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要求書: 1.一種棒磨機內(nèi)襯的連接結構,包括筒體(1)以及拼接設置于筒體(1)內(nèi)表面的襯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襯板(2)朝向筒體(1)內(nèi)壁的一側設置有燕尾塊(3),所述筒體(1)的內(nèi)表面上設置有供所述燕尾塊(3)穿設且滑移的燕尾槽(11),所述燕尾槽(11)沿筒體(1)的軸線方向延長;
所述襯板(2)上還設置有鎖定襯板(2)的鎖定組件(4),所述鎖定組件(4)具有解鎖工位以及鎖定工位,所述鎖定組件(4)于鎖定工位時,所述襯板(2)與筒體(1)相對固定。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棒磨機內(nèi)襯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鎖定組件(4)包括壓縮彈簧(41)以及定位柱(42),所述燕尾塊(3)遠離襯板(2)的一側設置有供壓縮彈簧(41)以及定位柱(42)穿設的滑移槽(43),所述定位柱(42)于滑移槽(43)中沿定位柱(42)的軸線方向滑移,所述筒體(1)上且位于燕尾槽(11)的底部設置有供定位柱(42)穿設的穿設槽(44);
所述襯板(2)滑移方向的任意一端設置有與滑移槽(43)相連通的貫穿孔(45),所述定位柱(42)上設置有可與貫穿孔(45)相連通的定位槽(46),所述定位槽(46)的橫截面積與貫穿孔(45)的橫截面積相同;
所述鎖定組件(4)于解鎖工位時,所述定位槽(46)與貫穿孔(45)正對并相互連通;
所述鎖定組件(4)于鎖定工位時,所述定位柱(42)穿設于穿設槽(44)中。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棒磨機內(nèi)襯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42)朝向壓縮彈簧(41)的一端設置有穿設于壓縮彈簧(41)中的彈簧柱(47)。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棒磨機內(nèi)襯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移槽(43)的槽底設置有可供彈簧柱(47)穿設的讓位槽(48)。
5.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棒磨機內(nèi)襯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42)遠離滑移槽(43)槽底的一端設置為導向弧面(49)。
6.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棒磨機內(nèi)襯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42)的周向設置有定位塊(411),所述襯板(2)上設置有與滑移槽(43)相連通且供定位塊(411)穿設且滑移的限位槽(412)。
7.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棒磨機內(nèi)襯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42)穿設于穿設槽(44)中時,所述定位槽(46)與貫穿孔(45)之間具有間隙。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棒磨機內(nèi)襯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46)靠近滑移槽(43)底部的一側設置有與貫穿槽相對的傾斜面(410)。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棒磨機內(nèi)襯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襯板(2)遠離筒體(1)的一端具有凸出部(21)。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棒磨機內(nèi)襯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襯板(2)靠近筒體(1)的一側設置有減重槽(22)。
