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要求
1.礦山井下水倉排泥裝置,包括位于水倉下方的排泥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罐上端設有鐘閥和進氣管,所述鐘閥與控制其開閉的壓桿機構連接,所述排泥罐內設有連接外部的排泥管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礦山井下水倉排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壓桿機構以按壓轉動的方式開閉所述鐘閥。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礦山井下水倉排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壓桿機構包括與鐘閥連接的連接繩和壓桿,所述壓桿的一端與連接繩連接,其另一端與配重連接,所述壓桿的中部設有能使壓桿上下轉動的旋轉裝置。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礦山井下水倉排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裝置包括支撐桿和位于支撐桿上端的轉動軸,所述轉動軸與壓桿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礦山井下水倉排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管路的一端伸入所述排泥罐內,其另一端用于連接外部。
6.根據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礦山井下水倉排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管上設有進氣閘閥和泄氣閘閥。
7.根據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礦山井下水倉排泥裝置,其特征在于:水倉的底面帶有坡度,所述鐘閥的密封面位于水倉底面的最低處。
8.利用權利要求1-7任一項所述的礦山井下水倉排泥裝置排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S1、抬起壓桿,鐘閥向下移動打開,使水倉中的泥漿流入排泥罐內;
S2、待排泥罐內的泥漿灌滿后,撤出外力使壓桿在配重的重力下復位,鐘閥向上移動關閉;
S3、打開進氣管上的進氣閘閥,將外部風壓引入排泥罐內,通過壓差將排泥罐內的泥漿通過排泥管路排出;
S4、待排泥罐內的泥漿全部排出后,關閉進氣閘閥,打開泄氣閘閥,泄去排泥罐內的殘壓;
S5、待排泥罐內的殘壓泄完后,關閉泄氣閘閥,進入下一次循環(huán)。
說明書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礦山井下設備,特別是涉及一種礦山井下水倉排泥裝置及方法。
背景技術
[0002]礦山企業(yè),井下水在經過采掘工作面和運輸巷道后,水里面含有大量的泥砂,再加上充填水里面的顆粒物,一起進入水倉后,沉淀產生大量泥砂,不僅減少了水倉的儲水容積,還嚴重影響到排水泵的使用壽命。為此,井下水倉排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0003]現(xiàn)有的井下排泥方法如下:
[0004]1、采用人工排泥法:通過靜態(tài)沉淀,將水倉上清液排出,露出泥砂,由人工清淤。這種方法不僅勞動強大,操作時間長,需大量的工時,效率低。
[0005]2、泥漿泵排泥法:水倉泥砂在漿化狀態(tài)下,用專用泥漿泵將水和泥砂一起排出。這種方法排泥能力低,且投資費用大,不適合大型水倉排泥,再加上水倉泥漿中含有一定的細小石塊,嚴重影響了泥漿泵的使用壽命。
發(fā)明內容
[0006]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排泥效率高的礦山井下水倉排泥裝置。
[0007]本發(fā)明進一步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操作流程簡單的礦山井下水倉排泥方法。
[0008]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礦山井下水倉排泥裝置,包括位于水倉下方的排泥罐,所述排泥罐上端設有鐘閥和進氣管,所述鐘閥與控制其開閉的壓桿機構連接,所述排泥罐內設有連接外部的排泥管路。
[0009]進一步,所述壓桿機構以按壓轉動的方式開閉所述鐘閥。
[0010]進一步,所述壓桿機構包括與鐘閥連接的連接繩和壓桿,所述壓桿的一端與連接繩連接,其另一端與配重連接,所述壓桿的中部設有能使壓桿上下轉動的旋轉裝置。
[0011]進一步,所述旋轉裝置包括支撐桿和位于支撐桿上端的轉動軸,所述轉動軸與壓桿連接。
[0012]進一步,所述排泥管路的一端伸入所述排泥罐內,其另一端用于連接外部。
[0013]進一步,所述進氣管上設有進氣閘閥和泄氣閘閥。
[0014]進一步,水倉的底面帶有坡度,所述鐘閥的密封面位于水倉底面的最低處。
