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實用新型涉及金屬管線探測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基于電磁感應法的地下金屬管線探測裝置。
背景技術:
2.隨著高度現(xiàn)代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對基礎設施建設的總體要求越來越高。地下管網(wǎng)(包括市政、供水、煤氣和天然氣、電力、電訊、排污等管線網(wǎng)絡系統(tǒng))是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日夜肩負著傳送信息、輸送能量和排除生活垃圾等重要任務,是社會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物質(zhì)基礎,是不可缺少的生命線,因而地下管網(wǎng)的建設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舉足輕重。在一些工程施工前需要對深埋管線進行定位,確保避開重要管線,防止造成工程事故?,F(xiàn)有的探測裝置的可操作性差、不能進行單人操作記錄,檢測精度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基于電磁感應法的地下金屬管線探測裝置。
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
5.一種基于電磁感應法的地下金屬管線探測裝置,包括磁力梯度儀、磁力探頭、探頭連線、探測管道、探測孔、固定平臺和多個定量上拉件,所述的磁力探頭通過探頭連線與磁力梯度儀連接,所述的探測孔開設與地下金屬管線的側(cè)面,所述的探測管道設于探測孔內(nèi),所述的磁力探頭通過探頭連線伸入探測管道內(nèi),
6.所述的定量上拉件間隔套設于探頭連線上,所述的定量上拉件為從上到下截面積逐漸變大的彈性件,所述的固定平臺蓋設于探測管道的頂端,所述的固定平臺上開設有連線穿孔,所述的連線穿孔的截面積小于定量上拉件的最大截面積,所述的探頭連線穿過所述連線穿孔,
7.使用時,向上拉所述探頭連線,使所述定量上拉件形變后穿過連線穿孔,然后所述定量上拉件復原卡設于連線穿孔上。
8.優(yōu)選地,所述的定量上拉件等距離間隔套設于探頭連線上。
9.優(yōu)選地,所述的定量上拉件的設置間距為20cm。
10.優(yōu)選地,所述的定量上拉件為錐形彈性件。
11.優(yōu)選地,所述的固定平臺上還開設連線固定槽,所述的連線固定槽貫穿固定平臺的頂面底面,所述的連線固定槽的一端與連線穿孔連通,另一端與貫穿固定平臺的外側(cè)面。
12.優(yōu)選地,所述的探測管道為塑料管道。
13.優(yōu)選地,所述的探測裝置還包括螺絲,所述的探測管道的頂部開設有螺孔,所述的固定平臺上開設有與螺孔位置對應的通孔,所述的固定平臺通過螺絲、通孔、螺孔固定于探測管道的頂部。
14.優(yōu)選地,所述的定量上拉件為塑料彈性件或硅膠彈性件。
15.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yōu)點:
16.1)本實用新型利用定量上拉件實現(xiàn)磁力探頭在探測管道內(nèi)的定量上拉,當定量上拉件穿過固定平臺后,還可以進行固定設置,可以進行單人磁力探頭移動作業(yè),使磁力探頭的檢測位置更準確,提高金屬管線探測精度;
17.2)本實用新型的固定平臺形狀與定量上拉件配合,使定量上拉件形變穿過固定平臺后復原,能夠防止探頭連線下滑,固定磁力探頭的位置,提高檢測精度和檢測效果。
附圖說明
18.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19.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固定平臺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20.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探測管道的頂部結(jié)構(gòu)示意圖;
21.其中,1、磁力梯度儀,2、磁力探頭,3、探頭連線,4、探測管道,5、探測孔,6、固定平臺,7、定量上拉件,8、地下金屬管線,9、螺孔,10、連線穿孔,11、連線固定槽,12、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22.下面結(jié)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注意,以下的實施方式的說明只是實質(zhì)上的例示,本實用新型并不意在對其適用物或其用途進行限定,且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實施方式。
23.實施例
24.一種基于電磁感應法的地下金屬管線探測裝置,如圖1所述,包括磁力梯度儀1、磁力探頭2、探頭連線3、探測管道4、探測孔5、固定平臺6和多個定量上拉件7,磁力探頭2通過探頭連線3與磁力梯度儀1連接,探測孔5開設與地下金屬管線8的側(cè)面,探測管道4設于探測孔5內(nèi),磁力探頭2通過探頭連線3伸入探測管道4內(nèi),
25.定量上拉件7間隔套設于探頭連線3上,定量上拉件7為從上到下截面積逐漸變大的彈性件,固定平臺6蓋設于探測管道4的頂端,固定平臺6上開設有連線穿孔10,連線穿孔10的截面積小于定量上拉件7的最大截面積,探頭連線3穿過所述連線穿孔10,
26.使用時,向上拉所述探頭連線3,使所述定量上拉件7形變后穿過連線穿孔10,然后所述定量上拉件7復原卡設于連線穿孔10上。
27.本實施例中,定量上拉件7等距離間隔套設于探頭連線3上,定量上拉件7的設置間距為20cm。
28.本實施例中,為了實現(xiàn)定量上拉件7能穿過連線穿孔10,并且在穿過后復原,能卡設在連線穿孔10的頂端,使磁力探頭2的深度固定,定量上拉件7為錐形彈性件,采用為塑料彈性件或硅膠彈性件。
