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要求書: 1.一種軸流風機葉輪生產成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a.原料處理:將生產葉片所需的原料放入到攪拌機內做原料混合;
b.注塑成形:將混合后的原料放入到注塑機內,注塑得到葉片;
c.部件組裝:將生產后的葉片裝配到葉輪上,獲得成品;
d.成品清洗:將組裝后的成品葉輪放入到清水池內做清洗,去除葉片表面的灰塵等雜質;
所述步驟a中的攪拌機包括安裝座(1)和可轉動設于所述安裝座(1)內的攪拌桶(2),所述攪拌桶(2)內上設有斷口,所述斷口內設有連接環(huán)(21),所述連接環(huán)(21)上設有連接軸(22),所述連接軸(22)通過一第一連接桿(221)固連于所述連接環(huán)(21)內,所述連接軸(22)上設有多個攪拌桿(23);所述安裝座(1)上設有第一活動腔,所述第一活動腔內設有第一驅動電機,所述第一驅動電機輸出軸上設有傳動軸,所述傳動軸與所述攪拌桶(2)傳動配合;
所述安裝座(1)兩端分別設有第一蓋板(11)和第二蓋板(12),所述攪拌桶(2)內設有第一推板(110),所述安裝座(1)上設有與所述第一推板(110)相配合的第二驅動電機(120);在對原料做攪拌時,開啟第一蓋板(11),將原料放入到攪拌桶(2)內,使原料在攪拌桶(2)內鋪設至預設高度,第一驅動電機驅動傳動軸轉動,傳動軸帶動攪拌桶(2)轉動,攪拌桶(2)翻轉時帶動原料轉動,原料轉動時與攪拌桿(23)產生碰撞,使原料分散在攪拌桶(2)內;當原料攪拌完成后,開啟第一蓋板(11),第二驅動電機(120)驅動第一推板移動,第一推板沿攪拌桶(2)內壁移動,將攪拌桶(2)內的原料推出,對混合后的原料做收集;
所述安裝座(1)上設有第二活動腔(180)和第三活動腔(190),所述第二活動腔(180)和所述第三活動腔(190)分別設于所述攪拌桶(2)兩側,所述第二活動腔(180)內設有第一安裝塊(15),所述第一安裝塊(15)上設有與所述連接環(huán)(21)相配合的固定輪(151),所述第三活動腔內設有第二安裝塊(16),所述第二安裝塊(16)上設有第三驅動電機(161),所述第三驅動電機(161)輸出軸上設有與所述連接環(huán)(21)相配合的第一傳動輪(162),所述安裝座(1)上設有第一通腔(1100),所述第二活動腔和所述第三活動腔通過所述第一通腔相連通,所述第一安裝塊(15)底部設有與所述第一通腔相配合的第一滑塊,所述第二安裝塊(16)底部設有與所述第一通腔相配合的第二滑塊(163),所述第一滑塊和所述第二滑塊通過一第一連接板(19)相連;所述第二活動腔側壁上設有第一活動門(13),所述第三活動腔側壁上設有第二活動門(14),所述第二活動門(14)上設有電動推桿(172);原料放入到攪拌桶(2)內后,第一驅動電機驅動傳動軸轉動,傳動軸帶動攪拌桶(2)轉動,固定輪(151)與連接環(huán)(21)側壁相接觸,將連接環(huán)(21)固定,攪拌桶(2)相對連接環(huán)(21)轉動,將攪拌桶(2)內的原料翻起,使各種原料相互混合;當原料混合完成后,電動推桿(172)推動第二安裝塊(16)在第三活動腔內移動,第二安裝塊(16)推動第一安裝塊(15)移動,固定輪(151)與連接環(huán)(21)側壁脫開接觸,第一傳動輪(162)與連接環(huán)(21)側壁相接觸,第三驅動電機(161)驅動第一傳動輪(162)轉動,使連接環(huán)(21)轉動,攪拌桿(23)轉動至攪拌桶(2)頂部,原料從攪拌桿(23)上掉落,第二驅動電機(120)驅動第一推板(110)移動,將攪拌桶(2)內的原料從攪拌桶(2)內推出,對攪拌桶(2)內的原料做收集。