[0015]利用本發(fā)明進一步解決其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利用礦山井下水倉排泥裝置對水倉排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16]S1、抬起壓桿,鐘閥向下移動打開,使水倉中的泥漿流入排泥罐內;
[0017]S2、待排泥罐內的泥漿灌滿后,撤出外力使壓桿在配重的重力下復位,鐘閥向上移動關閉;
[0018]S3、打開進氣管上的進氣閘閥,將外部風壓引入排泥罐內,通過壓差將排泥罐內的泥漿通過排泥管路排出;
[0019]S4、待排泥罐內的泥漿全部排出后,關閉進氣閘閥,打開泄氣閘閥,泄去排泥罐內的殘壓;
[0020]S5、待排泥罐內的殘壓泄完后,關閉泄氣閘閥,進入下一次循環(huán)。
[0021]本發(fā)明礦山井下水倉排泥裝置結構簡單,操作簡便,檢修維護勞動強度低;利用本發(fā)明礦山井下水倉排泥裝排放礦山井下水倉中的泥沙,勞動強度低,效率高。
附圖說明
[0022]圖1 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2為圖1所示實施例中的進氣管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3為圖1所示實施例中的鐘閥結構示意圖。
[0025]圖中:1、鋼絲繩,2、支撐桿,3、轉動軸,4、壓桿,5、配重,6、進氣管,7、鐘閥,8、排泥罐,9、排泥管路,6.1、泄氣閘閥,6.2、進氣閘閥,7.1、吊環(huán),7.2、圓鐵件,7.3、料鐘,7.4、密封法蘭。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0027]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包括位于水倉下方的排泥罐8,所述排泥罐8由中空圓柱體、上下端分別焊接封頭組成的圓柱型壓力容器,其左上端設有鐘閥7;其右上端開孔插入排泥管路9并焊接,排泥管路9的一端伸入所述排泥罐8內,其另一端用于連接外部排泥管路;其上端中部焊接進氣管6,進氣管6與外部風管連接;排泥罐8的上端預埋固定在水倉底面,且鐘閥7的密封面在水倉底面的最低處。
[0028]所述鐘閥7與控制其開閉的壓桿機構連接,所述壓桿機構包括與鐘閥7連接的鋼絲繩1和壓桿4,所述壓桿4的一端與鋼絲繩1連接,其另一端與配重5連接,所述壓桿4的中部設有能使壓桿4上下轉動的旋轉裝置,所述旋轉裝置包括支撐桿2和位于支撐桿2上端的轉動軸3,所述轉動軸3與壓桿4連接。所述壓桿機構以按壓轉動的方式開閉所述鐘閥7。
[0029]如圖2所示,所述進氣管6上設有進氣閘閥4.1和泄氣閘閥6.2。
[0030]如圖3所示,鐘閥7為密封法蘭7.4與料鐘7.3構成的密封結構,在料鐘7.3上部焊接一根圓鐵件7.2,圓鐵件7.2的上端焊接吊環(huán)7.1,并通過鋼絲繩1與壓桿機構連接,當抬起壓桿4時,料鐘7.3與密封法蘭7.4脫離,使鐘閥7開啟;當撤出外力后,壓桿4在配重5的重力作用下回復至自然水平狀態(tài),此時料鐘7.3與密封法蘭7.4貼合,使鐘閥7關閉。
[0031]所述利用礦山井下水倉排泥裝置對水倉進行排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32]S1、抬起壓桿4,鐘閥7向下移動打開,使水倉中的泥漿流入排泥罐8內,觀察水倉表面,待沒有氣泡時,說明排泥罐8內已注滿泥漿;
[0033]S2、待排泥罐8內的泥漿灌滿后,撤出外力使壓桿4在配重5的重力下復位,鐘閥7向上移動關閉;
[0034]S3、打開進氣管6上的進氣閘閥6.2,將外部風壓引入排泥罐8內,通過壓差將排泥罐內的泥漿通過排泥管路9排出;
[0035]S4、待排泥罐8內的泥漿全部排出后,關閉進氣閘閥6.2,由于排泥罐8內部還會存在一定的殘壓,此時便需要打開泄氣閘閥6.1,泄去排泥罐8內的殘壓;
[0036]S5、待排泥罐內的殘壓泄完后,關閉泄氣閘閥6.1,進入下一次循環(huán)。
[0037]本發(fā)明礦山井下水倉排泥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操作簡便,檢修維護勞動強度也低。利用本發(fā)明礦山井下水倉排泥裝排放礦山井下水倉中的泥沙、石塊,勞動強度低,效率高。
[0038]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fā)明進行各種修改和變型,倘若這些修改和變型在本發(fā)明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則這些修改和變型也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0039]說明書中未詳細描述的內容為本領域技術人員公知的現(xiàn)有技術。
全文PDF
礦山井下水倉排泥裝置及方法.pdf
聲明:
“礦山井下水倉排泥裝置及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lián)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