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要求
1.溶解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筒體,用于盛放溶解液和固體物料; 拋料組件;所述拋料組件包括多個拋料板,多個所述拋料板沿所述筒體的周向間隔設置于所述筒體內;所述拋料板被配置成轉動時高度發(fā)生變化以使所述拋料板上的所述固體物料拋出; 曝氣組件;所述曝氣組件用于向所述筒體內的所述溶解液的液面之下進行曝氣。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溶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拋料板包括平板結構,所述平板結構的一端設置于所述筒體的內壁;所述平板結構沿所述筒體的徑向遠離所述筒體的內壁的一端具有鉤料部;所述平板結構具有用于承載所述固體物料的第一表面,所述鉤料部凸出所述第一表面。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溶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拋料板與所述筒體的內壁沿所述筒體的徑向間隔第一預設距離。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溶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拋料組件還包括設置于所述筒體內的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具有第一連接部,多個所述拋料板均與所述第一連接部傳動連接。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溶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還包括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二連接部與所述筒體的內壁固定連接; 所述筒體臥式放置,所述筒體被配置成沿其周向旋轉。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溶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包括沿所述筒體的軸向間隔設置的至少兩個支撐環(huán);每個所述支撐環(huán)的內壁具有所述第一連接部,每個所述支撐環(huán)的外壁均間隔設置有多個支撐柱;每個所述支撐柱的另一端與所述筒體的內壁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柱具有預設長度,用于使所述拋料板與所述筒體的內壁間隔所述第一預設距離。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溶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氣組件包括多根曝氣管;所述多根曝氣管沿所述筒體的周向間隔設置于所述筒體的內壁,且每根所述曝氣管位于所述筒體的內壁和所述拋料板之間;每根所述曝氣管沿其軸向間隔設置多個曝氣口。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溶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氣組件還包括進氣管和多個重力單向閥;每根所述曝氣管的進氣端均通過所述重力單向閥與所述進氣管的出氣端連接。 9.一種溶解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溶解系統(tǒng)包括: 權利要求1~8任一項所述的溶解裝置; 驅動器;所述驅動器用于驅動所述拋料板轉動。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溶解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拋料板與所述筒體傳動連接; 所述驅動器包括電機,所述電機的輸出軸設置有主動齒輪;所述筒體的外壁沿其周向設置有從動齒輪,所述主動齒輪與所述從動齒輪嚙合。