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要求
1.用于礦山機電設備檢測的吊裝機構,包括承載板(1)和側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載板(1)上表面的兩側均開設有滑槽(3),所述側板(2)下表面的兩側均固定安裝有與滑槽(3)相適配的滑塊(4),所述側板(2)通過滑塊(4)與承載板(1)相連接,所述側板(2)的一側固定安裝有調節(jié)桿(5),所述承載板(1)上表面的四角處均固定安裝有吊索(6),所述吊索(6)的一端固定連接有吊環(huán)(7),所述側板(2)的數(shù)量為兩個,其中一個所述側板(2)的一側固定安裝有綁帶(8),所述承載板(1)兩側的中部均固定安裝有安裝板(9),所述安裝板(9)的上表面開設有螺孔,所述螺孔的內部設置有螺柱(10),所述螺柱(10)的一端通過軸承固定安裝有防滑觸地板(11)。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礦山機電設備檢測的吊裝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載板(1)下表面的兩側均固定安裝有底板,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有移動輪(12),所述移動輪(12)的內部設置有剎車片。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礦山機電設備檢測的吊裝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jié)桿(5)包括套桿(501),所述套桿(501)的內部套接有連桿(502),所述連桿(502)的一側開設有A條形螺紋槽,所述套桿(501)的一側設置有與A條形螺紋槽相適配的固定旋鈕(503)。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礦山機電設備檢測的吊裝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3)的一側開設有B條形螺紋槽(13),所述滑塊(4)的一側固定連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上表面設置有與B條形螺紋槽(13)相適配的固定螺栓(14)。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礦山機電設備檢測的吊裝機構,其特征在于:另一個所述側板(2)的一側開設有卡槽,所述綁帶(8)的一端固定安裝有與卡槽相適配的卡塊。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礦山機電設備檢測的吊裝機構,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側板(2)的一側面均設置有防滑墊層(15),所述螺柱(10)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有手搖桿(16)。
說明書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礦山機電設備技術領域,具體為用于礦山機電設備檢測的吊裝機構。
背景技術
礦山包括煤礦、金屬礦、非金屬礦、建材礦和化學礦等等,礦山規(guī)模通常用年產(chǎn)量或日產(chǎn)量表示,年產(chǎn)量即礦山每年生產(chǎn)的礦石數(shù)量,按產(chǎn)量的大小,分為大型、中型、小型3種類型,礦山規(guī)模的大小,要與礦山經(jīng)濟合理的服務年限相適應,只有這樣,才能節(jié)省基建費用,降低成本,在礦山生產(chǎn)過程中,采掘作業(yè)既是消耗人力、物力最多,占用資金最多,又是降低采礦成本潛力最大的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降低采掘成本的主要途徑是提高勞動生產(chǎn)率及產(chǎn)品質量,降低物資消耗。
現(xiàn)有的礦山機電設備檢測的吊裝機構在使用時,大多難以根據(jù)設備的尺寸進行相應的調整,導致對設備的固定不夠穩(wěn)固。
發(fā)明內容
(一)解決的技術問題
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用于礦山機電設備檢測的吊裝機構,解決了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二)技術方案
為實現(xiàn)以上目的,本發(fā)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xiàn):一種用于礦山機電設備檢測的吊裝機構,包括承載板和側板,所述承載板上表面的兩側均開設有滑槽,所述側板下表面的兩側均固定安裝有與滑槽相適配的滑塊,所述側板通過滑塊與承載板相連接,所述側板的一側固定安裝有調節(jié)桿,所述承載板上表面的四角處均固定安裝有吊索,所述吊索的一端固定連接有吊環(huán),所述側板的數(shù)量為兩個,其中一個所述側板的一側固定安裝有綁帶,所述承載板兩側的中部均固定安裝有安裝板,所述安裝板的上表面開設有螺孔,所述螺孔的內部設置有螺柱,所述螺柱的一端通過軸承固定安裝有防滑觸地板。
可選的,所述承載板下表面的兩側均固定安裝有底板,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有移動輪,所述移動輪的內部設置有剎車片。
可選的,所述調節(jié)桿包括套桿,所述套桿的內部套接有連桿,所述連桿的一側開設有A條形螺紋槽,所述套桿的一側設置有與A條形螺紋槽相適配的固定旋鈕。
可選的,所述滑槽的一側開設有B條形螺紋槽,所述滑塊的一側固定連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上表面設置有與B條形螺紋槽相適配的固定螺栓。
