題。附圖說明[0025] 下面結合附圖中的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任何限制。[0026] 圖1是實施例一中的電解液攪拌桶的結構示意圖。[0027] 圖2是驅動齒輪、第一傳動齒輪、第二傳動齒輪、第一從動齒輪、第二從動齒輪的設計示意圖。[0028] 圖3是第一從動齒輪與第一攪拌軸的設計示意圖。[0029] 圖4是加熱模塊的設計示意圖。[0030] 圖5是第一攪拌軸、第二攪拌軸突出于桶蓋的頂部的設計示意圖。[0031] 圖6是實施例二中的電解液攪拌桶的結構示意圖。[0032] 圖7是實施例二中的攪拌軸攪拌區(qū)域的示意圖。[0033] 圖8是實施例三中的剛性限位桿與連接套筒組件的連接示意圖。[0034] 圖9是實施例四中的一種生產銅箔用電解液加料裝置的示意圖。[0035] 圖中:驅動電機1、驅動齒輪2、第一傳動齒輪3-1、第二傳動齒輪3-2、第一從動齒輪4-1、第二從動齒輪4-2、桶體5-1、桶蓋5-2、第一攪拌軸6、第二攪拌軸7、加熱模塊8、泵9、傳液管路10-1、循環(huán)管路10-2、剛性限位桿11、緩沖儲存桶12、電解槽13、流量泵14、電解液傳感器15。
具體實施方式[0036] 實施例一,如圖1-5所示,生產銅箔用電解液攪拌桶,包括:桶體(5-1)、桶蓋(5-2)、第一攪拌軸(6);[0037] 在桶蓋上固設有驅動電機(1),驅動電機的轉軸依次連接:聯(lián)軸器、減速器、驅動齒輪(2),驅動齒輪與第一傳動齒輪(3-1)嚙合,第一傳動齒輪(3-1)與第一從動齒輪(4-1)嚙合;所述驅動齒輪(2)、第一傳動齒輪(3-1)、第一從動齒輪(4-1)設置在空心桶蓋內;[0038] 所述第一從動齒輪(4-1)的內部設置有空心孔;所述第一攪拌軸(6)為頂端與底端均開口的空心攪拌軸,其穿過第一從動齒輪(4-1)的空心孔且突出于桶蓋(5-2),第一攪拌軸(6)與第一從動齒輪(4-1)固接;在第一攪拌軸(6)的表面設置有孔。[0039] 還包括第二攪拌軸(7),驅動齒輪與第二傳動齒輪(3-2)嚙合,第二傳動齒輪(3-2)與第二從動齒輪(4-2)嚙合,第二傳動齒輪(3-2)與第二從動齒輪(4-2)也設置在空心桶蓋內;所述第二從動齒輪(4-2)的內部設置有空心孔;所述第二攪拌軸(7)為空心攪拌軸,其穿過第二從動齒輪(4-2)的空心孔且突出于桶蓋(5-2),第二攪拌軸(7)與第二從動齒輪(4-2)固接,在第二攪拌軸(7)的表面設置有孔。[0040] 泵(9)通過管路,將桶內的電解液抽取,然后通過循環(huán)管路(10-2)送至第一攪拌軸(6),所述循環(huán)管路(10-2)與第一攪拌軸(6)通過軸承連接接頭連接。[0041] 所述第二攪拌軸與加料管連接。[0042] 此外,還包括:加熱模塊(8)與控制器,所述桶體的側壁以及底部內設置有若干個加熱模塊(8),以保持電解液的溫度;所述加熱模塊(8)均與控制器連接,以便通過控制器對桶體的加熱效果進行精確控制。[0043] 如圖3所示,在第一從動齒輪、第二從動齒輪的空心孔的內側設置齒,第一攪拌軸(6)、第二攪拌軸(7)的外側分別設有與第一從動齒輪、第二從動齒輪的空心孔的內側設置齒相互配合的齒。[0044] 如圖5所示,第一攪拌軸(6)、第二攪拌軸(7)突出于桶蓋的頂部固設有盤體,盤體的下部設置有滾動輪,在桶蓋的上表面設置有與滾動輪相互配合的滾動滑槽;盤體、滾動輪、滾動滑槽的目的在于將第一攪拌軸、第二攪拌軸懸掛在桶蓋上。[0045] 實施例一的工作過程為:驅動電機轉動時,驅動輪驅動傳動齒輪轉動,傳動齒輪進而驅動第一從動齒輪轉動,第一從動齒輪通過空心孔的內表面的齒、以及相配合的第一攪拌軸的外面的齒,第一攪拌軸也轉動,第一攪拌軸在轉動時,滾動輪在滾動滑槽中滾動;泵(9)用于將攪拌桶內的電解液不斷的循環(huán),以便使得攪拌桶中的電解液更加均勻。[0046] 實施例一的技術效果在于:循環(huán)管的料、加料管的料從第一攪拌軸和第二攪拌軸進入攪拌桶,不需要在桶體上再設置其他的加料裝置。[0047] 實施例二:如圖6所示,第一攪拌軸(6)與第二攪拌軸(7)為“ ”形,包括:第一豎直部、第一水平部、第二豎直部,第一豎直部和第二豎直部上均設置攪拌葉片;[0048] 循環(huán)管的料、加料管的料從第一攪拌軸、第二攪拌軸的第二豎直部的末端以及表面的通孔流入攪拌桶后,由于第一攪拌軸、第二攪拌軸的第二豎直部在攪拌桶內不斷的處于轉動中,使得溶液在桶體的分布更加均勻。