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quán)利要求書: 1.一種新型濕法脫硫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過管道依次連接的第一脫硫塔(1)、第二脫硫塔(2)、再生箱(3)、緩沖罐(4)和沉降箱(5);
所述第二脫硫塔(2)靠近所述第一脫硫塔(1)設置,所述第一脫硫塔(1)和所述第二脫硫塔(2)內(nèi)分別設有噴淋脫硫?qū)?6);
所述第一脫硫塔(1)的下端中心處設有第一排液口(7),所述第一脫硫塔(1)靠近下部的外壁上開設有第一煙氣入口(8),所述第一脫硫塔(1)的上端中心處設有第一煙氣出口(9),所述第一脫硫塔(1)靠近上部的外壁上開設有第一回流口(10);
所述第二脫硫塔(2)的下端中心處設有第二排液口(11),所述第二脫硫塔(2)靠近下部的外壁上開設有第二煙氣入口(12),所述第二脫硫塔(2)的上端中心處設有第二煙氣出口(13),所述第二脫硫塔(2)靠近上部的外壁上開設有第二回流口(14)。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濕法脫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煙氣入口(8)外接進氣管(15),所述進氣管(15)的末端連接有第一羅茨風機(16),待脫硫的沼氣經(jīng)過所述第一羅茨風機(16)及所述進氣管(15)被通入所述第一脫硫塔(1)內(nèi)進行一次脫硫;所述第一煙氣出口(9)外接第一排氣管(19),所述第一排氣管(19)的末端連接至所述第二煙氣入口(12),從而使得經(jīng)過所述第一脫硫塔(1)脫硫后的煙氣再次進入所述第二脫硫塔(2)進行二次脫硫。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新型濕法脫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液口(7)外接第一排液管(17),所述第一排液管(17)的末端連接有第一貧液泵(18);所述第二排液口(11)外接第二排液管(20),所述第二排液管(20)的末端連接有第二貧液泵(21);所述第一貧液泵(18)和所述第二貧液泵(21)上分別連接有匯流管(22),所述匯流管(22)上設有多個三通管頭(23),通過所述匯流管(22)及所述三通管頭(23)可實現(xiàn)對流經(jīng)所述第一貧液泵(18)和所述第二貧液泵(21)的廢液的匯流與分流;所述匯流管(22)的末端分叉設置,所述匯流管(22)的一端出口延伸至所述再生箱(3)內(nèi),所述匯流管(22)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沉降箱(5)內(nèi)。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新型濕法脫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箱(3)的外側(cè)設有第二羅茨風機(24),所述第二羅茨風機(24)通過進氣再生管(25)與所述再生箱(3)連接,參與再生的空氣經(jīng)過所述第二羅茨風機(24)及所述進氣再生管(25)被通入到所述再生箱(3)內(nèi);所述再生箱(3)的下端設有再生排液管(26),所述再生排液管(26)的末端連接有富液泵(27),所述富液泵(27)上設有回流管(28),所述回流管(28)的分叉末端分別連接至所述第一回流口(10)和所述第二回流口(14)。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新型濕法脫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煙氣出口(13)外接第二排氣管(29),所述第二排氣管(29)的末端連通至所述緩沖罐(4);所述緩沖罐(4)的上端中心處設有排氣口(30),脫硫完成后的沼氣從所述排氣口(30)排出;所述緩沖罐(4)的下端通過連接管連接有回轉(zhuǎn)泵(31),所述回轉(zhuǎn)泵(31)上接回轉(zhuǎn)管(32),所述回轉(zhuǎn)管(32)的末端延伸至所述再生箱(3)內(nèi)。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新型濕法脫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箱(5)的側(cè)壁上設有出水口(33),所述出水口(33)外接出水管(34),所述出水管(34)的末端設有清水泵(35),所述清水泵(35)上設有排放管(36)。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新型濕法脫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箱(5)的下端設有螺旋輸送機(37),所述沉降箱(5)的下方設有污泥收集箱(38),沉降箱(5)內(nèi)的污泥經(jīng)過所述螺旋輸送機(37)被輸送至污泥收集箱(38)內(nèi)。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新型濕法脫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箱(3)和所述沉降箱(5)的外壁上分別設有磁翻板液位計(39)。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新型濕法脫硫裝置,其特征在于:裝置中的每條連通管道上分別設有控制液體或氣體流動的止通閥(40)。
