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要求
1.負壓誘導式除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引風管(1)、除塵室(2)、出風管(3)、設置于出風管(3)上的引風機(4)以及設置于除塵室(2)下方的排漿組件,所述引風管(1)和出風管(3)分設于除塵室(2)的兩側;
所述除塵室(2)內設置有霧化裝置、過濾組件以及回旋風道(26);所述霧化裝置用于加濕粉塵,包括進水管道(21)以及設置于進水管道(21)上的霧化噴頭(22);所述過濾組件設置于霧化裝置下風向,包括至少兩個沿風向前后布置的過濾篩(23);所述回旋風道(26)設置于過濾組件下風向,包括由N個引風板(261)所間隔出的N+1個弧形風道,加濕、過濾后的粉塵風于回旋風道(26)內回旋自降;
所述排漿組件包括集漿池(7)、設置于過濾組件下方的排漿口(5)以及設置于回旋風道(26)下方的引流管(6),所述排漿口(5)和引流管(6)分別與集漿池(7)連通。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負壓誘導式除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水管道(21)為上下對稱設置于除塵室(2)中的兩個,所述霧化噴頭(22)沿進水管道(21)周向均勻分布。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負壓誘導式除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濾組件包括平行設置的三個過濾篩(23),相鄰兩過濾篩(23)之間間隔相等;所述過濾組件設置于除塵室(2)連接引風管(1)的一側,與除塵室(2)內壁可拆卸固定連接,其形狀與除塵室(2)相應位置斷面一致。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負壓誘導式除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濾組件還包括導向板(25),所述導向板(25)設置于過濾篩(23)與回旋風道(26)之間,用于將加濕沉降后的粉塵引流至排漿口(5);所述導向板(25)一端固定連接于除塵室(2)內部,另一端懸于排漿口(5)上方,所述導向板(25)傾斜方向與粉塵風向一致。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負壓誘導式除塵器,其特征在于,每一過濾篩(23)上均設置有用于沖洗過濾篩(23)的噴淋組件;所述噴淋組件包括高壓水管以及設置于高壓水管上、用于流出高壓水以沖洗過濾篩(23)的高壓噴頭;每一過濾篩(23)下方均設置有用于連通排漿口(5)的導流槽(24),經由噴淋組件沖洗掉的粉塵漿經由導流槽(24)流入排漿口(5)進而流入集漿池(7)。
6.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負壓誘導式除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濾篩(23)均為振弦篩。
7.根據(jù)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負壓誘導式除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漿組件還包括用于檢測集漿池(7)內粉塵漿液的液位計以及用于排出集漿池(7)內粉塵漿液的反排泵(8)。
說明書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除塵裝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負壓誘導式除塵器。
背景技術
礦山開采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粉塵,粉塵對人體有著極大的危害,因此,如何有效處理礦井中的粉塵,為礦井工人提供一個合格的工作環(huán)境,是礦井生產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礦山開采粉塵的治理,關鍵在于抑制粉塵的產生,粉塵一旦在礦山開采過程中產生,并漂浮在空氣中后,就很難有效的控制。
因此,鑒于以上問題,有必要提出一種除塵器,從根本上控制粉塵的產生及向外擴散。
實用新型內容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提出的一種負壓誘導式除塵器,包括引風管、除塵室、出風管、設置于出風管上的引風機以及設置于除塵室下方的排漿組件,所述引風管和出風管分設于除塵室的兩側。
所述除塵室內設置有霧化裝置、過濾組件以及回旋風道;所述霧化裝置用于加濕粉塵,包括進水管道以及設置于進水管道上的霧化噴頭;所述過濾組件設置于霧化裝置下風向,包括至少兩個沿風向前后布置的過濾篩;所述回旋風道設置于過濾組件下風向,包括由N個引風板所間隔出的N+1個弧形風道,加濕、過濾后的粉塵風于回旋風道內回旋自降。
所述排漿組件包括集漿池、設置于過濾組件下方的排漿口以及設置于回旋風道下方的引流管,所述排漿口和引流管分別與集漿池連通。
優(yōu)選的,所述進水管道為上下對稱設置于除塵室中的兩個,所述霧化噴頭沿進水管道周向均勻分布。
優(yōu)選的,所述過濾組件包括平行設置的三個過濾篩,相鄰兩過濾篩之間間隔相等;所述過濾組件設置于除塵室連接引風管的一側,與除塵室內壁可拆卸固定連接,其形狀與除塵室相應位置斷面一致。
優(yōu)選的,所述過濾組件還包括導向板,所述導向板設置于過濾篩與回旋風道之間,用于將加濕沉降后的粉塵引流至排漿口;所述導向板一端固定連接于除塵室內部,另一端懸于排漿口上方,所述導向板傾斜方向與粉塵風向一致。