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溶解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溶解系統(tǒng)還包括支撐組件,所述筒體的外壁與所述支撐組件轉動連接。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溶解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組件包括至少兩根支撐軌道和與所述支撐軌道相配合的滾輪,所述滾輪沿所述筒體的周向設置于所述筒體的外壁。
說明書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濕法冶金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溶解裝置和溶解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近年來濕法冶金領域處理的物料越來越復雜,其中塊狀貴金屬的處理較為復雜,反應慢,周期長等問題尤為突出。
在濕法冶金領域常見的金屬處理方法為酸浸法,常用設備為溶解罐,溶解槽等。將金屬物料投入設備中,浸沒在液面下。
這些裝備進行金屬浸出具有操作相對簡單、適用范圍廣。但由于物料形狀具有復雜性,浸出時間的不穩(wěn)定性,且反應速率慢,不得不需要大量的金屬和多個反應槽同時進行浸出,占用資金和場地過多,且消耗大量硫酸輔料。
實用新型內容
基于上述的不足,本申請?zhí)峁┝艘环N溶解裝置和溶解系統(tǒng),以部分或全部地改善相關技術中溶解效率低、耗酸量大的問題。
本申請是這樣實現(xiàn)的:
在第一方面,本申請的示例提供了一種溶解裝置,包括:
筒體,用于盛放溶解液和固體物料;
拋料組件;拋料組件包括多個拋料板,多個拋料板沿筒體的周向間隔設置于筒體內;拋料板被配置成轉動時高度發(fā)生變化以使拋料板上的固體物料拋出;
曝氣組件;曝氣組件用于向筒體內的溶解液的液面之下進行曝氣。
在上述實現(xiàn)過程中,在筒體內間隔設置多個拋料板,當拋料板沿進行轉動時,存放于筒體內的待溶解的部分固體物料,會隨著拋料板的旋轉而被抬升至一定高度,然后在慣性和重力作用下重新被拋回溶解液內。筒體內的固體物料不斷地被拋出,能夠減小筒體內物料堆積的情況,增加固體物料與溶解液的碰撞強度,增大固體物料與溶解液的接觸率,同時利用曝氣組件向溶解液的液面下曝氣,能夠增加固體物料的氧化效果,提高浸出效率。
利用本示例提供的溶解裝置進行鈷板等固體物料的溶解,可以強化固體物料,與曝氣組件輸送的工藝氣體和硫酸等溶解液的接觸性,強化氧化效果,在提高浸出效率的同時還能減少硫酸等溶解液的使用量。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拋料板包括平板結構,平板結構的一端設置于筒體的內壁;平板結構沿筒體的徑向遠離筒體的內壁的一端具有鉤料部;平板結構具有用于承載固體物料的第一表面,鉤料部凸出第一表面。
在上述實現(xiàn)過程中,在平板結構遠離筒體的內壁的一端設置有鉤料部,以便于拋料板在浸入液面以下時鉤住更多的固體物料并堆積于平板結構的第一表面上,使更多的固體物料隨著拋料板的轉動而被重新拋回溶解液中。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拋料板與筒體的內壁沿筒體的徑向間隔第一預設距離。
在上述實現(xiàn)過程中,拋料板與筒體的內壁沿筒體的徑向間隔第一預設距離,使拋料板與筒體內壁之間形成寬約第一預設距離的縫隙,能夠減小拋料板對溶解液進行拋灑的幾率。即,在拋料板的旋轉運動過程中,拋料板會從筒體的底部沿逆重力方向上升。在上升的過程中,會有部分溶解液和固體物料附著于拋料板上。在拋料板與筒體內壁之間形成寬約第一預設距離的縫隙,能夠使得流動性較好的溶解液及時從拋料板上流出,而固體物料的流動性較差,會繼續(xù)隨著拋料板上升,進而在實現(xiàn)減小固體物料堆積的同時避免溶解液的濺灑。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拋料組件還包括設置于筒體內的第一支架;第一支架具有第一連接部,多個拋料板均與第一連接部傳動連接。
