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要求書: 1.一種大方圓坯連鑄機扇形段支座對中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套對中調節(jié)模板,用于模擬扇形段對扇形支座進行調節(jié)對中;所述對中調節(jié)模板具體包括依次設置的形段Ⅲ下支座對中模板,扇形段Ⅲ上支座對中模板,扇形段Ⅱ下支座對中模板,扇形段Ⅱ上支座對中模板,扇形段Ⅰ上支座對中模板,扇形段Ⅰ上耳軸模擬測量棒。
2.如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大方圓坯連鑄機扇形段支座對中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一套對中調節(jié)模板中的每個對中模板均包括平行設置的兩個對中板、穿過兩個對中板設置的連接軸、以及分別與兩個對中板連接且設置在其頂部的水平儀測量面。
3.如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大方圓坯連鑄機扇形段支座對中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一套對中調節(jié)模板中的每個對中模板與扇形段支座接觸的圓弧直徑比扇形段支座軸的直徑大0~0.01mm。
4.如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大方圓坯連鑄機扇形段支座對中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扇形段Ⅰ上耳軸模擬測量棒尺寸與扇形段Ⅰ上耳軸尺寸相同。
5.如權利要求2中所述的大方圓坯連鑄機扇形段支座對中調節(jié)裝置,其特征在于,一套對中調節(jié)模板中的每個對中模板均以水平儀測量面為加工基準,尺寸精度控制在±0.05mm以內(nèi)。
6.一種大方圓坯連鑄機扇形段支座對中調節(jié)方法,其特征在于,應用如權利要求2或5中所述的大方圓坯連鑄機扇形段支座對中調節(jié)裝置,包括下列步驟:S1以靠近扇形段Ⅲ的拉矯機下輥作為開始調整的基準輥;
S2將扇形段Ⅲ下支座對中模板放置在扇形段Ⅲ下支座和拉矯機下輥上,緊靠拉矯機下輥,調整扇形段Ⅲ下支座位置,使扇形段Ⅲ下支座緊靠對中模板,然后將水平儀放置在水平儀測量面上,調整扇形段Ⅲ下支座高度,使水平儀在鑄流方向和垂直于鑄流方向上水珠均處于水平儀中心位置;
S3以扇形段Ⅲ下支座為調整基準,放置扇形段Ⅲ上支座對中模板,以S2中方法調整扇形段Ⅲ上支座;
S4采用扇形段Ⅱ下支座對中模板和扇形段Ⅱ上支座對中模板,將扇形段Ⅱ下支座和扇形段Ⅱ上支座調整到位;
S5以扇形段Ⅱ上支座為調整基準,將扇形段Ⅰ上支座對中模板放置在扇形段Ⅰ下支座上,將扇形段Ⅰ上耳軸模擬測量棒放置在扇形段Ⅰ上支座內(nèi),同時放置在扇形段Ⅰ上支座對中模板上,調節(jié)扇形段Ⅰ上支座,用水平儀放置在扇形段Ⅰ上支座對中模板水平儀測量面上進行檢測,直至水平儀在鑄流方向和垂直于鑄流方向上水珠均處于水平儀中心位置。
7.如權利要求6中所述的大方圓坯連鑄機扇形段支座對中調節(jié)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S1中,先將扇形段Ⅰ、扇形段Ⅱ、扇形段Ⅲ吊離下線。
說明書: 一種大方圓坯連鑄機扇形段支座對中調節(jié)裝置及方法技術領域[0001] 本發(fā)明屬于成型設備檢測領域,涉及一種大方圓坯連鑄機扇形段支座對中調節(jié)裝置及方法。
背景技術[0002] 大方圓坯連鑄機一般流數(shù)較多,通常在3流以上,圖1為大方圓坯連鑄機扇形段區(qū)域設備斷面圖,每個斷面一般包括3個扇形段(扇形段Ⅰ、扇形段Ⅱ和扇形段Ⅲ)。生產(chǎn)不同規(guī)