優(yōu)選的,每一過濾篩上均設置有用于沖洗過濾篩的噴淋組件;所述噴淋組件包括高壓水管以及設置于高壓水管上、用于流出高壓水以沖洗過濾篩的高壓噴頭;每一過濾篩下方均設置有用于連通排漿口的導流槽,經由噴淋組件沖洗掉的粉塵漿經由導流槽流入排漿口進而流入集漿池。
優(yōu)選的,所述過濾篩均為振弦篩。
優(yōu)選的,所述排漿組件還包括用于檢測集漿池內粉塵漿液的液位計以及用于排出集漿池內粉塵漿液的反排泵。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一種負壓誘導式除塵器的優(yōu)點是:
(1)該除塵器可廣泛應用于礦山開采、運輸、電廠、水泥廠、鋼鐵廠、焦化廠、洗煤廠、冶煉廠、冶金廠、粉塵車間等易產生揚塵的領域和場所,能夠使轉運環(huán)節(jié)中的飛塵得到全面的吸收處理,從而有效的抑制了粉塵的散發(fā),達到了粉塵治理的效果。
(2)該除塵器采用最新的粉塵吸附、水噴霧、振弦篩除塵等技術,使用振弦篩與回旋風道結合的方式進行除塵,除塵效果好且恒定,耗材用量少。
(3)該除塵器將所吸附來的粉塵與水霧混合后,經振弦篩過濾,過濾后的粉塵漿降落至集漿池內,達到一定量后,啟動反排泵,將粉塵漿排回轉運帶上,隨物料排走,無除塵副產品,避免對環(huán)境造成二次污染。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的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做簡單的介紹,顯而易見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中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一種負壓誘導式除塵器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一種負壓誘導式除塵器后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一種負壓誘導式除塵器左視圖。
圖4為圖3中A-A向剖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一種負壓誘導式除塵器俯視圖。
圖中的數(shù)字或字母所代表的零部件名稱為:
1-引風管;2-除塵室;21-進水管道;22-霧化噴頭;23-過濾篩;24-導流槽;25-導向板;26-回旋風道;261-引風板;3-出風管;4-引風機;5-排漿口;6-引流管;7-集漿池;8-反排泵。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做簡要說明。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均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圖1-圖5示出了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其結構進行了詳細的剖析。
如圖1-5所示的一種負壓誘導式除塵器,包括引風管1、除塵室2、出風管3、設置于出風管3上的引風機4以及設置于除塵室2下方的排漿組件,引風管1和出風管3分設于除塵室2的兩側。引風管1延伸至粉塵處,在引風機4的負壓誘導作用下吸附粉塵。
如圖4所示,除塵室2內設置有霧化裝置、過濾組件和回旋風道26,粉塵風依次經由霧化裝置、過濾組件和回旋風道26,加濕、過濾、沉降后,由出風管3流出。
霧化裝置用于加濕粉塵,包括進水管道21以及設置于進水管道21上的霧化噴頭22。開啟霧化噴頭22,可加濕進入引風管1內的粉塵,以增加粉塵自重,便于自降。具體的,進水管道21為上下對稱設置于除塵室2中的兩個,霧化噴頭22沿進水管道21周向均勻分布。
過濾組件設置于霧化裝置下風向,包括平行設置的三個過濾篩23,三個過濾篩23均為由多層細不銹鋼絲編織而成的振弦篩,相鄰兩過濾篩23之間間隔相等。過濾組件設置于除塵室2連接引風管1的一側,與除塵室2內壁可拆卸固定連接,其形狀與除塵室2相應位置斷面一致。除塵室2側壁與過濾組件對應位置處開設有門,在需要更換過濾篩23時,即可打開門進行更換。
每一過濾篩23上均設置有用于沖洗對應過濾篩23的噴淋組件。每一噴淋組件包括高壓水管以及設置于高壓水管上、用于流出高壓水以沖洗過濾篩23的高壓噴頭。每一過濾篩23下方均設置有用于連通排漿口5的導流槽24。定期啟動噴淋組件,可沖洗過濾篩23上殘留的粉塵漿,經由噴淋組件沖洗掉的粉塵漿經由導流槽24流入排漿口5進而流入集漿池7。
過濾組件還包括導向板25,該導向板25設置于過濾篩23與回旋風道26之間,用于將加濕沉降后的粉塵引流至排漿口5。導向板25一端固定連接于除塵室2內部,另一端懸于排漿口5上方,其傾斜方向與粉塵風向一致。
回旋風道26設置于過濾組件下風向,包括由N個引風板261所間隔出的N+1個弧形風道,加濕、過濾后的粉塵于回旋風道26內回旋自降。
排漿組件包括集漿池7、設置于過濾組件下方的排漿口5、設置于回旋風道26下方的引流管6、用于檢測集漿池7內粉塵漿液的液位計以及用于排出集漿池7內粉塵漿液的反排泵8,排漿口5和引流管6分別與集漿池7連通。經過濾組件和回旋風道26所過濾的粉塵漿分別經由排漿口5和引流管6匯聚至集漿池7,在液位計檢測到集漿池7內漿液達到一定量時,再經由反排泵8定期反排至輸送系統(tǒng)物料中。
該除塵器通過引風管1吸附粉塵,經由霧化裝置加濕后送入除塵室2,經過過濾組件過濾和回旋風道26的回旋自降后,由出風管3送出,從而達到非常有效的除塵效果。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yè)技術人員能夠實現(xiàn)和使用本實用新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方式對本領域的專業(yè)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在其他實施例中實現(xiàn)。因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