說明書: 一種棒磨機內(nèi)襯的連接結構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棒磨機的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棒磨機內(nèi)襯的連接結構。
背景技術
棒磨機是一種筒體內(nèi)所裝載研磨體為鋼棒的磨機,主要由電機、主減速器、傳動部、筒體部、主軸承、慢速傳動部、進料部、出料部、環(huán)形密封、稀油潤滑站、大小齒輪噴射潤滑、基礎部等組成,其中,筒體部的內(nèi)側壁上設置有襯板,其主要承擔筒體部的磨損,當襯板磨損后只需更換襯板即可。
公開號為CN102380446A的發(fā)明專利公開了一種棒磨機內(nèi)襯,其由襯板均勻密布于棒磨機筒體內(nèi)壁并固定在筒體內(nèi)壁上,每塊襯板是矩形,其橫截面形狀:中間為凸出的弧線,凸出的弧線的高度是襯板邊緣高度的1.5-3倍,尤其是1.8-2.2倍,凸出的弧線的寬度是整塊襯板寬度的0.3-0.7倍。襯板通過螺栓貫穿并與螺母螺紋連接的方式固定在筒體上。
襯板在安裝過程需要一個工人將襯板扶住以預固定在筒體內(nèi)部,另一個工人再在筒體的外側擰螺母,這種襯板的安裝方式即需要兩個工人才可以完成,導致在拆裝襯板的過程中極為麻煩,極大地損耗人力。
實用新型內(nèi)容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方便進行安裝的棒磨機內(nèi)襯。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實用新型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xiàn)的:
一種棒磨機內(nèi)襯的連接結構,包括筒體以及拼接設置于筒體內(nèi)表面的襯板,所述襯板朝向筒體內(nèi)壁的一側設置有燕尾塊,所述筒體的內(nèi)表面上設置有供所述燕尾塊穿設且滑移的燕尾槽,所述燕尾槽沿筒體的軸線方向延長;
所述襯板上還設置有鎖定襯板的鎖定組件,所述鎖定組件具有解鎖工位以及鎖定工位,所述鎖定組件于鎖定工位時,所述襯板與筒體相對固定。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燕尾塊與燕尾槽的相互配合,對襯板起到了預安裝的作用,只需一個工人即可實現(xiàn)對襯板進行拆卸,同時襯板上的鎖定組件使工人在筒體內(nèi)部即可實現(xiàn)對襯板的拆裝,效率高,安裝方便,極大地節(jié)省了人力。
本實用新型在一較佳示例中可以進一步配置為:所述鎖定組件包括壓縮彈簧以及定位柱,所述燕尾塊遠離襯板的一側設置有供壓縮彈簧以及定位柱穿設的滑移槽,所述定位柱于滑移槽中沿定位柱的軸線方向滑移,所述筒體上且位于燕尾槽的底部設置有供定位柱穿設的穿設槽;
所述襯板滑移方向的任意一端設置有與滑移槽相連通的貫穿孔,所述定位柱上設置有可與貫穿孔相連通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的橫截面積與貫穿孔的橫截面積相同;
所述鎖定組件于解鎖工位時,所述定位槽與貫穿孔正對并相互連通;
所述鎖定組件于鎖定工位時,所述定位柱穿設于穿設槽中。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壓縮彈簧的彈力使定位柱穿設于穿設槽中的設置使襯板與筒體的軸向形成限位結構,加之燕尾塊于燕尾槽的相互配合使襯板固定在筒體的內(nèi)側壁上;同時通過一根與貫穿孔相配合的插桿依次貫穿貫穿孔和定位槽,可以保持定位柱與筒體的相互脫離,使襯板可以滑移至預設位置。
本實用新型在一較佳示例中可以進一步配置為:所述定位柱朝向壓縮彈簧的一端設置有穿設于壓縮彈簧中的彈簧柱。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彈簧柱的設置對壓縮彈簧的行程進行了限位,另一方面還起到了預安裝的作用,提高了整體結構的可靠性和穩(wěn)定性。
本實用新型在一較佳示例中可以進一步配置為:所述滑移槽的槽底設置有可供彈簧柱穿設的讓位槽。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讓位槽的設置縮短了滑移槽的距離,提高了襯板的利用率,另一方面還提高了襯板的結構強度。