在上述實現(xiàn)過程中,將多個拋料板同時與第一支架連接,以便于驅動件等通過第一支架同時驅動多個拋料板沿旋轉,減小驅動件的設置數(shù)量和簡化拋料板的安裝方式。若不設置用于同時連接多個拋料板的第一支架,為了驅動每個拋料板沿重力方向的旋轉運動,可能需要設置多個與拋料板一一對應的驅動件(即,一個驅動件驅動一個拋料板),會增加溶解成本。并且,可能需要設置多個與拋料板一一對應的驅動器,每個拋料板均獨立的沿進行旋轉,需要協(xié)調各個拋料板的安裝和運動位置,增加拋料板的設置難度。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第一支架還包括第二連接部,第二連接部與筒體的內壁固定連接;
筒體臥式放置,筒體被配置為沿其周向旋轉。
在上述實現(xiàn)過程中,將第一支架的第二連接部與筒體固定連接,并通過利用驅動器等來驅動臥式放置的筒體沿其周向旋轉,進而帶動筒體內的拋料板沿重力方向運動。筒體沿其周向旋轉,還能減小粒徑較小的物料堆積于拋料板和筒體內壁之間的幾率,進一步增加固體物料的溶解浸出效率。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第一支架包括沿筒體的軸向間隔設置的至少兩個支撐環(huán);每個支撐環(huán)的內壁具有第一連接部,每個支撐環(huán)的外壁均間隔設置有多個支撐柱;每個支撐柱的另一端與筒體的內壁連接;支撐柱具有預設長度,用于使拋料板與筒體的內壁間隔第一預設距離。
在上述實現(xiàn)過程中,利用至少兩個支撐環(huán),可以對拋料板沿筒體軸線方向的兩端進行固定,使得拋料板能夠隨著支撐環(huán)的轉動而轉動,進行拋料和攪拌。
在每個支撐環(huán)處間隔設置多個支撐柱,在實現(xiàn)固定支撐環(huán)的同時還能夠使得支撐環(huán)與筒體的內壁之間形成一定的縫隙,以增加溶解液的流動性。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曝氣組件包括多根曝氣管;多根曝氣管沿筒體的周向間隔設置于筒體的內壁,且每根曝氣管位于筒體的內壁和拋料板之間;每根曝氣管沿其軸向間隔設置多個曝氣口。
在上述實現(xiàn)過程中,在筒體內壁與拋料板之間的縫隙內間隔設置多根曝氣管,可以在對筒體內的溶解液的液面以下進行曝氣的同時,還能減小固體物料拋動對曝氣管的撞擊,提高曝氣組件的使用壽命。即,在筒體的轉動過程中,在間隔設置的多根曝氣管中,始終有至少一根曝氣管位于液面以下,保證液面下的固體物料能夠與氣體接觸。在拋料板的旋轉過程中,被拋出的固體物料可能會掉落于位于曝氣管之外的其它拋料板處,進而減小固體物料拋動對曝氣管的撞擊幾率和撞擊力度,進而提高曝氣組件的使用壽命。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曝氣組件還包括進氣管和多個重力單向閥;每根曝氣管的進氣端均通過重力單向閥與進氣管的出氣端連接。
在上述實現(xiàn)過程中,在進氣管的出氣端設置多個重力單向閥,且每根曝氣管的進氣端均通過相對應的重力單向閥與進氣管連通,則在筒體旋轉時,在重力單向閥的作用下,進氣管的氣體不會通入位于液面以上的曝氣管中,實現(xiàn)液面下通氣和液面上不通氣的效果,減小曝氣組件中工藝氣體的浪費。若對位于液面之上的曝氣管中進行通氣,從曝氣管流進的工藝氣體可能會直接從排氣管排出,導致工藝氣體的利用率降低,進而會增加溶解成本。
在第二方面,本申請的示例還提供了一種溶解系統(tǒng),包括第一方面提供的溶解裝置和驅動器;驅動器用于驅動拋料板轉動。
在上述實現(xiàn)過程中,當驅動器驅動拋料板進行轉動時,存放于筒體內的待溶解的部分固體物料,會隨著拋料板的旋轉而被抬升至一定高度,然后在慣性和重力作用下重新被拋回溶解液內。筒體內的固體物料不斷地被拋出,能夠減小筒體內物料堆積的情況,增加固體物料與溶解液的碰撞強度,增大固體物料與溶解液的接觸率,同時利用曝氣組件向溶解液的液面下曝氣,能夠增加固體物料的氧化效果,提高浸出效率。
