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要求
1.移動式楔形塊增強的可伸縮桁架式臂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臂架(1)和第二臂架(2),第一臂架(1)的底面內(nèi)側固定有第一導軌(28),第一臂架(1)的底面尾端內(nèi)側固定有第一滾輪(23),第二臂架(2)的底面外側固定有第二導軌(22),第二臂架(2)的底面頭端外側固定有第二滾輪(29),第二滾輪(29)可在第一導軌(28)中滾動,第一滾輪(23)可在第二導軌(22)中滾動,第一臂架(1)相對的兩個內(nèi)側面上依次對稱安裝有液壓油缸(18)、移動式楔形塊增強結構和限位角鋼(21),液壓油缸(18)的缸體與第一臂架(1)的內(nèi)側面固定連接,液壓油缸(18)的伸縮桿與移動式楔形塊增強結構的前側面連接,相對稱的兩個液壓油缸(18)的無桿腔油路之間安裝同步閥(17),限位角鋼(21)安裝于靠近第一臂架(1)尾端的位置,移動式楔形塊增強結構的后側面位于限位角鋼(21)之前,第一臂架(1)的首端與尾端之間均勻安裝有若干組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每組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包括相對設置的兩個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第二臂架(2)首端安裝有相對設置的兩個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8和11),液壓油缸(18)和各個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均與控制裝置連接。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移動式楔形塊增強的可伸縮桁架式臂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式楔形塊增強結構包括第一楔形塊(19)和第二楔形塊(20),第一楔形塊(19)的前側面通過連接耳座(30)與液壓油缸(18)的伸縮桿連接,第一楔形塊(19)靠近第一臂架(1)的平面兩側設有第一梯形導軌(31),第一梯形導軌(31)嵌入第一臂架(1)內(nèi)側固定的第一燕尾槽(32)內(nèi),第一楔形塊(19)與第二楔形塊(20)接觸的平面中部設有第二梯形導軌(33),第二楔形塊(20)與第一楔形塊(19)接觸的平面中部設有第二燕尾槽(34),第二梯形導軌(33)嵌入第二燕尾槽(34)內(nèi),第一楔形塊(19)的后側面兩側設有鋼絲繩(35),鋼絲繩(35)的一端與第一楔形塊(19)的右側面固定連接,鋼絲繩(35)的另一端與第二楔形塊(20)的后側面固定連接,第一臂架(1)上限位角鋼(21)前面固定有兩個滑輪支架(37),滑輪支架(37)上固定有滑輪(36),鋼絲繩(35)通過滑輪(36)換向。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動式楔形塊增強的可伸縮桁架式臂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架(1)的首端與尾端之間均勻安裝有六組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移動式楔形塊增強的可伸縮桁架式臂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包括電磁鐵和位移傳感器,所述位移傳感器為光電式位移傳感器。
說明書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礦山工程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楔形塊增強的可伸縮桁架式臂架。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露天開采技術的發(fā)展,不僅對開采工藝、開采技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對排棄物料的效率、使用的排棄機械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排巖機是在大型露天礦開采過程中用于排棄剝離物的大型設備。由于桁架式臂架結構輕、受風載小,因此,排巖機的受料臂也采用桁架式臂架。
然而,目前的桁架式臂架是一個整體,體積龐大,在安裝和移設過程中不便于操作,并且整體的臂架長度約束了卸料小車與回轉平臺之間的距離,對于排土場場地要求較嚴格。
因此,需要一種能夠伸縮的桁架式臂架,在保證臂架強度的情況下,提高排棄機械的工作靈活性,減小安裝和移設難度。
發(fā)明內(nèi)容
為解決目前的桁架式臂架是一個整體而使其體積龐大,不便于安裝和移設及對排土場場地要求較嚴格的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楔形塊增強的可伸縮桁架式臂架。