本實用新型在一較佳示例中可以進一步配置為:所述定位柱遠離滑移槽槽底的一端設置為導向弧面。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由于襯板將穿設槽完全進行遮擋,因此無法在松開插桿時即可保證定位柱穿設于穿設槽中,導向弧面的設置方便使定位柱穿設入穿設槽中,提高了裝配效率。
本實用新型在一較佳示例中可以進一步配置為:所述定位柱的周向設置有定位塊,所述襯板上設置有與滑移槽相連通且供定位塊穿設且滑移的限位槽。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定位塊的設置避免了定位柱發(fā)生周向轉動,提高了定位柱與襯板之間的連接強度,減少了在使用過程中由于定位柱發(fā)生的自轉導致的襯板發(fā)生自震。
本實用新型在一較佳示例中可以進一步配置為:所述定位柱穿設于穿設槽中時,所述定位槽與貫穿孔之間具有間隙。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間隙的設置使得在拆除襯板的過程中通過工具可以撥動定位柱,使定位柱可以與筒體發(fā)生脫離,進而使襯板可以重新切換至解鎖工位進行拆卸。
本實用新型在一較佳示例中可以進一步配置為:所述定位槽靠近滑移槽底部的一側設置有與貫穿槽相對的傾斜面。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傾斜面的設置起到了導向的作用,方便工具插入定位槽中。
本實用新型在一較佳示例中可以進一步配置為:所述襯板遠離筒體的一端具有凸出部。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襯板的凸出部的設置使筒體的內(nèi)側壁形成了波浪狀的形狀,提高了襯板對研磨棒的驅動效率。
本實用新型在一較佳示例中可以進一步配置為:所述襯板靠近筒體的一側設置有減重槽。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減重槽起到了減輕襯板重量和與筒體內(nèi)側壁的接觸面積的作用,使襯板的重量更加合理,提高了研磨效率。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種有益技術效果:
1.通過燕尾塊與燕尾槽的相互配合,對襯板起到了預安裝的作用,只需一個工人即可實現(xiàn)對襯板進行拆卸,同時襯板上的鎖定組件使工人在筒體內(nèi)部即可實現(xiàn)對襯板的拆裝,效率高,方便拆裝,極大地節(jié)省了人力;
2.通過壓縮彈簧的彈力使定位柱穿設于穿設槽中的設置使襯板與筒體的軸向形成限位結構,連接可靠,裝配效率高;
3.導向弧面的設置方便使定位柱穿設入穿設槽中,提高了裝配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筒體與襯板連接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筒體的主視圖。
圖3是鎖定組件于鎖定工位時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4是鎖定組件于解鎖工位時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5是襯板與鎖定組件的爆炸示意圖。
圖中,1、筒體;11、燕尾槽;2、襯板;21、凸出部;22、減重槽;3、燕尾塊;4、鎖定組件;41、壓縮彈簧;42、定位柱;43、滑移槽;44、穿設槽;45、貫穿孔;46、定位槽;47、彈簧柱;48、讓位槽;49、導向弧面;410、傾斜面;411、定位塊;412、限位槽;5、插桿;51、導向面。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參照圖1和圖2,為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一種棒磨機內(nèi)襯的連接結構,其包括筒體1以及拼接設置于筒體1內(nèi)表面的襯板2,襯板2相互拼接完整的附著在筒體1的內(nèi)表面上。
襯板2朝向筒體1內(nèi)壁的一側一體設置有燕尾塊3,襯板2遠離筒體1的一端具有用于撥動研磨棒的凸出部21。筒體1的內(nèi)表面上設置有供燕尾塊3穿設且滑移的燕尾槽11,燕尾槽11沿筒體1的軸線方向延長且貫穿于筒體1的一側以形成安裝口,襯板2通過安裝口即可裝配至筒體1的內(nèi)側壁上以實現(xiàn)滑移連接。
襯板2靠近筒體1的內(nèi)側壁的一側設置有減重槽22,減重槽22達到了減輕襯板2重量和與筒體1內(nèi)側壁的接觸面積的作用,使襯板2的重量更加合理,提高了研磨效率。
