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實用新型涉及電池加解拘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
動力電池全自動加解拘束機。
背景技術:
2.隨著
新能源汽車的蓬勃發(fā)展,以及對新能源汽車的續(xù)航里程、安全性和充電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提高汽車的續(xù)航里程,就需要提高動力電池能量密度,有些電池廠家為了提高電池的能力密度,就研制開發(fā)出高能量密度電池配方。高能量密度的電池在電池化成生產工藝過程中,產氣量大,如果氣體不及時的排出,容易造成電池殼體膨脹,影響電池外觀,性能。為了限制電池殼體膨脹,一般采用拘束托盤的方式對電池進行限制,尤其是在化成和靜置等生產工藝中,需要通過拘束托盤限制電池的膨脹。
3.電池通過拘束機構進行加壓后,需要對其進行解拘束的操作,使得電池能夠脫離電池托盤,現有的解拘束機構在解拘束過程中,電池工位的容納槽較大,在解拘束時,如果解壓塊不能與電池工位對應好,會出現個別電池工位出現無法解拘束的現象,影響電池的卸料。
技術實現要素:
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動力電池全自動加解拘束機。
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6.動力電池全自動加解拘束機,包括電池托盤、加拘束機構,還包括對電池托盤進行解拘束的解拘束機構,電池托盤包括內橫設有兩組以上的壓板,每組壓板數量不少于兩個,相鄰的兩個壓板之間貼合設置有限位板,通過限位板和壓板形成電池槽,壓板兩端端面與限位板外側面平齊,每個壓板兩端均設置有插槽;解拘束機構包括位于電池托盤上方的多組插合件,插合件可升降地與插槽插接,每組插合件包括多個并排設置的插合塊,其中一組插合件的每個插合塊設置有兩個插合部,該組的每兩個插合部之間的間距與相鄰的兩組壓板之間的間距相同。
7.進一步的:解拘束機構還包括可升降的解拘束安裝框,解拘束安裝框包括前驅動板,前驅動板安裝有多組相互平行的解拘束驅動桿,每組解拘束驅動桿等距安裝有多個所述插合塊。
8.進一步的:插合部成型于插合塊底部,插合部分為左插合部和右插合部,插合件的數量為3組以上,位于最左端的插合件上的插合塊成型有所述右插合部,位于最右端的插合件上的插合塊成型有所述左插合部,位于內端的插合件上的插合塊同時成型有左插合部和右插合部,左插合部和右插合部對稱設置。
9.進一步的:插合件還包括嵌套在每組解拘束驅動桿末端的限位座,每個插合塊成型有供解拘束驅動桿穿過的驅動孔,相鄰的兩個插合塊之間通過連接件相連接。
10.進一步的:解拘束機構還包括帶動前驅動板在解拘束安裝框內水平滑動的解拘束
驅動機構,解拘束驅動機構包括并排安裝于解拘束安裝框前端的多個螺套,每個螺套同軸安裝有解拘束螺桿,解拘束螺桿一端可轉動地安裝于前驅動板。
11.進一步的:螺套的數量為三個,前驅動板設置有供解拘束驅動桿穿過的導向套,每組解拘束驅動桿包括兩根驅動桿,一組解拘束驅動桿分別設置于一個解拘束螺桿上下兩側,每個解拘束螺桿同軸安裝有齒輪座,其中位于中端的解拘束螺桿安裝有兩個傳動件,位于中端的解拘束螺桿通過傳動件分別與另外兩個解拘束螺桿傳動配合。
12.進一步的:電池托盤下方設置有頂升機構,頂升機構包括多個與電池槽同軸對齊的且可升降的推桿,每個推桿頂部安裝有水平設置的推板。
13.進一步的:電池托盤下方還設置有輥筒輸送機構,輥筒輸送機構包括多個平行設置的傳送輥,輥筒輸送機構成型有供頂升機構穿過的頂升槽。
14.進一步的:電池托盤下方還設置有定位機構,定位機構包括將電池托盤頂起的頂塊,還包括將電池托盤邊緣夾持的夾塊,頂塊和夾塊均由升降動力件控制做豎直升降運動。
15.進一步的:加解拘束機還包括帶動解拘束機構豎直升降的底部升降驅動機構,底部升降驅動機構包括成型于解拘束安裝框外圍的解拘束安裝板,輥筒輸送機構還包括用于支撐傳送輥的輸送支撐框,輸送支撐框下方設置有底部支撐框,解拘束安裝板、輸送支撐框以及底部支撐框相互平行,解拘束安裝框底部安裝有多個導向桿,支撐輸送框成型有供導向桿穿過的導向孔。