格斷面的鑄坯時,需要更換扇形段Ⅰ和扇形段Ⅱ(扇形段Ⅲ和拉矯機通常不需要更換),扇形
段在離線維修區(qū)進行標定,然后吊運上線進行安裝。扇形段支座長時間使用后,位置精度常
常會出現(xiàn)一定的偏差,需要通過在線對弧樣板對相鄰兩個扇形段進行對弧,再調整扇形段
支座的位置,使相鄰兩個扇形段的對弧精度達到0.3mm以內(nèi)。由于大方圓坯連鑄機流數(shù)較
多,流間距較小,扇形段吊裝上線后,人工操作空間狹窄,通過扇形段在線對弧進行調整的
方法操作非常困難,這種調整方法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影響連鑄機的作業(yè)效率。
發(fā)明內(nèi)容[0003]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大方圓坯連鑄機扇形段支座對中調節(jié)裝置及方法,在更換新扇形段之前對扇形段支座進行對中調節(jié),保證連鑄機的作業(yè)效率。
[0004]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0005] 一種大方圓坯連鑄機扇形段支座對中調節(jié)裝置,包括一套對中調節(jié)模板,用于模擬扇形段對扇形支座進行調節(jié)對中;所述對中調節(jié)模板具體包括依次設置的形段Ⅲ下支座
對中模板,扇形段Ⅲ上支座對中模板,扇形段Ⅱ下支座對中模板,扇形段Ⅱ上支座對中模
板,扇形段Ⅰ上支座對中模板,扇形段Ⅰ上耳軸模擬測量棒。
[0006] 可選的,一套對中調節(jié)模板中的每個對中模板均包括平行設置的兩個對中板、穿過兩個對中板設置的連接軸、以及分別與兩個對中板連接且設置在其頂部的水平儀測量
面。
[0007] 可選的,一套對中調節(jié)模板中的每個對中模板與扇形段支座接觸的圓弧直徑比扇形段支座軸的直徑大0~0.01mm。
[0008] 可選的,扇形段Ⅰ上耳軸模擬測量棒尺寸與扇形段Ⅰ上耳軸尺寸相同。[0009] 可選的,一套對中調節(jié)模板中的每個對中模板均以水平儀測量面為加工基準,尺寸精度控制在±0.05mm以內(nèi)。
[0010] 一種大方圓坯連鑄機扇形段支座對中調節(jié)方法,應用上述大方圓坯連鑄機扇形段支座對中調節(jié)裝置,包括下列步驟:
[0011] S1以靠近扇形段Ⅲ的拉矯機下輥作為開始調整的基準輥;[0012] S2將扇形段Ⅲ下支座對中模板放置在扇形段Ⅲ下支座和拉矯機下輥上,緊靠拉矯機下輥,調整扇形段Ⅲ下支座位置,使扇形段Ⅲ下支座緊靠對中模板,然后將水平儀放置在
水平儀測量面上,調整扇形段Ⅲ下支座高度,使水平儀在鑄流方向和垂直于鑄流方向上水
珠均處于水平儀中心位置;
[0013] S3以扇形段Ⅲ下支座為調整基準,放置扇形段Ⅲ上支座對中模板,以S2中方法調整扇形段Ⅲ上支座;
[0014] S4采用扇形段Ⅱ下支座對中模板和扇形段Ⅱ上支座對中模板,將扇形段Ⅱ下支座和扇形段Ⅱ上支座調整到位;
[0015] S5以扇形段Ⅱ上支座為調整基準,將扇形段Ⅰ上支座對中模板放置在扇形段Ⅰ下支座上,將扇形段Ⅰ上耳軸模擬測量棒放置在扇形段Ⅰ上支座內(nèi),同時放置在扇形段Ⅰ上支座對
中模板上,調節(jié)扇形段Ⅰ上支座,用水平儀放置在扇形段Ⅰ上支座對中模板水平儀測量面上
進行檢測,直至水平儀在鑄流方向和垂直于鑄流方向上水珠均處于水平儀中心位置。
[0016] 可選的,在步驟S1中,先將扇形段Ⅰ、扇形段Ⅱ、扇形段Ⅲ吊離下線。[0017]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0018] 本發(fā)明可以在更換新扇形段之前對扇形段支座進行對中調節(jié),使支座的位置精度達到設計要求,離線維修區(qū)標定好的扇形段的精度也控制在設計范圍之內(nèi),新扇形段安裝
就位后不再需要進行調整,扇形段的對弧精度就能夠滿足使用要求。本發(fā)明的對中模板設