29.為了便于固定平臺6的固定安裝,如圖2、3所示,探測裝置還包括螺絲,探測管道4的頂部開設有螺孔9,固定平臺6上開設有與螺孔9位置對應的通孔12,固定平臺6通過螺絲、通孔12、螺孔9固定于探測管道4的頂部。另外為了便于將探頭連線3穿設于連線穿孔10內(nèi),固定平臺6上還開設連線固定槽11,連線固定槽11貫穿固定平臺6的頂面底面,連線固定槽11的一端與連線穿孔10連通,另一端與貫穿固定平臺6的外側(cè)面。
30.此外,為了實現(xiàn)磁力梯度儀1的有效探測,探測管道4為塑料管道。
31.上述實施方式僅為例舉,不表示對本實用新型范圍的限定。這些實施方式還能以其它各種方式來實施,且能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范圍內(nèi)作各種省略、置換、變更。
技術特征:
1.一種基于電磁感應法的地下金屬管線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磁力梯度儀(1)、磁力探頭(2)、探頭連線(3)、探測管道(4)、探測孔(5)、固定平臺(6)和多個定量上拉件(7),所述的磁力探頭(2)通過探頭連線(3)與磁力梯度儀(1)連接,所述的探測孔(5)開設與地下金屬管線(8)的側(cè)面,所述的探測管道(4)設于探測孔(5)內(nèi),所述的磁力探頭(2)通過探頭連線(3)伸入探測管道(4)內(nèi),所述的定量上拉件(7)間隔套設于探頭連線(3)上,所述的定量上拉件(7)為從上到下截面積逐漸變大的彈性件,所述的固定平臺(6)蓋設于探測管道(4)的頂端,所述的固定平臺(6)上開設有連線穿孔(10),所述的連線穿孔(10)的截面積小于定量上拉件(7)的最大截面積,所述的探頭連線(3)穿過所述連線穿孔(10),使用時,向上拉所述探頭連線(3),使所述定量上拉件(7)形變后穿過連線穿孔(10),然后所述定量上拉件(7)復原卡設于連線穿孔(10)上。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電磁感應法的地下金屬管線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量上拉件(7)等距離間隔套設于探頭連線(3)上。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電磁感應法的地下金屬管線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量上拉件(7)的設置間距為20cm。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電磁感應法的地下金屬管線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量上拉件(7)為錐形彈性件。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電磁感應法的地下金屬管線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平臺(6)上還開設連線固定槽(11),所述的連線固定槽(11)貫穿固定平臺(6)的頂面底面,所述的連線固定槽(11)的一端與連線穿孔(10)連通,另一端與貫穿固定平臺(6)的外側(cè)面。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電磁感應法的地下金屬管線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探測管道(4)為塑料管道。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電磁感應法的地下金屬管線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探測裝置還包括螺絲,所述的探測管道(4)的頂部開設有螺孔(9),所述的固定平臺(6)上開設有與螺孔(9)位置對應的通孔(12),所述的固定平臺(6)通過螺絲、通孔(12)、螺孔(9)固定于探測管道(4)的頂部。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電磁感應法的地下金屬管線探測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量上拉件(7)為塑料彈性件或硅膠彈性件。
技術總結(jié)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基于電磁感應法的地下金屬管線探測裝置,包括磁力梯度儀、磁力探頭、探頭連線、探測管道、探測孔、固定平臺和多個定量上拉件,磁力探頭通過探頭連線與磁力梯度儀連接,探測孔開設與地下金屬管線的側(cè)面,探測管道設于探測孔內(nèi),磁力探頭通過探頭連線伸入探測管道內(nèi),定量上拉件間隔套設于探頭連線上,定量上拉件為從上到下截面積逐漸變大的彈性件,固定平臺蓋設于探測管道的頂端,固定平臺上開設有連線穿孔,連線穿孔的截面積小于定量上拉件的最大截面積,探頭連線穿過所述連線穿孔。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操作方便,探測精度高等優(yōu)點。探測精度高等優(yōu)點。探測精度高等優(yōu)點。
技術研發(fā)人員:李峰 郭明星 王建軍 陳菲爾 吳恩琦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國網(wǎng)上海市電力公司
技術研發(fā)日:2021.08.31
技術公布日:2022/4/6
聲明:
“基于電磁感應法的地下金屬管線探測裝置的制作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quán)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lián)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