1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動力電池全自動加解拘束機,多個限位板和多個壓板形成兩排矩形狀的電池槽;電池依次放入到電池槽內,電池托盤一側與加拘束機構連接,對電池托盤進行加壓;其中一組插合件的每個插合塊設置有兩個插合部,每組插合件做解拘束運動,使得電池槽的壓板松開,完成解拘束;在解拘束時,所有電池槽均有相同數量的插合部插接,保證所有電池槽能同時松開,完成解拘束,利于電池被機械手夾持實現卸料。
附圖說明
17.圖1為加解拘束機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18.圖2為解拘束機構的仰視方向的軸側結構示意圖。
19.圖3為解拘束機構的腐視方向的軸側結構示意圖。
20.圖4為電池托盤的結構示意圖。
21.圖5為加解拘束機的整體結構示意圖,隱藏了電池托盤、加拘束機構和解拘束機構。
22.圖6為頂升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23.圖7為加拘束機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24.附圖標記包括:
25.1-電池托盤
26.11-壓板12-限位板13-插槽14-電池槽
27.2-解拘束機構
28.21-插合件22-插合塊
29.23-插合部231-左插合部232-右插合部
30.24-解拘束安裝框25-前驅動板26-解拘束驅動機構
31.261-解拘束螺套262-解拘束螺桿263-解拘束驅動桿
32.264-導向套265-傳動件266-伺服馬達267-限位座
33.27-連接件28-驅動孔29-軸承座
34.3-加拘束機構
35.31-加解頭32-加解導向件33-第一伺服電機。
36.4-頂升機構
37.41-推桿42-推板43-升降座44-滑軌45-滑座46-升降氣缸
38.5-定位機構
39.50-輥筒輸送機構51-傳送輥52-頂升槽53-夾塊
40.6-底部升降驅動機構
41.61-解拘束安裝板62-輸送支撐框63-底部支撐框64-導向桿
42.641-導向孔
43.65-升降導向螺套66-驅動鏈輪67-鏈條
44.68-驅動齒輪68681-齒輪動力件681。
具體實施方式
45.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的描述。
46.如圖1-7所示,動力電池全自動加解拘束機,包括電池托盤1、加拘束機構3,還包括對電池托盤1進行解拘束的解拘束機構2;電池托盤1包括內橫設有兩組以上的壓板11,每組壓板11數量不少于兩個,相鄰的兩個壓板11之間貼合設置有限位板12,限位邊兩端分別與壓板11側壁相抵,此外,壓板11兩端端面與限位板12外側面平齊,從而多個限位板12和多個壓板11形成兩排矩形狀的電池槽14;需要加工的電池依次放入到電池槽14內,電池托盤1一側與加拘束機構3連接,對電池托盤1進行加壓,壓板11與壓板11之間的間距減少,從而實現對電池槽14內的電池進行加壓;加壓完畢后,需要進行解拘束,每個壓板11兩端均設置有插槽13;解拘束機構2包括位于電池托盤1上方的兩組插合件21,每組插合件21包括多個并排設置的插合塊22,其中位于內端的一組插合件21的每個插合塊22設置有兩個插合部23,該組的每兩個插合部23之間的間距與相鄰的兩組壓板11之間的間距相同;使得每個電池槽14外圍的所有插槽13插接有插合部23,并通過插合部23與插槽13抵住后,每組插合件21做與壓板11垂直方向運動的解拘束運動,使得電池槽14的壓板11松開,完成解拘束;在解拘束時,所有電池槽14均有相同數量的插合部23插接,保證所有電池槽14能同時松開,完成解拘束,利于電池被機械手夾持實現卸料。
47.解拘束機構2還包括可升降的解拘束安裝框24,解拘束安裝框24的框內設置有前驅動板25,前驅動板25安裝有多組相互平行的解拘束驅動桿263,每組解拘束驅動桿263等距安裝有多個插合塊22,相鄰的兩個插合塊22的間距與相鄰的兩個壓板11之間的間距相同,從而進一步保證每個插合塊22的插合部23能與電池槽14外圍的插槽13插接,電池槽14所受的推力都大致相同,實現同時解拘束,利于電池的卸料。
48.插合部23成型于插合塊22底部,插合部23分為左插合部231和右插合部232,插合件21的數量為3組,位于最左端的插合件21上的插合塊22成型有所述右插合部232,位于最