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軸流風機葉輪生產成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活動門(14)上設有設備腔(17),所述電動推桿(172)設于所述設備腔(17)內,所述設備腔(17)上設有第三蓋板(171);所述第二活動門(14)上設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內穿設有第一推桿(18),所述第二安裝塊(16)側壁上設有與所述第一推桿(18)相配合的第一連接槽,所述第一推桿(18)上設有第四活動腔,所述第四活動腔側壁上設有第一開口,所述第一開口內穿設有第一限位塊(181),所述第一連接槽內壁上設有與所述第一限位塊(181)相配合的第一限位槽,所述第四活動腔內穿設有與所述第一限位塊(181)相配合的第二推桿(183);
在對第二安裝塊(16)安裝時,將第二安裝塊(16)裝入到第三活動腔內,蓋上第二活動門(14),往第四活動腔內推動第二推桿(183),第二推桿(183)推動第一限位塊(181)從第一開口內伸出,使第一限位塊(181)插入到第一限位槽內,將第一推桿(18)固定,隨后將電動推桿(172)裝入到設備腔(17)內,將電動推桿(172)活塞桿固定在第一推桿(18)上,完成第二安裝塊(16)的安裝。
說明書: 一種軸流風機葉輪生產成型的方法技術領域[0001] 本發(fā)明屬于葉片3D建模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軸流風機葉輪生產成型的方法。
背景技術[0002] 隨著計算機技術發(fā)展,在設計葉輪時會使用到葉輪三維模型來進行強度、剛度、模態(tài)等分析,葉輪建模效率和準確度對設計有一定的影響。
[0003] 對4?73葉輪建模,普遍使用的方法是通過A?A和B?B兩個截面來建模。建立葉片部分的步驟如下:分別繪制A?A和B?B截面草圖—>面放樣—>延展面—>封閉面—>裁剪面—>
加厚—>抽殼等步驟,整個過程步驟加多且有幾步生成時經常出現問題,或者是軟件要計算
很長時間;葉片的生產原料在使用前需要做攪拌處理,現有的攪拌機無法將原料充分混合,
容易出現攪拌死角,混合完成后的原料不便從攪拌桶內取出。
發(fā)明內容[0004] 本發(fā)明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降低計算難度的軸流風機葉輪生產成型的方法。
[0005]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軸流風機葉輪生產成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06] a.原料處理:將生產葉片所需的原料放入到攪拌機內做原料混合;[0007] b.注塑成形:將混合后的原料放入到注塑機內,注塑得到葉片;[0008] c.部件組裝:將生產后的葉片裝配到葉輪上,獲得成品;[0009] d.成品清洗:將組裝后的成品葉輪放入到清水池內做清洗,去除葉片表面的灰塵等雜質;
[0010] 所述步驟a中的攪拌機包括安裝座和可轉動設于所述安裝座內的攪拌桶,所述攪拌桶內上設有斷口,所述斷口內設有連接環(huán),所述連接環(huán)上設有連接軸,所述連接軸通過一
第一連接桿固連于所述連接環(huán)內,所述連接軸上設有多個攪拌桿;所述安裝座上設有第一
活動腔,所述第一活動腔內設有第一驅動電機,所述第一驅動電機輸出軸上設有傳動軸,所
述傳動軸與所述攪拌桶傳動配合;所述安裝座兩端分別設有第一蓋板和第二蓋板,所述攪
拌桶內設有第一推板,所述安裝座上設有與所述第一推板相配合的第二驅動電機;在對原
料做攪拌時,開啟第一蓋板,將原料放入到攪拌桶內,使原料在攪拌桶內鋪設至預設高度,
第一驅動電機驅動傳動軸轉動,傳動軸帶動攪拌桶轉動,攪拌桶翻轉時帶動原料轉動,原料