計簡單,制造成本低;對中調節(jié)方法操作簡單,對中精度高,能夠顯著提高扇形段支座對中
調節(jié)速度,節(jié)省扇形段安裝對中時間,提高連鑄機的生產(chǎn)效率。。
[0019] 本發(fā)明的其他優(yōu)點、目標和特征在某種程度上將在隨后的說明書中進行闡述,并且在某種程度上,基于對下文的考察研究對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將是顯而易見的,或者可
以從本發(fā)明的實踐中得到教導。本發(fā)明的目標和其他優(yōu)點可以通過下面的說明書來實現(xiàn)和
獲得。
附圖說明[0020]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優(yōu)選的詳細描述,其中:
[0021] 圖1為本發(fā)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0022] 圖2為大方圓坯連鑄機扇形段區(qū)域設備斷面圖;[0023] 圖3為大方圓坯連鑄機扇形段在線對弧樣板;[0024] 圖4為扇形段Ⅲ下支座對中模板的主視圖;[0025] 圖5為扇形段Ⅲ下支座對中模板的側視圖;[0026] 圖6為扇形段Ⅲ上支座對中模板的主視圖;[0027] 圖7為扇形段Ⅲ上支座對中模板的側視圖;[0028] 圖8為扇形段Ⅱ下支座對中模板的主視圖;[0029] 圖9為扇形段Ⅱ下支座對中模板的側視圖;[0030] 圖10為扇形段Ⅱ上支座對中模板的主視圖;[0031] 圖11為扇形段Ⅱ上支座對中模板的側視圖;[0032] 圖12為扇形段Ⅰ上支座對中模板的主視圖;[0033] 圖13為扇形段Ⅰ上支座對中模板的側視圖;[0034] 圖14為扇形段Ⅰ上耳軸模擬測量棒。具體實施方式[0035] 以下通過特定的具體實例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nèi)容輕易地了解本發(fā)明的其他優(yōu)點與功效。本發(fā)明還可以通過另外不同的具體實
施方式加以實施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jié)也可以基于不同觀點與應用,在沒有背離
本發(fā)明的精神下進行各種修飾或改變。需要說明的是,以下實施例中所提供的圖示僅以示
意方式說明本發(fā)明的基本構想,在不沖突的情況下,以下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
互組合。
[0036] 其中,附圖僅用于示例性說明,表示的僅是示意圖,而非實物圖,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為了更好地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附圖某些部件會有省略、放大或縮小,并不
代表實際產(chǎn)品的尺寸;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附圖中某些公知結構及其說明可能省略是
可以理解的。
[0037] 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附圖中相同或相似的標號對應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術語“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
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
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附圖中描述