[0049] 此外,如圖7所示,第一攪拌軸(6)、第二攪拌軸(7)的第一豎直部和第二豎直部均設置有攪拌葉片,且第二豎直部的攪拌葉片的區(qū)域要較第一豎直部的攪拌葉片的攪拌區(qū)域更寬,會形成類似于“上小下大”螺旋葉片的情形,使得:沉積于桶體底部的料能夠被抽起來,進而減少沉積現(xiàn)象,提高了電解液料的均勻性。[0050] 實施例三:如圖8所示,電解液攪拌桶在使用一段時間后,需要定期進行清潔;同時,電解液攪拌桶在生產過程中,也需要根據(jù)實際生產進度,經常調整其位置。實施例三的主要是:將電解液攪拌桶的底部設置滾輪,以滿足上述兩種實際需求。同時,采用滾輪方便搬運電解液攪拌桶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如何固定攪拌桶(在正常施工過程中,攪拌桶不能移動)。[0051] 在電解液攪拌桶的底部設置支撐板,支撐板的下側設置多排滾輪,其中,每排滾輪包括多個滾輪;在每排滾輪的滾輪間固接有滾動轉軸,所述多個滾動轉軸均保持相互平行、其用于限位;[0052] 在每個滾動轉軸上設置有至少1組連接套筒組件,所述連接套筒組件由第一連接套筒、第二連接套筒、第三連接套筒、第四連接套筒組成,且第一連接套筒與第二連接套筒的軸向方向平行,第三連接套筒、第四連接套筒的軸向方向平行,第一連接套筒、第二連接套筒、第三連接套筒、第四連接套筒呈口字形分布在滾動轉軸上;所述每個連接套筒的內表面設置有螺紋,剛性限位桿的外表面設置有螺紋;[0053] 剛性限位桿(11)的外表面設置有螺紋,采用限位桿能夠通過連接套筒將滾動轉軸連接固定成一體,從而電解液攪拌桶的滾輪無法移動。[0054] 為了進一步提高電解液攪拌桶的限位,還可以在地面上預埋一槽鋼,在電解液攪拌桶的支撐板側部也設置一豎向板,所述槽鋼與豎向板通過螺栓-螺母固定起來。[0055] 實施例四:如圖9所示,一種生產銅箔用電解液加料裝置,包括:如前述的電解液攪拌桶、緩沖儲存桶(12)、電解槽(13),泵(9)通通過傳液管路(10-1)將電解液攪拌桶中的電解液送至緩沖儲存桶(12),在傳液管路(10-1)、和循環(huán)管路(10-2)均設置有電磁閥,所述電磁閥與控制器連接;[0056] 所述緩沖儲存桶(12)包括:桶體、桶蓋、第三攪拌軸,在緩沖儲存桶(12)的桶蓋上也設有驅動電機,驅動電機的轉軸依次連接:聯(lián)軸器、減速器、驅動齒輪,驅動齒輪與第三傳動齒輪嚙合,第三傳動齒輪(3-1)與第三從動齒輪嚙合;在緩沖儲存桶(12)的桶體的側壁以及底部內設置有加熱模塊,以保持電解液的溫度;所述第三從動齒輪的內部設置有空心孔;所述第三攪拌軸為底端封閉、上端開口的空心攪拌軸,其穿過第三從動齒輪的空心孔且突出于桶蓋,第三攪拌軸與第三從動齒輪固接;在第三攪拌軸的表面設置有若干孔;所述第三攪拌軸的頂端與傳液管路(10-1)連接,電解液從第三攪拌軸的表面的孔流入緩沖儲存桶(12)中;
[0057] 電解液攪拌桶中的電解液通過泵(9)送至緩沖儲存桶(12);所述泵(9)與控制器連接;[0058] 緩沖儲存桶(12)中的電解液通過流量泵(14)送至電解槽(13)中;所述流量泵(14)也與控制器連接;[0059] 在電解槽(13)中設置有電解液傳感器(15),所述電解液傳感器主要用于實時測量電解槽(13)中的硫酸銅的濃度。[0060] 生產銅箔用電解液加料裝置的工作原理為:電解槽在正常使用過程中,會在鈦輥上不斷沉積銅箔;同時,由于洗箔水不斷的流入電解槽中;上述雙重因素造成硫酸銅的濃度在不斷的變化,而硫酸銅的濃度若偏離正常使用范圍,會造成銅箔的質量不佳的嚴重后果。本發(fā)明是根據(jù)電解液傳感器(15)的結果,實時的調整攪拌桶流入緩沖儲存桶(12)的流量、以及調整緩沖儲存桶(12)流入電解槽的流量。
[0061] 所述緩沖儲存桶(12)中的硫酸銅的濃度高于電解槽(14)正常的硫酸銅的濃度范圍。[0062] 以上所舉實施例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方式,僅用來方便說明本發(fā)明,并非對本發(fā)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所提技術特征的范圍內,利用本發(fā)明所揭示技術內容所作出局部更動或修飾的等效實施例,并且未脫離本發(fā)明的技術特征內容,均仍屬于本發(fā)明技術特征的范圍內。
聲明:
“電解液攪拌桶及其工作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lián)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