參照圖3和圖4,為了實現(xiàn)襯板2與筒體1的相對固定,襯板2上還設置有鎖定襯板2的鎖定組件4,鎖定組件4具有解鎖工位以及鎖定工位。當鎖定組件4處于鎖定工位時,襯板2與筒體1相對固定;當鎖定組件4處于解鎖工位時,襯板2可以相對于筒體1發(fā)生滑移。
具體的,鎖定組件4包括壓縮彈簧41以及定位柱42,燕尾塊3遠離襯板2的一側設置有供壓縮彈簧41以及定位柱42穿設的滑移槽43,定位柱42于滑移槽43中沿定位柱42的軸線方向滑移,筒體1上且位于燕尾槽11的底部設置有供定位柱42穿設的穿設槽44。當定位柱42穿設于穿設槽44中時,鎖定組件4即位于鎖定工位;當定位柱42與穿設槽44相互脫離時,鎖定組件4即處于解鎖工位。
由于襯板2于筒體1的軸線方向上設置有多個,因此,穿設槽44對應于襯板2的數(shù)量也在筒體1的軸線方向上設置有多個,且穿設槽44的數(shù)量與襯板2的數(shù)量一一對應。
為了提高壓縮彈簧41的固定強度,定位柱42朝向壓縮彈簧41的一端一體設置有穿設于壓縮彈簧41中的彈簧柱47,滑移槽43的槽底設置有可供限位柱穿設的讓位槽48。
同時,在安裝的過程中由于襯板2將穿設槽44完全進行遮擋,因此無法在松開插桿5時即可保證定位柱42穿設于穿設槽44中,為了方便進行固定,定位柱42遠離滑移槽43槽底的一段設置為導向弧面49,在本實施例中優(yōu)選導向弧面49為球面。
襯板2滑移方向的任意一端設置有與滑移槽43相連通的貫穿孔45,定位柱42上設置有可與貫穿孔45相連通的定位槽46,定位槽46的橫截面積與貫穿孔45的橫截面積相同。且鎖定組件4于解鎖工位時,定位槽46與貫穿孔45正對并相互連通;當鎖定組件4于鎖定工位時,定位柱42穿設于穿設槽44中。
為了保持鎖定組件4處于解鎖工位以方便襯板2進行滑移,對應的設置有插桿5,插桿5的橫截面形狀適配于貫穿孔45以及定位槽46的橫截面形狀,當插桿5依次穿設于貫穿孔45以及定位槽46中時,定位柱42無法在滑移槽43中進行滑移,進而實現(xiàn)定位柱42與穿設槽44之間相互脫離。當將襯板2滑移至所需進行安裝的位置時,再抽出插桿5即可實現(xiàn)鎖定組件4于解鎖工位向鎖定工位的切換。需要注意的是,在襯板2進行安裝時,貫穿孔45的朝向需背離于襯板2的安裝方向。
參照圖2和圖5,在本實施例中,貫穿孔45設置為方形孔,對應的,定位槽46也設置為方形孔。當鎖定組件4于鎖定工位時,即定位柱42穿設于穿設槽44中時,定位槽46與貫穿孔45之間仍具有間隙,且定位槽46靠近滑移槽43底部的一側設置有與貫穿槽相對的傾斜面410。對應的,插桿5上也設置有與傾斜面410相對的導向面51。當插桿5重新插入貫穿孔45中時,由于導向面51與傾斜面410的相互抵接,使定位柱42重新回縮直至插桿5完全插入襯板2中,此時定位柱42與穿設槽44相互脫離,從而實現(xiàn)鎖定組件4于鎖定工位至解鎖工位的切換。
參照圖5,為了阻止定位柱42的周向轉動,定位柱42的周向一體設置有定位塊411,燕尾塊3上設置有與滑移槽43相連通且供定位塊411穿設且滑移的限位槽412。需要注意的是,當鎖定組件4于鎖定工位至解鎖工位之間進行切換時,即定位柱42于滑移槽43中滑移時,定位塊411需始終沒入于燕尾塊3中。
本實施例的實施原理為:
當需要對襯板2進行安裝時,首先將插桿5插設在貫穿孔45中,保持定位柱42沒入襯板2中;然后將燕尾塊3與燕尾槽11相對,襯板2從筒體1的安裝口處裝配至筒體1的內(nèi)側壁上;接著將襯板2滑移至所需要進行安裝的位置,拔出插桿5,使定位柱42穿設入穿設槽44中,完成固定。
當需要對襯板2進行拆裝時,只需將插桿5插入,使定位柱42與穿設槽44相互脫離,即可實現(xiàn)襯板2于筒體1的內(nèi)側壁上的滑移并從安裝口進行拆卸。
本具體實施方式的實施例均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故:凡依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形狀、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均應涵蓋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聲明:
“棒磨機內(nèi)襯的連接結構”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lián)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