說明書: 一種新型濕法脫硫裝置技術領域[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濕法脫硫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新型濕法脫硫裝置。背景技術[0002] 脫硫,泛指燃燒前脫去燃料中的硫分以及煙道氣排放前的去硫過程。是防治大氣污染的重要技術措施之一。脫硫方法一般有燃燒前、燃燒中和燃燒后脫硫等三種。[0003] 按吸收劑及脫硫產(chǎn)物在脫硫過程中的干濕狀態(tài)又可將脫硫技術分為濕法、干法和半干(半濕)法。濕法脫硫技術是用含有吸收劑的溶液或漿液在濕狀態(tài)下脫硫和處理脫硫產(chǎn)物,該法具有脫硫反應速度快、設備簡單等優(yōu)點,但普遍存在腐蝕嚴重、運行維護費用高及易造成二次污染等問題。[0004] 現(xiàn)有的濕法脫硫裝置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主要存在一次脫硫不徹底、脫硫效率低,且脫硫結(jié)束后的吸收劑及污泥直接排放造成吸收劑利用率低以及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的問題。[0005] 綜上可知,現(xiàn)有技術在實際使用上顯然存在不便與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進。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6] 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的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型濕法脫硫裝置,用以解決傳統(tǒng)技術中的濕法脫硫裝置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存在的脫硫不徹底、脫硫效率低、脫硫吸收劑利用率低以及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的問題。[0007]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0008] 一種新型濕法脫硫裝置,包括通過管道依次連接的第一脫硫塔、第二脫硫塔、再生箱、緩沖罐和沉降箱。[0009] 作為一種優(yōu)化的方案,所述第一脫硫塔和所述第二脫硫塔內(nèi)分別設有噴淋脫硫?qū)印0010] 作為一種優(yōu)化的方案,所述所述第一脫硫塔的下端中心處設有第一排液口,所述第一脫硫塔靠近下部的外壁上開設有第一煙氣入口,所述第一脫硫塔的上端中心處設有第一煙氣出口,所述第一脫硫塔靠近上部的外壁上開設有第一回流口。[0011] 作為一種優(yōu)化的方案,所述第二脫硫塔靠近所述第一脫硫塔設置。[0012] 作為一種優(yōu)化的方案,所述所述第二脫硫塔的下端中心處設有第二排液口,所述第二脫硫塔靠近下部的外壁上開設有第二煙氣入口,所述第二脫硫塔的上端中心處設有第二煙氣出口,所述第二脫硫塔靠近上部的外壁上開設有第二回流口。[0013] 作為一種優(yōu)化的方案,所述第一煙氣入口外接進氣管,所述進氣管的末端連接有第一羅茨風機,待脫硫的沼氣經(jīng)過所述第一羅茨風機及所述進氣管被通入所述第一脫硫塔內(nèi)。[0014] 作為一種優(yōu)化的方案,所述第一排液口外接第一排液管,所述第一排液管的末端連接有第一貧液泵。[0015] 作為一種優(yōu)化的方案,所述第一煙氣出口外接第一排氣管,所述第一排氣管的末端連接至所述第二煙氣入口,從而使得經(jīng)過所述第一脫硫塔脫硫后的煙氣再次進入所述第二脫硫塔進行二次脫硫。[0016] 作為一種優(yōu)化的方案,所述第二排液口外接第二排液管,所述第二排液管的末端連接有第二貧液泵。[0017] 作為一種優(yōu)化的方案,所述第一貧液泵和所述第二貧液泵上分別連接有匯流管,所述匯流管上設有多個三通管頭,通過所述匯流管及所述三通管頭可實現(xiàn)對流經(jīng)所述第一貧液泵和所述第二貧液泵的廢液的匯流與分流。