右端的插合件21上的插合塊22成型有所述左插合部231,位于中間的插合件21上的插合塊22同時成型有左插合部231和右插合部232,這組的左插合部231和右插合部232對稱設置,并且這組的每個插合塊22上的左插合部231和右插合部232之間的間距與相鄰的兩組壓板11之間的間距相同;外端的每個插合塊22只有一個插合部23,而位于中間的每個插合塊22由兩個插合部23,實現對所有電池槽14內的電池同時解拘束動作;保持電池托盤1結構的完整性,對電池托盤1進行保護,延長其使用壽命。
49.相鄰的兩個插合塊22之間通過連接件27相連接從而保持相鄰的兩個插合塊22之間的間距,每組解拘束驅動桿263末端的限位座267,可防止插合塊22從解拘束驅動桿263上掉落,每個插合塊22成型有供解拘束驅動桿263穿過的驅動孔28,每個插合塊22之間的驅動孔28同軸對齊,在前驅動板25相較于解拘束安裝框24移動時,所有插合塊22能同時運動;
50.解拘束機構2還包括設置于解拘束安裝框24前端的解拘束驅動機構26,解拘束驅動機構26包括并排安裝于解拘束安裝框24上的解拘束螺套261,解拘束螺套261的數量為三個,每個解拘束螺套261同軸安裝有解拘束螺桿262,解拘束螺桿262一端通過軸承座29可轉動地安裝于前驅動板25,每個解拘束螺桿262同軸安裝有傳動件265,其中位于中端的解拘束螺桿262安裝有兩個傳動件265,位于中端的解拘束螺桿262通過傳動件265分別與另外兩個解拘束螺桿262傳動配合;傳動件265可為齒輪組,也可為帶輪等同原理的部件。
51.解拘束安裝框24用于安裝解拘束螺套261的面與前驅動板25用于安裝導向套264的面平行對齊。
52.優(yōu)選地,每組解拘束驅動桿263包括兩根驅動桿,前驅動板25設置有供解拘束驅動桿263穿過的導向套264,一組解拘束驅動桿263分別通過導向套264安裝于一個軸承座29上下兩側,解拘束驅動桿263穿過插合塊22進行安裝;使得前驅動板25能在解拘束安裝框24內水平運動,實現解拘束。
53.具體的,位于中端的解拘束螺桿262外端安裝有伺服馬達266,伺服馬達266帶動該解拘束螺桿262轉動,另外通過傳動件265分別帶動另外兩個解拘束螺桿262轉動,轉動時,能夠與前驅動板25上的解拘束螺套261螺紋配合,帶動前驅動板25相較于解拘束螺桿262水平滑動,插接在插槽13的插合部23能夠同時運動,使得前驅動板25在解拘束安裝框24內水平運動,對加壓后的電池托盤1進行解壓解拘束,使得電池在電池槽14內具有間隙,能夠利于機械手的夾持完成卸料。
54.加拘束機構3包括安裝于電池托盤1一端的加解頭31,加解頭31外側同軸設置有與加解頭31止鎖配合的加解導向件32,加解拘束機構2還包括帶動加解導向件32與加解塊同步位移的第一伺服電機33;由第一伺服電機33作為動力源帶動加解導向件32轉動以及位移,從而帶動加解塊與加解導向件32同步位移,完成加解拘束的操作,完成加壓操作;伺服控制的加解導向件32同步動作方式,可消除在加解拘束時對加解頭31產生的橫向推力,消除加解頭31與加解導向件32產生的機械磨損,同時加快動作節(jié)拍,提高效率,完成客戶對設備產能的需求;加拘束機構3為現有技術,應用較為廣泛,在此不多贅述。
55.為了讓電池托盤1內的電池更快卸料,電池托盤1下方設置有頂升機構4,頂升機構4包括多個與電池槽14同軸對齊的且可升降的推桿41,還包括用于安裝所有推桿41的兩組底推板42,每組底推板42底部安裝有帶滑軌44的升降座43,升降座43由升降氣缸46控制做升降運動,滑軌44沿升降座43頂部的長度方向設置,每條滑軌44安裝有兩個以上的滑座45
對底推板42進行固定支撐,每個推桿41頂部安裝有水平設置的推板42,該推板42頂部與電池槽14內的電池底面貼合,電池解拘束完畢后,推桿41頂起,使得推板42將電池頂起于電池槽14上,電池槽14一部分裸露與電池槽14頂部,利于機械手的夾持,另外,由于滑軌44和滑座45的設置,當電池托盤1出現水平方向的移位時,可調節(jié)底推板42與升降座43的相對位置,使得每個推桿41頂部的推板42能夠始終與電池槽14同軸對齊,利于對電池的卸料。
56.電池托盤1下方還設置有輥筒輸送機構50,輥筒輸送機構50包括多個平行設置的傳送輥51,傳送輥51對裝有電池的電池托盤1進行輸送,輥筒輸送機構50成型有供頂升機構4穿過的頂升槽52,相鄰兩個傳送輥51間隔平行設置,為了讓下方的頂升機構4的推板42能夠穿過輥筒輸送機構50與電池槽14配合,在中間兩側分別拆卸四個傳送輥51形成兩個頂升槽52用于裝有推桿41的底推板42升降穿過。