轉動時與攪拌桿產生碰撞,使原料分散在攪拌桶內;當原料攪拌完成后,開啟第一蓋板,第
二驅動電機驅動第一推板移動,第一推板沿攪拌桶內壁移動,將攪拌桶內的原料推出,對混
合后的原料做收集。
[0011] 本發(fā)明通過臥式攪拌桶的轉動,在攪拌桶轉動時帶動物料轉動,使原料在攪拌桶內處于不斷的運動狀態(tài),同時在攪拌桶作用下對原料起翻料效果,使底部的原料不斷的被
翻至頂部,上下原料充分混合進行攪拌,避免攪拌死角的出現,提升原料的混合效果;攪拌
桶轉動帶動原料運動時,原料與攪拌桿不斷產生撞擊,在攪拌桿作用下對原料起輔助攪拌
作用,使部分原料有不同的運動速度,增加原料之間的碰撞幾率,進一步的提升原料的混合
效果;原料混合完成后,在第二驅動電機作用下,驅動第一推板沿攪拌桶內壁移動,第一推
板往攪拌桶出口處運動,在第一推板作用下直接將攪拌桶內的原料從攪拌桶內推出,完成
原料的自動出料操作,避免原料殘留在攪拌桶內壁上造成原料的浪費,使攪拌機取料操作
更為方便;在攪拌機作用下提升原料混合效果和原料加工效率,對整個葉片加工工藝做改
進,使葉片的整體加工效率提升,以便在建模后快速完成葉片的生產,提升葉片產量,完成
葉片的量產。
[0012] 所述安裝座上設有第二活動腔和第三活動腔,所述第二活動腔和所述第三活動腔分別設于所述攪拌桶兩側,所述第二活動腔內設有第一安裝塊,所述第一安裝塊上設有與
所述連接環(huán)相配合的固定輪,所述第三活動腔內設有第二安裝塊,所述第二安裝塊上設有
第三驅動電機,所述第三驅動電機輸出軸上設有與所述連接環(huán)相配合的第一傳動輪,所述
安裝座上第一通腔,所述第二活動腔和所述第三活動腔通過所述第一通腔相連通,所述第
一安裝塊底部設有與所述第一通腔相配合的第一滑塊,所述第二安裝塊底部設有與所述第
一通腔相配合的第二滑塊,所述第一滑塊和所述第二滑塊通過一第一連接板相連;所述第
二活動腔側壁上設有第一活動門,所述第三活動腔側壁上設有第二活動門,所述第二活動
門上設有電動推桿;原料放入到攪拌桶內后,第一驅動電機驅動傳動軸轉動,傳動軸帶動攪
拌桶轉動,固定輪與連接環(huán)側壁相接觸,將連接環(huán)固定,攪拌桶相對連接環(huán)轉動,將攪拌桶
內的原料翻起,使各種原料相互混合;當原料混合完成后,電動推桿推動第二安裝塊在第三
活動腔內移動,第二安裝塊推動第一安裝塊移動,固定輪與連接環(huán)側壁脫開接觸,第一傳動
輪與連接環(huán)側壁相接觸,第三驅動電機驅動第一傳動輪轉動,使連接環(huán)轉動,攪拌桿轉動至
攪拌桶頂部,原料從攪拌桿上掉落,第二驅動電機驅動第一推板移動,將攪拌桶內的原料從
攪拌桶內推出,對攪拌桶內的原料做收集;在電動推桿作用下對固定輪和第一傳動輪的位
置進行調整,使固定輪和第一傳動輪根據需要選擇性的與連接環(huán)側壁相接觸,以便對連接
環(huán)的運動起控制作用,使攪拌桿與攪拌桶相互配合對原料起攪拌處理;在固定輪作用下,使
攪拌桶轉動時攪拌桿處于相對靜止狀態(tài),原料相對攪拌桿做運動,增加原料與攪拌桿的碰
撞效果,使原料更好的混合在一起;在第一傳動輪作用下將第二驅動電機的動能傳遞至連
接環(huán)上,避免原料卡在攪拌桿之間的縫隙中,以便將原料盡數從攪拌桶內推出,同時對攪拌
桿位置做調整,避免第一推板移動時與攪拌桿產生碰撞,使第一推板在第二驅動電機作用
下自由移動,以便完成對原料的自動收取操作;在滑塊與第一通腔相互配合下,對第一安裝
塊和第二安裝塊的移動起導向作用,使第一安裝塊和第二安裝塊只能在水平方向上移動,
保證固定輪和第一傳動輪與連接環(huán)的配合效果;在第一連接板作用下,使第一安裝塊和第
二安裝塊形成整體,使第一安裝塊和第二安裝塊同步移動,以便在電動推桿作用下控制連
接環(huán)與第一傳動輪或固定輪配合,提升設備使用方便性。