利用本示例提供的溶解系統(tǒng)進行鈷板等固體物料的溶解,可以強化固體物料,與曝氣組件輸送的工藝氣體和硫酸等溶解液的接觸性,強化氧化效果,在提高浸出效率的同時還能減少硫酸等溶解液的使用量。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拋料板與筒體傳動連接;驅動器包括電機,電機的輸出軸設置有主動齒輪;筒體的外壁沿其周向設置有從動齒輪,主動齒輪與從動齒輪嚙合。
在上述實現(xiàn)過程中,在筒體的外壁沿其周向設置有從動齒輪,通過從動齒輪與驅動器中主動齒輪的嚙合,可以通過主動齒輪的轉動帶動從動齒輪轉動,帶動筒體滾動,進而帶動拋料板轉動。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溶解系統(tǒng)還包括支撐組件,筒體的外壁與支撐組件轉動連接。
在上述實現(xiàn)過程中,臥式放置的筒體在驅動器的作用下會沿其周向旋轉,設置與筒體的外壁活動連接的支撐組件,能夠在保證筒體能進行轉動的同時,還能固定筒體。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支撐組件包括至少兩根支撐軌道和與支撐軌道相配合的滾輪,滾輪沿筒體的周向設置于筒體的外壁。
在上述實現(xiàn)過程中,在筒體的外壁設置滾輪,利用滾輪與軌道的滑動配合,可以在保證筒體能進行轉動的同時還能固定筒體。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以下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
圖1為本申請示例提供的溶解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申請示例提供的溶解系統(tǒng)的平面示意圖;
圖3為本申請示例提供的溶解裝置的剖視圖;
圖4為本申請示例提供的第一支架的平面示意圖;
圖5為本申請示例提供的曝氣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標:1-溶解裝置;10-筒體;20-拋料組件;21-拋料板;211-平板結構;212-鉤料部;22-第一支架;221-支撐環(huán);222-第一連接部;223-第二連接部;30-曝氣組件;31-進氣管;32-曝氣管;33-重力單向閥;4-溶解系統(tǒng);40-驅動器;41-主動齒輪;42-從動齒輪;50-支撐組件;51-支撐軌道;52-滾輪。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實施例對本申請的實施方案進行詳細描述,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將會理解,下列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申請,而不應視為限制本申請的范圍。實施例中未注明具體條件者,按照常規(guī)條件或制造商建議的條件進行。所用試劑或儀器未注明生產(chǎn)廠商者,均為可以通過市售購買獲得的常規(guī)產(chǎn)品。
以下針對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溶解裝置進行具體說明:
在濕法冶金領域常見的金屬處理方法為酸浸法,常用設備為溶解罐,溶解槽等。將金屬等固體物料投入設備中,浸沒在液面下。
例如,利用傳統(tǒng)裝置進行鈷板的溶解時,主要利用高酸條件下的置換反應進行鈷板的溶解,在該裝置中需要裝入過量的硫酸來確保反應速率。反應過程如下:
Co+H 2SO 4=CoSO 4+H 2
發(fā)明人認為,利用這些裝備進行金屬浸出,浸出時間不穩(wěn)定,且反應速率慢,不得不需要大量的金屬和多個反應槽同時進行浸出,占用資金和場地過多,并且需要消耗大量的硫酸輔料。
基于此,請參閱圖1和圖2,發(fā)明人提供了一種溶解裝置1和溶解系統(tǒng)4。溶解裝置1包括筒體10、拋料組件20和曝氣組件30。其中筒體10內存放有溶解液和待進行溶解浸出的物料,例如硫酸和鈷板。溶解系統(tǒng)4包括溶解裝置1和驅動器40,驅動器40用于驅動拋料板21轉動,使得拋料組件20中的拋料板21能夠對筒體10內的固體物料進行攪拌和拋動。曝氣組件30能夠對浸沒在液面下的固體物料曝氣。