[0018] 作為一種優(yōu)化的方案,所述匯流管的末端分叉設置,所述匯流管的一端出口延伸至所述再生箱內(nèi),所述匯流管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沉降箱內(nèi)。[0019] 作為一種優(yōu)化的方案,所述再生箱的外側(cè)設有第二羅茨風機,所述第二羅茨風機通過進氣再生管與所述再生箱連接,參與再生的空氣經(jīng)過所述第二羅茨風機及所述進氣再生管被通入到所述再生箱內(nèi)。[0020] 作為一種優(yōu)化的方案,所述再生箱的下端設有再生排液管,所述再生排液管的末端連接有富液泵,所述富液泵上設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的分叉末端分別連接至所述第一回流口和所述第二回流口,從而使得完成再生的廢液再次進入脫硫塔中循環(huán)利用。[0021] 作為一種優(yōu)化的方案,所述第二煙氣出口外接第二排氣管,所述第二排氣管的末端連通至所述緩沖罐。[0022] 作為一種優(yōu)化的方案,所述緩沖罐的上端中心處設有排氣口,脫硫完成后的沼氣從所述排氣口排出。[0023] 作為一種優(yōu)化的方案,所述緩沖罐的下端通過連接管連接有回轉(zhuǎn)泵,所述回轉(zhuǎn)泵上接回轉(zhuǎn)管,所述回轉(zhuǎn)管的末端延伸至所述再生箱內(nèi)。[0024] 作為一種優(yōu)化的方案,所述沉降箱的側(cè)壁上設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外接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末端設有清水泵,所述清水泵上設有排放管。[0025] 作為一種優(yōu)化的方案,所述沉降箱的下端設有螺旋輸送機,所述沉降箱的下方設有污泥收集箱,沉降箱內(nèi)的污泥經(jīng)過所述螺旋輸送機被輸送至污泥收集箱內(nèi)。[0026] 作為一種優(yōu)化的方案,所述再生箱和所述沉降箱的外壁上分別設有磁翻板液位計。[0027] 作為一種優(yōu)化的方案,裝置中的每條連通管道上分別設有控制液體或氣體流動的止通閥。[0028]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0029] 本實用新型中設置了兩座通過管道相互連通的脫硫塔,每座脫硫塔內(nèi)分別設有噴淋脫硫?qū)?,含硫沼氣在?jīng)過第一脫硫塔進行一次脫硫后,再進入第二脫硫塔進行二次脫硫處理,以解決現(xiàn)有的濕法脫硫裝置在應用過程中存在的脫硫不徹底的問題,并大幅提高脫硫的效率。[0030] 本實用新型中設置的再生箱可將脫硫過程中使用過的吸收劑進行回收和再生,并通過回流管經(jīng)第一回流口和第二回流口流回第一脫硫塔和第二脫硫塔,以此實現(xiàn)吸收劑的循環(huán)反復使用,挺高吸收劑的利用率。[0031] 本實用新型中的設置的沉降箱可將脫硫產(chǎn)物中的廢棄物回收沉降,分離成為污泥和污水,并分別凈化排放,減少脫硫過程中產(chǎn)生的二次污染。附圖說明[0032]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在所有附圖中,類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類似的附圖標記標識。附圖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實際的比例繪制。[0033]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中各機構(gòu)的位置及連接關系示意圖。[0034] 圖中:1?第一脫硫塔,2?第二脫硫塔,3?再生箱,4?緩沖罐,5?沉降箱,6?噴淋脫硫?qū)樱??第一排液口,8?第一煙氣入口,9?第一煙氣出口,10?第一回流口,11?第二排液口,12?第二煙氣入口,13?第二煙氣出口,14?第二回流口,15?進氣管,16?第一羅茨風機,17?第一排液管,18?第一貧液泵,19?第一排氣管,20?第二排液管,21?第二貧液泵,22?匯流管,23?三通管頭,24?第二羅茨風機,25?進氣再生管,26?再生排液管,27?富液泵,28?回流管,29?第二排氣管,30?排氣口,31?回轉(zhuǎn)泵,32?回轉(zhuǎn)管,33?出水口,34?出水管,35?清水泵,36?排放管,37?螺旋輸送機,38?污泥收集箱,39?磁翻板液位計,40?止通閥。具體實施方式[0035] 下面將結(jié)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因此只作為示例,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0036] 如圖1所示,一種新型濕法脫硫裝置,包括通過管道依次連接的第一脫硫塔1、第二脫硫塔2、再生箱3、緩沖罐4和沉降箱5。[0037] 第一脫硫塔1和第二脫硫塔2內(nèi)分別設有噴淋脫硫?qū)?。