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實用新型涉及鉆機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蝸輪蝸桿擺角機構。
背景技術:
2.鉆機,是一套復雜的機器,它由機器、機組和機構組成。鉆機是在勘探或礦產(chǎn)資源(含固體礦、液體礦、氣體礦等)開發(fā)中,帶動鉆具向地下鉆進,獲取實物地質(zhì)資料的機械設備。又稱鉆探機。主要作用是帶動鉆具破碎孔底巖石,下入或提出在孔內(nèi)的鉆具。可用于鉆取巖心、礦心、巖屑、氣態(tài)樣、液態(tài)樣等,以探明地下地質(zhì)和礦產(chǎn)資源等情況。
3.擺角機構是鉆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現(xiàn)有技術中的擺角機構為增幅擺角機構,靠油缸來推動鉆機中托架來實現(xiàn)擺角,中托架的擺角范圍為-30
°
—95
°
,該范圍滿足了大部分礦山工地的使用要求,但在市政與高速公路工程一些工況下使用還不是很理想,同時現(xiàn)有技術中的擺角機構的零件數(shù)量較多,安裝比較復雜。
4.為此,提出一種蝸輪蝸桿擺角機構。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蝸輪蝸桿擺角機構,其主要依托蝸輪蝸桿的旋轉扭矩來實現(xiàn)中托架的擺動角動作,擺角范圍為360
°
無死角旋轉,這使得鉆機系統(tǒng)在不更改的情況下,大大增加了鉆機的適用范圍,能適應各種角度的工況,同時還能打隧道錨桿的功能,不僅滿足了大部分礦山工地的使用要求,在市政與高速公路工程一些工況下使用還比較理想,同時該蝸輪蝸桿擺角機構的零件數(shù)量較少,安裝比較簡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6.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7.蝸輪蝸桿擺角機構,包括:主體結構,所述主體結構包括大托架、蝸輪外殼、蝸桿外殼、蝸輪本體、蝸桿本體、液壓馬達、圓形配裝板以及中托架,所述蝸輪外殼以及所述蝸桿外殼均固定安裝在所述大托架的同一側外部,所述蝸桿外殼與所述蝸輪外殼相連通設置,所述蝸輪本體轉動安裝在所述蝸桿外殼的內(nèi)部,所述蝸桿本體轉動安裝在所述蝸桿外殼的內(nèi)部,且所述蝸桿本體與所述蝸輪本體相互嚙合,所述液壓馬達固定安裝在所述蝸桿外殼的外部,且所述液壓馬達的輸出軸與所述蝸桿本體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圓形配裝板轉動安裝在所述蝸輪外殼的外部,且所述圓形配裝板與所述蝸輪本體傳動連接,所述中托架通過第一鉸接座鉸接在所述圓形配裝板背向所述蝸輪外殼的一側面上。
8.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設計的蝸輪蝸桿擺角機構由主體結構,且主體結構主要由大托架、蝸輪外殼、蝸桿外殼、蝸輪本體、蝸桿本體、液壓馬達、圓形配裝板以及中托架構成,在使用時可以利用液壓馬達驅動蝸桿本體轉動,蝸桿本體驅動蝸輪本體轉動,蝸輪本體帶動圓形配裝板轉動,圓形配裝板帶動中托架擺動,擺角范圍為360
°
無死角旋轉,這使得鉆機系統(tǒng)在不更改的情況下,大大增加了鉆機的適用范圍,能適應各種角度的工況,同時還能打隧道錨桿的功能,不僅滿足了大部分礦山工地的使用要求,在市政與高速公路工程一些
工況下使用還比較理想,同時該蝸輪蝸桿擺角機構的零件數(shù)量較少,安裝比較簡單。
9.上述的一種蝸輪蝸桿擺角機構,其中所述主體結構還包括第二鉸接座、第三鉸接座以及液壓缸,所述第二鉸接座固定安裝在所述圓形配裝板背向所述蝸輪外殼的一側面上,所述第三鉸接座固定安裝在所述中托架上,所述液壓缸鉸接在所述第三鉸接座與所述第二鉸接座之間。
10.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可以利用液壓缸驅動中托架調(diào)節(jié)升降幅度,以滿足鉆機的工作要求。
11.上述的蝸輪蝸桿擺角機構,其中,所述第二鉸接座與所述第一鉸接座一體設置。
12.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將第二鉸接座與第一鉸接座一體設置,使得第二鉸接座與第一鉸接座可以穩(wěn)定地安裝在圓形配裝板背向蝸輪外殼的一側面上。
13.上述的蝸輪蝸桿擺角機構,其中,所述第三鉸接座上還鉸接有連接座。
14.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便于通過連接座將中托架與小托架進行連接。
15.上述的蝸輪蝸桿擺角機構,其中,所述大托架的側部還固定安裝有配裝座。