利用本示例提供的溶解裝置1和溶解系統(tǒng)4進行鈷板的溶解,能夠不斷更新鈷板與硫酸的接觸表面,防止鈷板堆疊,利用曝氣組件輸送的氣體對鈷板進行氧化,可以在低酸量的情況下進行鈷板的溶解,加快溶解效率,降低例如硫酸等溶解液的使用量。反應過程如下:
2Co+2H 2SO 4+O 2=2CoSO 4+2H 2O
以下結合附圖分別對本申請示例中的筒體10、拋料組件20、曝氣組件30以及驅動器40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筒體10用于存放溶解液和待進行溶解浸出的固體物料,為固體物料的溶解浸出提供反應場所。
本申請不限制筒體10的具體設置形式,相關人員可以進行相應的選擇。
在一些可能的實施方式中,由于筒體10的內壁需要長期接觸硫酸等具有一定腐蝕性的溶解液,因此,為了提高筒體10的耐用性,可以在筒體10的內壁設置耐腐蝕襯板。耐腐蝕襯板完全覆蓋筒體10的內壁。
進一步的,筒體10可以設置為雙層套筒結構,即包括同軸套設的內筒和外筒。在內筒和外筒之間的縫隙內可以填充保溫材料。
在一些可能的實施方式中,為了便于向筒體10內添加新的溶解液和固體物料,筒體10處可以設置相應的進料口和進液口。進一步的,為了便于將筒體10內的溶解液和固體物料排出筒體10外,可以在筒體10處設置相應的出料口和出液口。
進一步的,本申請不限制進料口、進液口、出料口和出液口的具體設置形式,在一些可能的實施方式中,請繼續(xù)參閱圖1,在筒體10沿其軸向的兩端分別設置進料口、進液口,和出料口、出液口。
在一些可能的實施方式中,為了便于查看筒體10內的溶解液和固體物料的情況,可以在筒體10處設置觀察窗。
拋料組件20用于對筒體10內的固體物料進行攪拌,拋動固體物料,降低筒體10內固體物料的堆疊情況,增大固體物料與溶解液的接觸均勻性。
拋料組件20包括多個拋料板21,多個拋料板21沿筒體10的周向間隔設置于筒體10內。每個拋料板21轉動時高度發(fā)生變化以使拋料板21上的固體物料拋出旋轉。
在拋料板21的旋轉過程中,堆積在拋料板21上的固體物料會被抬升至一定高度,然后在慣性和重力作用下重新被拋回溶解液內。筒體10內的固體物料不斷地被拋出,能夠減小筒體10內固體物料堆積的情況,增加固體物料與溶解液的碰撞強度,增大固體物料與溶解液的接觸率,提高浸出效率。
本申請不限制拋料板21的具體設置形式,相關人員可以在保證拋料板21能夠在轉動時高度發(fā)生變化以使拋料板21上的固體物料拋出的情況下,根據(jù)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
在一些可能的實施方式中,示例中,請參閱圖3,拋料板21包括平板結構211和鉤料部212。平板結構211的一端設置于筒體10的內壁,平板結構211具有用于承載固體物料的第一表面。即,在拋料板21的轉動過程中,固體物料堆積于第一表面上,然后脫離第一表面,被拋回溶解液內。在平板結構211沿筒體10徑向遠離筒體10內壁的一端設置有鉤料部212。鉤料部212可以設置為弧形,使得固體物料能夠更加順暢的堆疊于平板結構211的第一表面,以及從平板結構211處拋出。
例如,在拋料板21中的平板結構211沿逆時針方向轉動時,鉤料部212朝向逆時針方向彎曲;在拋料板21中的平板結構211沿順時針方向轉動時,鉤料部212朝向順時針方向彎曲。
在一些可能的實施方式中,請繼續(xù)參閱圖3,為了便于拋料板21的安裝以及簡化驅動器40的設置形式,拋料組件20還包括第一支架22。將多個拋料板21固定于第一支架22,進而可以通過第一支架22同時帶動每個拋料板21沿重力方向旋轉。
或者,每個拋料板21獨立設置于筒體10內,每個拋料板21可以獨立的在驅動器40的驅動作用下旋轉。例如,在筒體10的一端設置多個輸出軸,每個輸出軸連接一個拋料板21,使得拋料板21能夠單獨的在相應的輸出軸的帶動作用下進行旋轉。但是,與利用一個輸出軸帶動第一支架22轉動的方式相比,在筒體10的一端設置多個輸出軸,需要協(xié)調每個輸出軸的運動方式及軌跡,會增加驅動器40的設置難度。