位置關系的用語僅用于示例性說明,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
人員而言,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的具體含義。
[0038] 請參閱圖1?圖14,附圖中的元件標號分別表示:扇形段Ⅲ下支座對中模板1、扇形段Ⅲ上支座對中模板2、扇形段Ⅱ下支座對中模板3、扇形段Ⅱ上支座對中模板4、扇形段Ⅰ上
支座對中模板5、扇形段Ⅰ上耳軸模擬測量棒6。
[0039] 一種大方圓坯連鑄機扇形段支座對中調節(jié)裝置,包括一套對中調節(jié)模板,用于模擬扇形段對扇形支座進行調節(jié)對中;所述對中調節(jié)模板具體包括依次設置的形段Ⅲ下支座
對中模板(圖4、圖5),扇形段Ⅲ上支座對中模板2(圖6、圖7),扇形段Ⅱ下支座對中模板3(圖
8、圖9),扇形段Ⅱ上支座對中模板4(圖10、圖11),扇形段Ⅰ上支座對中模板5(圖12、圖13),
扇形段Ⅰ上耳軸模擬測量棒6(圖14)。扇形段Ⅱ上支座與扇形段Ⅰ下支座共用底座。
[0040] 可選的,一套對中調節(jié)模板中的每個對中模板均包括平行設置的兩個對中板、穿過兩個對中板設置的連接軸、以及分別與兩個對中板連接且設置在其頂部的水平儀測量
面。
[0041] 本發(fā)明的尺寸要求如下,對中模板與扇形段支座接觸的圓弧直徑比扇形段支座軸的直徑大0~0.01mm。扇形段Ⅲ下支座對中模板1中,尺寸D=拉矯機輥身長度?30mm,此處拉
矯機輥子在生產(chǎn)中不被鑄坯磨損。扇形段Ⅰ上耳軸模擬測量棒6尺寸A、B與扇形段Ⅰ上耳軸尺
寸一致;扇形段Ⅰ上耳軸模擬測量棒6尺寸與扇形段Ⅰ上耳軸尺寸相同;一套對中調節(jié)模板中
的每個對中模板均以水平儀測量面為加工基準,尺寸精度控制在±0.05mm以內(nèi)。
[0042] 本發(fā)明還涉及一種大方圓坯連鑄機扇形段支座對中調節(jié)方法,應用上述大方圓坯連鑄機扇形段支座對中調節(jié)裝置,包括下列步驟:
[0043] S1將扇形段Ⅰ、扇形段Ⅱ、扇形段Ⅲ吊離下線,以靠近扇形段Ⅲ的拉矯機下輥作為開始調整的基準輥;
[0044] S2將扇形段Ⅲ下支座對中模板1放置在扇形段Ⅲ下支座和拉矯機下輥上,緊靠拉矯機下輥,調整扇形段Ⅲ下支座位置,使扇形段Ⅲ下支座緊靠對中模板,然后將水平儀放置
在水平儀測量面上,調整扇形段Ⅲ下支座高度,使水平儀在鑄流方向和垂直于鑄流方向上
水珠均處于水平儀中心位置,則扇形段Ⅲ下支座調整到位;
[0045] S3以扇形段Ⅲ下支座為調整基準,放置扇形段Ⅲ上支座對中模板2,以S2中方法調整扇形段Ⅲ上支座;
[0046] S4按照以上方式,采用扇形段Ⅱ下支座對中模板3和扇形段Ⅱ上支座對中模板4,將扇形段Ⅱ下支座和扇形段Ⅱ上支座調整到位;
[0047] S5以扇形段Ⅱ上支座為調整基準,將扇形段Ⅰ上支座對中模板5放置在扇形段Ⅰ下支座上,將扇形段Ⅰ上耳軸模擬測量棒6放置在扇形段Ⅰ上支座內(nèi),同時放置在扇形段Ⅰ上支
座對中模板5上,調節(jié)扇形段Ⅰ上支座,用水平儀放置在扇形段Ⅰ上支座對中模板5水平儀測
量面上進行檢測,直至水平儀在鑄流方向和垂直于鑄流方向上水珠均處于水平儀中心位
置,則扇形段Ⅰ上支座調整到位。
[0048] 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fā)明的技
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發(fā)明
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聲明:
“大方圓坯連鑄機扇形段支座對中調節(jié)裝置及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lián)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