16.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便于通過配裝座將大托架與鉆機進行連接。
17.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8.本實用新型設計的蝸輪蝸桿擺角機構主要依托蝸輪蝸桿的旋轉扭矩來實現(xiàn)中托架的擺動角動作,擺角范圍為360
°
無死角旋轉,這使得鉆機系統(tǒng)在不更改的情況下,大大增加了鉆機的適用范圍,能適應各種角度的工況,同時還能打隧道錨桿的功能,不僅滿足了大部分礦山工地的使用要求,在市政與高速公路工程一些工況下使用還比較理想,同時該蝸輪蝸桿擺角機構的零件數(shù)量較少,安裝比較簡單。
附圖說明
19.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蝸輪蝸桿擺角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20.圖2為圖1中局部視圖a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21.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蝸輪本體與蝸桿本體嚙合時的示意圖;
22.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蝸輪蝸桿擺角機構的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23.圖中:1、主體結構;101、大托架;102、蝸輪外殼;103、圓形配裝板;104、第二鉸接座;105、第三鉸接座;106、中托架;107、第一鉸接座;108、蝸桿外殼;109、液壓馬達;110、蝸桿本體;111、蝸輪本體;112、液壓缸;113、配裝座;114、連接座。
具體實施方式
24.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25.請參閱圖1-4,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
26.實施例1
27.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設計的蝸輪蝸桿擺角機構由主體結構1,且主體結構1主要由大托架101、蝸輪外殼102、蝸桿外殼108、蝸輪本體111、蝸桿本體110、液壓馬達109、圓形
配裝板103以及中托架106構成,在使用時可以利用液壓馬達109驅動蝸桿本體110轉動,蝸桿本體110驅動蝸輪本體111轉動,蝸輪本體111帶動圓形配裝板103轉動,圓形配裝板103帶動中托架106擺動,擺角范圍為360
°
無死角旋轉,這使得鉆機系統(tǒng)在不更改的情況下,大大增加了鉆機的適用范圍,能適應各種角度的工況,同時還能打隧道錨桿的功能,不僅滿足了大部分礦山工地的使用要求,在市政與高速公路工程一些工況下使用還比較理想,同時該蝸輪蝸桿擺角機構的零件數(shù)量較少,安裝比較簡單;
28.為達到上述技術目的,本實施例是這樣來實現(xiàn)的:
29.將蝸輪外殼102以及蝸桿外殼108均固定安裝在大托架101的同一側外部,蝸桿外殼108與蝸輪外殼102相連通設置,蝸輪本體111轉動安裝在蝸桿外殼108的內(nèi)部,蝸桿本體110轉動安裝在蝸桿外殼108的內(nèi)部,且蝸桿本體110與蝸輪本體111相互嚙合,液壓馬達109固定安裝在蝸桿外殼108的外部,且液壓馬達109的輸出軸與蝸桿本體110的一端固定連接,圓形配裝板103轉動安裝在蝸輪外殼102的外部,且圓形配裝板103與蝸輪本體111傳動連接,中托架106通過第一鉸接座107鉸接在圓形配裝板103背向蝸輪外殼102的一側面上。
30.其中,圓形配裝板103與蝸輪本體111之間通過螺栓進行固定。
31.實施例2
32.如圖1-2和4所示,為了更好地滿足鉆機的工作要求,本實施中的蝸輪蝸桿擺角機構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主體結構1還包括第二鉸接座104、第三鉸接座105以及液壓缸112,第二鉸接座104固定安裝在圓形配裝板103背向蝸輪外殼102的一側面上,第三鉸接座105固定安裝在中托架106上,液壓缸112鉸接在第三鉸接座105與第二鉸接座104之間,上述可以利用液壓缸112驅動中托架106調(diào)節(jié)升降幅度,以滿足鉆機的工作要求。
33.如圖2所示,為了使得第二鉸接座104與第一鉸接座107可以穩(wěn)定地安裝在圓形配裝板103背向蝸輪外殼102的一側面上,將第二鉸接座104與第一鉸接座107一體設置。
34.如圖1所示,為了便于通過連接座114將中托架106與小托架進行連接,在第三鉸接座105上還鉸接有連接座114。