本申請不限制第一支架22的具體設置形式,在一些可能的實施方式中,請參閱圖4,第一支架22可以包括沿筒體10的軸向間隔設置的至少兩個支撐環(huán)221。每個支撐環(huán)221具有用于連接拋料板21的第一連接部222。拋料板21的兩端分別與兩個支撐環(huán)221處的第一連接部222連接。
進一步的,本申請不限制拋料板21如何與第一連接部222連接,在一些可能的實施方式中,將拋料板21焊接于第一連接部222?;蛘?,利用螺釘,將拋料板21固定于第一連接部222。
進一步的,為了便于將每個支撐環(huán)221設置于筒體10內,在一些可能的實施方式中,可以在每個支撐環(huán)221的外壁設置第二連接部223。利用第二連接部223將支撐環(huán)221支撐于筒體10內。
進一步的,本申請不限制第二連接部223如何支撐于筒體10內。在一些可能的實施方式中,當驅動器40的輸出軸直接與支撐環(huán)221連接時,由于支撐環(huán)221需要在驅動器40的驅動作用下進行旋轉,因此第二連接部223與筒體10的內壁轉動連接。進一步的,可以在筒體10的內部設置環(huán)形的滑槽,在第二連接部223處設置與滑槽相契合的滑塊,進而在實現(xiàn)第二連接部223支撐于筒體10內部的同時保證支撐環(huán)221的轉動。
或者,當驅動器40驅動筒體轉動,支撐環(huán)221通過筒體10的轉動而發(fā)生轉動時,第二連接部223與筒體10的內壁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第二連接部223可以設置為支撐柱的結構。在每個支撐環(huán)221的外壁沿其周向間隔設置多個支撐柱,并將支撐柱的另一端固定于筒體10的內壁。并且,間隔設置的多個支撐柱,可以使支撐環(huán)221的受力更加均勻,防止支撐環(huán)221因受力不均發(fā)生變形。
進一步的,可以通過調整支撐柱的長度,使得支撐環(huán)221與筒體10的內壁之間形成一定間隙,進而使得支撐環(huán)221與筒體10的內壁沿筒體10的徑向間隔第一預設距離。
在拋料板21的旋轉運動過程中,拋料板21會從筒體10的底部沿逆重力方向上升。在上升的過程中,會有部分溶解液和固體物料附著于拋料板21上。在拋料板21與筒體10內壁之間形成寬約第一預設距離的縫隙,能夠使得流動性較好的溶解液及時從拋料板21上流出,而固體物料的流動性較差,會繼續(xù)隨著拋料板21上升,進而在實現(xiàn)減小固體物料堆積的同時避免溶解液的濺灑。
或者,在驅動器40驅動筒體10轉動,進而帶動筒體10內的拋料板21轉動的實施方式中,可以將拋料板21的一端直接固定于筒體10的內壁。但是直接將拋料板21的一端固定于筒體10的內壁,拋料板21與筒體10內壁之間為半封閉結構,附著于拋料板21上的溶解液不能及時流出拋料板21,可能會隨著拋料板21的轉動而發(fā)生濺灑。
或者,請繼續(xù)參閱圖3,可以將第一支架22直接設置為支撐柱結構。在拋料板21的一端間隔設置多根具有一定長度的支撐柱,并將多根支撐柱的另一端與筒體10的內壁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本申請不限制驅動器40如何驅動筒體10轉動,進而帶動筒體10內的拋料板21轉動。在一些可能的實施方式中,請繼續(xù)參閱圖2,驅動器40包括電機(圖中未示出),在電機的輸出軸處設置有主動齒輪41,并在筒體10的外壁沿其周向設置從動齒輪42。通過主動齒輪41和從動齒輪42的嚙合,實現(xiàn)筒體10的轉動。
進一步的,為了使筒體10的轉動過程更加平穩(wěn),減少主動齒輪41和從動齒輪42的磨損,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驅動器40包括至少兩組相互配合的主動齒輪41和從動齒輪42。兩組相互配合的主動齒輪41和從動齒輪42沿筒體10的周向間隔設置。
或者,可以在筒體10軸線處兩端的外壁分別設置一個連接桿,將驅動器40的輸出軸與連接桿連接,進而通過連接桿帶動筒體10轉動。進一步的,可以利用聯(lián)軸器將連接桿固定于驅動器40的輸出軸,實現(xiàn)連接桿的轉動。
進一步的,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溶解系統(tǒng)4還包括支撐組件50。