[0038] 第一脫硫塔1的下端中心處設有第一排液口7,第一脫硫塔1靠近下部的外壁上開設有第一煙氣入口8,第一脫硫塔1的上端中心處設有第一煙氣出口9,第一脫硫塔1靠近上部的外壁上開設有第一回流口10。[0039] 第二脫硫塔2靠近第一脫硫塔1設置。[0040] 第二脫硫塔2的下端中心處設有第二排液口11,第二脫硫塔2靠近下部的外壁上開設有第二煙氣入口12,第二脫硫塔2的上端中心處設有第二煙氣出口13,第二脫硫塔2靠近上部的外壁上開設有第二回流口14。[0041] 第一煙氣入口8外接進氣管15,進氣管15的末端連接有第一羅茨風機16,待脫硫的沼氣經(jīng)過第一羅茨風機16及進氣管15被通入第一脫硫塔1內(nèi)。[0042] 第一排液口7外接第一排液管17,第一排液管17的末端連接有第一貧液泵18。[0043] 第一煙氣出口9外接第一排氣管19,第一排氣管19的末端連接至第二煙氣入口12,從而使得經(jīng)過第一脫硫塔1脫硫后的煙氣再次進入第二脫硫塔2進行二次脫硫。[0044] 第二排液口11外接第二排液管20,第二排液管20的末端連接有第二貧液泵21。[0045] 第一貧液泵18和第二貧液泵21上分別連接有匯流管22,匯流管22上設有多個三通管頭23,通過匯流管22及三通管頭23可實現(xiàn)對流經(jīng)第一貧液泵18和第二貧液泵21的廢液的匯流與分流。[0046] 匯流管22的末端分叉設置,匯流管22的一端出口延伸至再生箱3內(nèi),匯流管22的另一端延伸至沉降箱5內(nèi)。[0047] 再生箱3的外側(cè)設有第二羅茨風機24,第二羅茨風機24通過進氣再生管25與再生箱3連接,參與再生的空氣經(jīng)過第二羅茨風機24及進氣再生管25被通入到再生箱3內(nèi)。[0048] 再生箱3的下端設有再生排液管26,再生排液管26的末端連接有富液泵27,富液泵27上設有回流管28,回流管28的分叉末端分別連接至第一回流口10和第二回流口14,從而使得完成再生的廢液再次進入脫硫塔中循環(huán)利用。[0049] 第二煙氣出口13外接第二排氣管29,第二排氣管29的末端連通至緩沖罐4。[0050] 緩沖罐4的上端中心處設有排氣口30,脫硫完成后的沼氣從排氣口30排出。[0051] 緩沖罐4的下端通過連接管連接有回轉(zhuǎn)泵31,回轉(zhuǎn)泵31上接回轉(zhuǎn)管32,回轉(zhuǎn)管32的末端延伸至再生箱3內(nèi)。[0052] 沉降箱5的側(cè)壁上設有出水口33,出水口33外接出水管34,出水管34的末端設有清水泵35,清水泵35上設有排放管36。[0053] 沉降箱5的下端設有螺旋輸送機37,沉降箱5的下方設有污泥收集箱38,沉降箱5內(nèi)的污泥經(jīng)過螺旋輸送機37被輸送至污泥收集箱38內(nèi)。[0054] 再生箱3和沉降箱5的外壁上分別設有磁翻板液位計39。[0055] 裝置中的每條連通管道上分別設有控制液體或氣體流動的止通閥40。[0056] 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待脫硫的沼氣被第一羅茨風機16抽入,經(jīng)第一煙氣入口8進入第一脫硫塔1,經(jīng)過噴淋脫硫?qū)?噴淋脫硫完成一次脫硫,剩余的氣體從第一煙氣出口9進入第一排進氣管19,然后經(jīng)第二煙氣入口12進入第二脫硫塔2進行二次脫硫,二次脫硫結(jié)束后的沼氣從第二煙氣出口13經(jīng)第二排氣管29進入緩沖罐內(nèi)被收集;完成一次脫硫后的固液混合物從第一排液口7經(jīng)第一排液管17進入第一貧液泵18中,完成一次脫硫后的固液混合物從第二排液口11經(jīng)第二排液管20進入第二貧液泵21中,進入第一貧液泵18和第二貧液泵21中的固液混合物經(jīng)過匯流管22分別排入再生箱3及沉降箱5內(nèi);空氣從第二羅茨風機24被抽入再生箱3內(nèi),與其中的吸收劑廢液混合完成再生,然后經(jīng)再生排液管26排入富液泵
27,流經(jīng)回流管28回流并分別進入第一脫硫塔1和第二脫硫塔2;緩沖罐4內(nèi)的液體經(jīng)回轉(zhuǎn)泵
31通過回轉(zhuǎn)管32流回再生箱3內(nèi)參與再生;沉降箱5在完成對廢棄物的沉降后,廢水經(jīng)清水泵35及排放管36排放,污泥經(jīng)過螺旋輸送機37被輸送至污泥收集箱38內(nèi);管道上設置的若干個止通閥40可控制氣液流動的通斷。
[0057]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zhì)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quán)利要求和說明書的范圍當中。
聲明:
“新型濕法脫硫裝置”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quán)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lián)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