35.如圖4所示,為了便于通過配裝座113將大托架101與鉆機進行連接,在大托架101的側部還固定安裝有配裝座113。
36.工作原理:該蝸輪蝸桿擺角機構,使用時,利用液壓馬達109驅動蝸桿本體110轉動,蝸桿本體110驅動蝸輪本體111轉動,蝸輪本體111帶動圓形配裝板103轉動,圓形配裝板103帶動中托架106擺動,擺角范圍為360
°
無死角旋轉,這使得鉆機系統(tǒng)在不更改的情況下,大大增加了鉆機的適用范圍,能適應各種角度的工況,同時還能打隧道錨桿的功能,不僅滿足了大部分礦山工地的使用要求,在市政與高速公路工程一些工況下使用還比較理想,同時該蝸輪蝸桿擺角機構的零件數(shù)量較少,安裝比較簡單。
37.本實用新型中未涉及部分均與現(xiàn)有技術相同或可采用現(xiàn)有技術加以實現(xiàn)。盡管已經(jīng)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技術特征:
1.蝸輪蝸桿擺角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體結構(1),所述主體結構(1)包括大托架(101)、蝸輪外殼(102)、蝸桿外殼(108)、蝸輪本體(111)、蝸桿本體(110)、液壓馬達(109)、圓形配裝板(103)以及中托架(106),所述蝸輪外殼(102)以及所述蝸桿外殼(108)均固定安裝在所述大托架(101)的同一側外部,所述蝸桿外殼(108)與所述蝸輪外殼(102)相連通設置,所述蝸輪本體(111)轉動安裝在所述蝸桿外殼(108)的內(nèi)部,所述蝸桿本體(110)轉動安裝在所述蝸桿外殼(108)的內(nèi)部,且所述蝸桿本體(110)與所述蝸輪本體(111)相互嚙合,所述液壓馬達(109)固定安裝在所述蝸桿外殼(108)的外部,且所述液壓馬達(109)的輸出軸與所述蝸桿本體(110)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圓形配裝板(103)轉動安裝在所述蝸輪外殼(102)的外部,且所述圓形配裝板(103)與所述蝸輪本體(111)傳動連接,所述中托架(106)通過第一鉸接座(107)鉸接在所述圓形配裝板(103)背向所述蝸輪外殼(102)的一側面上。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蝸輪蝸桿擺角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體結構(1)還包括第二鉸接座(104)、第三鉸接座(105)以及液壓缸(112),所述第二鉸接座(104)固定安裝在所述圓形配裝板(103)背向所述蝸輪外殼(102)的一側面上,所述第三鉸接座(105)固定安裝在所述中托架(106)上,所述液壓缸(112)鉸接在所述第三鉸接座(105)與所述第二鉸接座(104)之間。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蝸輪蝸桿擺角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鉸接座(104)與所述第一鉸接座(107)一體設置。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蝸輪蝸桿擺角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鉸接座(105)上還鉸接有連接座(114)。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蝸輪蝸桿擺角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托架(101)的側部還固定安裝有配裝座(113)。
技術總結
本實用新型公開的蝸輪蝸桿擺角機構,包括:主體結構,主體結構包括大托架、蝸輪外殼、蝸桿外殼、蝸輪本體、蝸桿本體、液壓馬達、圓形配裝板以及中托架,蝸輪外殼以及蝸桿外殼均固定安裝在大托架的同一側外部,蝸桿外殼與蝸輪外殼相連通設置。本實用新型設計的蝸輪蝸桿擺角機構主要依托蝸輪蝸桿的旋轉扭矩來實現(xiàn)中托架的擺動角動作,擺角范圍為360
技術研發(fā)人員:柴鴻宇 謝存 余利芳 陳良才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浙江志高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fā)日:2022.03.26
技術公布日:2022/7/4
聲明:
“蝸輪蝸桿擺角機構的制作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lián)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