本申請不限制支撐組件50的具體設置形式。在一些可能的實施方式中,請繼續(xù)參閱圖2,為了便于支撐筒體10,使筒體10能夠在主動齒輪41和從動齒輪42的嚙合作用下進行轉動,支撐組件50包括至少兩根支撐軌道51,和與支撐軌道51相互配合的滾輪52。其中,支撐軌道51沿筒體10的周向設置于筒體10的外壁。在筒體10的轉動過程中,滾輪52與支撐軌道51滾動連接。
或者,為了便于支撐筒體10,使筒體10能夠隨著連接桿的轉動而轉動,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支撐組件50包括兩個支架。支架的底端支撐于地面或相應的工作臺,支架的頂端與連接桿轉動連接。進一步的支架的頂端可以設置滾動軸承,將連接桿穿設于滾動軸承內。進一步的,為了減小連接桿所受的集中作用力(連接桿需要承受筒體10及相關配件的自重所帶來的壓力),支撐組件50還包括至少兩根支撐軌道51,和與支撐軌道51相互配合的滾輪52。其中,支撐軌道51沿筒體10的周向設置于筒體10的外壁。在筒體10的轉動過程中,滾輪52與支撐軌道51滾動連接。
曝氣組件30用于向筒體10的液面內進行曝氣,使得浸泡于液面以下的鈷板等固體物料與曝氣組件30輸送的氣體接觸,發(fā)生氧化,進一步減少溶解所需的硫酸等酸性溶解液的使用量,加快鈷板等固體物料的溶解浸出速率。
本申請不限制曝氣組件30具體的設置形式,相關人員可以根據(jù)需要進行調整。
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請參閱圖5,曝氣組件30包括進氣管31和多根曝氣管32。進氣管31的出氣端與曝氣管32的進氣端連接,用于向曝氣管32輸送氣體。
多根曝氣管32沿筒體10的周向間隔設置于筒體10的內壁,且每個根曝氣管32位于筒體10的內壁和拋料板21之間。每根曝氣管沿其軸向間隔設置多個曝氣口。
在筒體10內壁與拋料板21之間的縫隙內間隔設置多根曝氣管32,可以在對筒體10內的溶解液的液面以下進行曝氣的同時,還能減小固體物料拋動對曝氣管32的撞擊,提高曝氣組件30的使用壽命。具體的,在筒體10的轉動過程中,在間隔設置的多根曝氣管32中,始終有至少一根曝氣管32位于液面以下,保證液面下的固體物料能夠與氣體接觸。在拋料板21的旋轉過程中,被拋出的固體物料可能會掉落于位于曝氣管32之外的其它拋料板21處,進而減小固體物料拋動對曝氣管32的撞擊幾率和撞擊力度,進而提高曝氣組件30的使用壽命。
進一步的,為了減小曝氣組件30輸出的氣體的利用率,在一種可能的實施方式中,曝氣組件30還包括多個重力單向閥33。每個根曝氣管32的進氣端均通過重力單向閥33與進氣管31的出氣端連接。
在進氣管31的出氣端設置多個重力單向閥33,且每根曝氣管32的進氣端均通過對應的重力單向閥33與進氣管31連通。因此,在筒體10旋轉時,在重力單向閥33的作用下,進氣管31的氣體不會流入位于液面以上的曝氣管32中,實現(xiàn)液面下通氣和液面上不通氣的效果,減小曝氣組件30中工藝氣體的浪費。若對位于液面之上的曝氣管32中進行通氣,從曝氣管32流進的工藝氣體可能會直接從排氣管排出,導致工藝氣體的利用率降低,進而會增加溶解成本。
進一步的,為了便于曝氣組件30的設置,示例中,進氣管31為環(huán)形管道,環(huán)形管道具有一個進氣口和多個出氣口。在每個出氣口處連接一個重力單向閥33,將重力單向閥33的出氣端與一個弧形管的進氣口連接,并在弧形管處設置多個出氣口,在每個出氣口處連接一根曝氣管32。利用一個重力單向閥33,可以同時控制連接于同一根弧形管處的曝氣管32的供氣情況。
進一步的,為了便于筒體10的排氣,簡化排氣管的設置方式,可以在排氣管處反裝重力單向閥33,實現(xiàn)液面下不氣體和液面上排氣。
以上所述僅為本申請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申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申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申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