57.電池托盤1下方還設置有定位機構5,定位機構5包括將電池托盤1頂起的頂塊(圖中未標示),頂塊的數量為4個,還包括一對將電池托盤1邊緣夾持的夾塊53,夾塊53沿電池托盤1邊緣的長度方向設置,可對電池托盤1的長邊進行頂起夾持;頂塊和夾塊53均由升降動力件控制做豎直升降運動;當傳送輥51對電池托盤1輸送到位后,4個頂塊由升降氣缸46頂起,使得電池托盤1脫離于傳送輥51,再由升降氣缸46驅動升起一對夾塊53,將電池托盤1左右兩端進行夾持,實現對電池托盤1的定位,利于電池托盤1的加拘束機構3和解拘束機構2工作,提高對加工效率,還能提高加解精度,從而保證電池的質量。
58.另外,加解拘束機還包括帶動解拘束機構2豎直升降的底部升降驅動機構6,底部升降驅動機構6包括成型于解拘束安裝框24外圍的解拘束安裝板61,輥筒輸送機構50還包括用于支撐傳送輥51的輸送支撐框62,輸送支撐框62下方設置有底部支撐框63,底部支撐框63與輸送支撐框62之間設置有頂桿用于支撐固定,解拘束安裝板61、輸送支撐框62以及底部支撐框63相互平行,且解拘束安裝框24底部安裝有多個導向桿64,支撐輸送框成型有供導向桿64穿過的導向孔641。
59.導向桿64的數量為四個,分別設置于四周,底部支撐框63上安裝有與導向桿64同軸對齊的升降導向螺套65,每個升降導向螺套65頂部均安裝有驅動鏈輪66,四個導向桿64的驅動鏈輪66繞有一根鏈條67,通過鏈條67將四個導向桿64同時傳動連接;其中一個升降導向螺套65底部設置有一個驅動齒輪68,并在底部支撐框63底部安裝有與該驅動齒輪68傳動連接的齒輪動力件681,齒輪動力件681由電機驅動,齒輪動力件681與驅動齒輪68傳動連接,帶動該升降導向螺套65轉動,一個升降導向螺套65轉動通過驅動鏈輪66與鏈條67的傳動連接使得四個升降導向螺套65同時轉動;另外,由于導向桿64下半段成型有與升降導向螺套65螺紋配合的外螺紋,四根導向桿64同時與同軸安裝的升降導向螺套65螺紋配合,實現相對滑動,位于頂部解拘束安裝板61相對于底部支撐框63做直線的升降運動,從而帶動插合塊22的插合部23能與電池托盤1的插槽13進行插接。
60.綜上所述可知本實用新型乃具有以上所述的優(yōu)良特性,得以令其在使用上,增進以往技術中所未有的效能而具有實用性,成為一極具實用價值的產品。
61.以上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技術特征:
1.動力電池全自動加解拘束機,包括電池托盤、加拘束機構,還包括對電池托盤進行解拘束的解拘束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池托盤包括內橫設有兩組以上的壓板,每組壓板數量不少于兩個,相鄰的兩個壓板之間貼合設置有限位板,通過限位板和壓板形成電池槽,壓板兩端端面與限位板外側面平齊,每個壓板兩端均設置有插槽;解拘束機構包括位于電池托盤上方的多組插合件,插合件可升降地與插槽插接,每組插合件包括多個并排設置的插合塊,其中一組插合件的每個插合塊設置有兩個插合部,該組的每兩個插合部之間的間距與相鄰的兩組壓板之間的間距相同。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力電池全自動加解拘束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解拘束機構還包括可升降的解拘束安裝框,解拘束安裝框包括前驅動板,前驅動板安裝有多組相互平行的解拘束驅動桿,每組解拘束驅動桿等距安裝有多個所述插合塊。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動力電池全自動加解拘束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合部成型于插合塊底部,插合部分為左插合部和右插合部,插合件的數量為3組以上,位于最左端的插合件上的插合塊成型有所述右插合部,位于最右端的插合件上的插合塊成型有所述左插合部,位于內端的插合件上的插合塊同時成型有左插合部和右插合部,左插合部和右插合部對稱設置。