可選的,另一個所述側板的一側開設有卡槽,所述綁帶的一端固定安裝有與卡槽相適配的卡塊。
可選的,兩個所述側板的一側面均設置有防滑墊層,所述螺柱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有手搖桿。
(三)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用于礦山機電設備檢測的吊裝機構,具備以下有益效果:
該用于礦山機電設備檢測的吊裝機構,通過承載板、側板、調節(jié)桿、綁帶和防滑觸地板的設置,使用時,先通過轉動手搖桿使防滑觸地板與地面緊密接觸,避免在裝載設備過程中承載板發(fā)生移動,將設備放置在承載板上后,通過推動側板使其與設備側面緊密接觸,通過固定螺栓使得側板位置固定,同時通過固定旋鈕使得調節(jié)桿長度固定,側面固定完成后,通過綁帶使得設備正面得到固定,幾者的配合使用,使得該機構可根據(jù)設備尺寸進行靈活調整,且能夠對設備進行很好的固定,適用性較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結構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側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調節(jié)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安裝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承載板;2、側板;3、滑槽;4、滑塊;5、調節(jié)桿;501、套桿;502、連桿;503、固定旋鈕;6、吊索;7、吊環(huán);8、綁帶;9、安裝板;10、螺柱;11、防滑觸地板;12、移動輪;13、B條形螺紋槽;14、固定螺栓;15、防滑墊層;16、手搖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請參閱圖1至圖4,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用于礦山機電設備檢測的吊裝機構,包括承載板1和側板2,承載板1上表面的兩側均開設有滑槽3,側板2下表面的兩側均固定安裝有與滑槽3相適配的滑塊4,側板2通過滑塊4與承載板1相連接,側板2的一側固定安裝有調節(jié)桿5,承載板1上表面的四角處均固定安裝有吊索6,吊索6的一端固定連接有吊環(huán)7,側板2的數(shù)量為兩個,其中一個側板2的一側固定安裝有綁帶8,承載板1兩側的中部均固定安裝有安裝板9,安裝板9的上表面開設有螺孔,螺孔的內部設置有螺柱10,螺柱10的一端通過軸承固定安裝有防滑觸地板11,通過承載板1、側板2、調節(jié)桿5、綁帶8和防滑觸地板11的設置,使用時,先通過轉動手搖桿16使防滑觸地板11與地面緊密接觸,避免在裝載設備過程中承載板1發(fā)生移動,將設備放置在承載板1上后,通過推動側板2使其與設備側面緊密接觸,通過固定螺栓14使得側板2位置固定,同時通過固定旋鈕503使得調節(jié)桿5長度固定,側面固定完成后,通過綁帶8使得設備正面得到固定,幾者的配合使用,使得該機構可根據(jù)設備尺寸進行靈活調整,且能夠對設備進行很好的固定,適用性較高,承載板1下表面的兩側均固定安裝有底板,底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有移動輪12,移動輪12的內部設置有剎車片,調節(jié)桿5包括套桿501,套桿501的內部套接有連桿502,連桿502的一側開設有A條形螺紋槽,套桿501的一側設置有與A條形螺紋槽相適配的固定旋鈕503,滑槽3的一側開設有B條形螺紋槽13,滑塊4的一側固定連接有固定板,固定板的上表面設置有與B條形螺紋槽13相適配的固定螺栓14,另一個側板2的一側開設有卡槽,綁帶8的一端固定安裝有與卡槽相適配的卡塊,兩個側板2的一側面均設置有防滑墊層15,螺柱10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有手搖桿16。
綜上所述,該用于礦山機電設備檢測的吊裝機構,使用時,通過承載板1、側板2、調節(jié)桿5、綁帶8和防滑觸地板11的設置,使用時,先通過轉動手搖桿16使防滑觸地板11與地面緊密接觸,避免在裝載設備過程中承載板1發(fā)生移動,將設備放置在承載板1上后,通過推動側板2使其與設備側面緊密接觸,通過固定螺栓14使得側板2位置固定,同時通過固定旋鈕503使得調節(jié)桿5長度固定,側面固定完成后,通過綁帶8使得設備正面得到固定,幾者的配合使用,使得該機構可根據(jù)設備尺寸進行靈活調整,且能夠對設備進行很好的固定,適用性較高。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fā)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術語“連接”、“安裝”、“固定”、“設置”等均做廣義理解,例如,“連接”可以是固定連接或在不影響部件關系與技術效果的基礎上通過中間組件間接進行,也可以是一體連接或部分連接,如同此例的情形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根據(jù)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fā)明或發(fā)明中的具體含義。
其中所使用到的標準零件均可以從市場上購買,而且根據(jù)說明書和附圖的記載均可以進行訂制,各個零件的具體連接方式均采用現(xiàn)有技術中成熟的螺栓、鉚釘、焊接等常規(guī)手段,機械、零件和設備均采用現(xiàn)有技術中常規(guī)的型號,且本領域技術人員知曉的部件,其結構和原理都為本技術人員均可通過技術手冊得知或通過常規(guī)實驗方法獲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