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移動式楔形塊增強的可伸縮桁架式臂架,其包括第一臂架和第二臂架,第一臂架的底面內(nèi)側固定有第一導軌,第一臂架的底面尾端內(nèi)側固定有第一滾輪,第二臂架的底面外側固定有第二導軌,第二臂架的底面頭端外側固定有第二滾輪,第二滾輪可在第一導軌中滾動,第一滾輪可在第二導軌中滾動,第一臂架相對的兩個內(nèi)側面上依次對稱安裝有液壓油缸、移動式楔形塊增強結構和限位角鋼,液壓油缸的缸體與第一臂架的內(nèi)側面固定連接,液壓油缸的伸縮桿與移動式楔形塊增強結構的前側面連接,相對稱的兩個液壓油缸的無桿腔油路之間安裝同步閥,限位角鋼安裝于靠近第一臂架尾端的位置,移動式楔形塊增強結構的后側面位于限位角鋼之前,第一臂架的首端與尾端之間均勻安裝有若干組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每組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包括相對設置的兩個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第二臂架首端安裝有相對設置的兩個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液壓油缸和各個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均與控制裝置連接。
可選地,所述移動式楔形塊增強結構包括第一楔形塊和第二楔形塊,第一楔形塊的前側面通過連接耳座與液壓油缸的伸縮桿連接,第一楔形塊靠近第一臂架的平面兩側設有第一梯形導軌,第一梯形導軌嵌入第一臂架內(nèi)側固定的第一燕尾槽內(nèi),第一楔形塊與第二楔形塊接觸的平面中部設有第二梯形導軌,第二楔形塊與第一楔形塊接觸的平面中部設有第二燕尾槽,第二梯形導軌嵌入第二燕尾槽內(nèi),第一楔形塊的后側面兩側設有鋼絲繩,鋼絲繩的一端與第一楔形塊的右側面固定連接,鋼絲繩的另一端與第二楔形塊的后側面固定連接,第一臂架上限位角鋼前面固定有兩個滑輪支架,滑輪支架上固定有滑輪,鋼絲繩通過滑輪換向。
可選地,所述第一臂架的首端與尾端之間均勻安裝有六組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
其中,所述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包括電磁鐵和位移傳感器,所述位移傳感器為光電式位移傳感器。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通過設置第一臂架、第二臂架、第一導軌、第一滾輪、第二導軌和第二滾輪及若干個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提供了一種可伸縮桁架式臂架,該可伸縮桁架式臂架可以根據(jù)需要調(diào)節(jié)第二臂架伸出第一臂架的長度,不僅使得整體裝置體積比較小,而且便于安裝和移設。應用該裝置后,使排棄機械的工作范圍增大,增加了工作靈活性,提高了移設的效率。通過設置移動式楔形塊增強結構,可以增強桁架式臂架的強度,提高桁架式臂架端部的強度。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部分結構的主視圖。
圖3是圖1中A部的局部放大主視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局部軸測圖。
圖5是本發(fā)明中移動式楔形塊增強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的移動式楔形塊增強的可伸縮桁架式臂架,其包括第一臂架1和第二臂架2,第一臂架1的底面內(nèi)側固定有第一導軌28,第一臂架1的底面尾端內(nèi)側固定有第一滾輪23,第二臂架2的底面外側固定有第二導軌22,第二臂架2的底面頭端外側固定有第二滾輪29,第二滾輪29可在第一導軌28中滾動,第一滾輪23可在第二導軌22中滾動,第一臂架1相對的兩個內(nèi)側面上依次對稱安裝有液壓油缸18、移動式楔形塊增強結構和限位角鋼21,液壓油缸18的缸體與第一臂架1的內(nèi)側面固定連接,液壓油缸18的伸縮桿與移動式楔形塊增強結構的前側面連接,相對稱的兩個液壓油缸18的無桿腔油路之間安裝同步閥17,限位角鋼21安裝于靠近第一臂架1尾端的位置,移動式楔形塊增強結構的后側面位于限位角鋼21之前,第一臂架1的首端與尾端之間均勻安裝有若干組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每組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包括相對設置的兩個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第二臂架2首端安裝有相對設置的兩個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8和11,液壓油缸18和各個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均與控制裝置連接。
本發(fā)明中的第一臂架1相對排棄機械(例如排巖機)塔架是固定的,本發(fā)明可以實現(xiàn)第二臂架2相對于第一臂架1的伸縮。第一臂架1上的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與第二臂架2上的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通過電磁鐵之間的吸引或者排斥作用實現(xiàn)第二臂架2與第一臂架1的相互移動。同步閥17的作用是使兩個液壓油缸18的行程同步。第一導軌28、第一滾輪23、第二導軌22和第二滾輪29的作用是在第二臂架2相對第一臂架1移動時進行導向。本發(fā)明中的移動式楔形塊增強結構是對原桁架式臂架的焊接式板增強結構的改進。上述控制裝置為單片機或PLC控制器。