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動力電池全自動加解拘束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合件還包括嵌套在每組解拘束驅動桿末端的限位座,每個插合塊成型有供解拘束驅動桿穿過的驅動孔,相鄰的兩個插合塊之間通過連接件相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動力電池全自動加解拘束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解拘束機構還包括帶動前驅動板在解拘束安裝框內水平滑動的解拘束驅動機構,解拘束驅動機構包括并排安裝于解拘束安裝框前端的多個螺套,每個螺套同軸安裝有解拘束螺桿,解拘束螺桿一端可轉動地安裝于前驅動板。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動力電池全自動加解拘束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螺套的數量為三個,前驅動板設置有供解拘束驅動桿穿過的導向套,每組解拘束驅動桿包括兩根驅動桿,一組解拘束驅動桿分別設置于一個解拘束螺桿上下兩側,每個解拘束螺桿同軸安裝有齒輪座,其中位于中端的解拘束螺桿安裝有兩個傳動件,位于中端的解拘束螺桿通過傳動件分別與另外兩個解拘束螺桿傳動配合。7.根據權利要求1或6所述的動力電池全自動加解拘束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池托盤下方設置有頂升機構,頂升機構包括多個與電池槽同軸對齊的且可升降的推桿,每個推桿頂部安裝有水平設置的推板。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動力電池全自動加解拘束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池托盤下方還設置有輥筒輸送機構,輥筒輸送機構包括多個平行設置的傳送輥,輥筒輸送機構成型有供頂升機構穿過的頂升槽。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動力電池全自動加解拘束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池托盤下方還設置有定位機構,定位機構包括將電池托盤頂起的頂塊,還包括將電池托盤邊緣夾持的夾塊,頂塊和夾塊均由升降動力件控制做豎直升降運動。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動力電池全自動加解拘束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解拘束機還包括帶動解拘束機構豎直升降的底部升降驅動機構,底部升降驅動機構包括成型于解拘束安裝框外圍的解拘束安裝板,輥筒輸送機構還包括用于支撐傳送輥的輸送支撐框,輸送
支撐框下方設置有底部支撐框,解拘束安裝板、輸送支撐框以及底部支撐框相互平行,解拘束安裝框底部安裝有多個導向桿,支撐輸送框成型有供導向桿穿過的導向孔。
技術總結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池加解拘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動力電池全自動加解拘束機,電池托盤包括內橫設有兩組以上的壓板,相鄰的兩個壓板之間貼合設置有限位板,多個限位板和多個壓板形成兩排矩形狀的電池槽;電池依次放入到電池槽內,電池托盤一側與加拘束機構連接,對電池托盤進行加壓;每個壓板兩端均設置有插槽;解拘束機構包括位于電池托盤上方的兩組插合件,每組插合件包括多個并排設置的插合塊,其中一組插合件的每個插合塊設置有兩個插合部,每組插合件做解拘束運動,使得電池槽的壓板松開,完成解拘束;在解拘束時,所有電池槽均有相同數量的插合部插接,保證所有電池槽能同時松開,完成解拘束,利于電池被機械手夾持實現卸料。利于電池被機械手夾持實現卸料。利于電池被機械手夾持實現卸料。
技術研發(fā)人員:吳艷成 胡盛明 伍軍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東莞市中天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fā)日:2021.10.18
技術公布日:2022/4/13
聲明:
“動力電池全自動加解拘束機的制作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