可選地,如圖5和圖6所示,所述移動式楔形塊增強結構包括第一楔形塊19和第二楔形塊20,第一楔形塊19的前側面通過連接耳座30與液壓油缸18的伸縮桿連接,第一楔形塊19靠近第一臂架1的平面兩側設有第一梯形導軌31,第一梯形導軌31嵌入第一臂架1內(nèi)側固定的第一燕尾槽32內(nèi),第一楔形塊19與第二楔形塊20接觸的平面中部設有第二梯形導軌33,第二楔形塊20與第一楔形塊19接觸的平面中部設有第二燕尾槽34,第二梯形導軌33嵌入第二燕尾槽34內(nèi),第一楔形塊19的后側面兩側設有鋼絲繩35,鋼絲繩35的一端與第一楔形塊19的右側面固定連接,鋼絲繩35的另一端與第二楔形塊20的后側面固定連接,第一臂架1上限位角鋼21前面固定有兩個滑輪支架37,滑輪支架37上固定有滑輪36,鋼絲繩35通過滑輪36換向。
也就是說,本發(fā)明通過第一梯形導軌31、第一燕尾槽32、第二梯形導軌33和第二燕尾槽34的配合完成第一楔形塊19與第二楔形塊20之間的相互移動。通過鋼絲繩35限制第二楔形塊20相對于第一楔形塊19的左過度移動。限位角鋼21起限制第一楔形塊19與第二楔形塊20向右過度移動的作用。
可選地,如圖2所示,所述第一臂架1的首端與尾端之間均勻安裝有六組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
其中,所述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包括電磁鐵和位移傳感器,所述位移傳感器為光電式位移傳感器。
為便于說明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如圖2所示,下面以第一臂架1的首端與尾端之間均勻安裝有六組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為例,對本發(fā)明的工作流程如下:
當?shù)诙奂?需要伸出時,控制裝置控制第一組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3和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16)中的電磁鐵通電、第二組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4和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15)中的電磁鐵通電、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8和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11中的電磁鐵通電,使第一組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中的電磁鐵對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8和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11中的電磁鐵產(chǎn)生排斥力,同時使第二組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中的電磁鐵對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8和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11中的電磁鐵產(chǎn)生吸引力,從而使第二臂架2穩(wěn)定運行;當?shù)诙奂?運行到第二組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和第三組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5和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14)之間時,第一組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中的電磁鐵斷電,同時第三組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中的電磁鐵通電,對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8和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11中的電磁鐵產(chǎn)生吸引力,同時第二組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中的電磁鐵對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8和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11中的電磁鐵產(chǎn)生排斥力,使第二臂架2穩(wěn)定運行。以此類推,直至第二臂架2從第一臂架1中伸出合適的長度后,控制裝置控制所有電磁鐵及位移傳感器中的電磁鐵斷電,使第二臂架2停止運動。
第一臂架1和第二臂架2的相對運動停止后,控制裝置控制液壓油缸18工作,推動第一楔形塊19和第二楔形塊20相對運動到合適位置后,通過限位角鋼21定位,從而將第二臂架2和第一臂架1固定。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實施方式僅僅是為了說明本發(fā)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然而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對于本領域內(nèi)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實質(zhì)的情況下,可以做出各種變型和改進,這些變型和改進也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