[0013] 所述第二活動門上設有設備腔,所述電動推桿設于所述設備腔內,所述設備腔上設有第三蓋板;所述第二活動門上設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內穿設有第一推桿,所述第
二安裝塊側壁上設有與所述第一推桿相配合的第一連接槽,所述第一推桿上設有第四活動
腔,所述第四活動腔側壁上設有第一開口,所述第一開口內穿設有第一限位塊,所述第一連
接槽內壁上設有與所述第一限位塊相配合的第一限位槽,所述第四活動腔內穿設有與所述
第一限位塊相配合的第二推桿;在對第二安裝塊安裝時,將第二安裝塊裝入到第三活動腔
內,蓋上第二活動門,往第四活動腔內推動第二推桿,第二推桿推動第一限位塊從第一開口
內伸出,使第一限位塊插入到第一限位槽內,將第一推桿固定,隨后將電動推桿裝入到設備
腔內,將電動推桿活塞桿固定在第一推桿上,完成第二安裝塊的安裝;在第一限位塊和第一
限位槽的相互配合下,將第一推桿固定在第二安裝塊上,完成第一推桿與杜爾安裝座的可
拆卸連接,可方便的將第一推桿從第二安裝塊上拆下,以便將第二安裝塊從第三活動腔內
取出,降低對第三驅動電機和第一傳動輪的維護成本;在第三蓋板設置下,可方便的將電動
推桿從設備腔內取出,以便對電動推桿維護,保證電動推桿的使用壽命,降低設備整體的維
護成本,保證設備運行的可靠性;通過第一推桿將電動推桿與第二安裝塊相連,可單獨的對
電動推桿或者第二安裝塊做拆卸,使設備的維護變得更為方便。
[0014] 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通過臥式攪拌桶的轉動,在攪拌桶轉動時帶動物料轉動,使原料在攪拌桶內處于不斷的運動狀態(tài),同時在攪拌桶作用下對原料起翻料效果,使底部的
原料不斷的被翻至頂部,上下原料充分混合進行攪拌,避免攪拌死角的出現,提升原料的混
合效果;在第一推板作用下直接將攪拌桶內的原料從攪拌桶內推出,完成原料的自動出料
操作,避免原料殘留在攪拌桶內壁上造成原料的浪費,使攪拌機取料操作更為方便;在攪拌
機作用下提升原料混合效果和原料加工效率,對整個葉片加工工藝做改進,使葉片的整體
加工效率提升,以便在建模后快速完成葉片的生產,提升葉片產量,完成葉片的量產。
附圖說明[0015] 圖1為本發(fā)明中的攪拌機的結構示意圖。[0016] 圖2為本發(fā)明中的攪拌機的剖面示意圖一。[0017] 圖3為本發(fā)明中的攪拌機的剖面示意圖二。[0018] 圖4為圖3中的A處放大圖。[0019] 圖5為本發(fā)明中的攪拌機的剖面示意圖三。[0020] 圖6為本發(fā)明中的攪拌機的剖面示意圖四。[0021] 圖7為圖6中的B處放大圖。[0022] 圖8為本發(fā)明中的攪拌機的剖面示意圖五。[0023] 圖9為圖8中的C處放大圖。具體實施方式[0024] 一種軸流風機葉輪生產成型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0025] a.原料處理:將生產葉片所需的原料放入到攪拌機內做原料混合;b.注塑成形:將混合后的原料放入到注塑機內,注塑得到葉片;c.部件組裝:將生產后的葉片裝配到葉輪
上,獲得成品;d.成品清洗:將組裝后的成品葉輪放入到清水池內做清洗,去除葉片表面的
灰塵等雜質;所述注塑機為現有技術。
[0026] 如圖1?9所示,所述步驟a中的攪拌機包括安裝座1和可轉動設于所述安裝座1內的攪拌桶2,所述攪拌桶2內上設有斷口,所述斷口內設有連接環(huán)21,所述連接環(huán)21上設有連接
軸22,所述連接軸22通過一第一連接桿固連于所述連接環(huán)21內,所述連接軸22上設有多個
攪拌桿23;所述安裝座1上設有第一活動腔,所述第一活動腔內設有第一驅動電機,所述第
一驅動電機輸出軸上設有傳動軸,所述傳動軸與所述攪拌桶2傳動配合;所述安裝座1兩端
分別設有第一蓋板11和第二蓋板12,第一蓋板一端可轉動連接于安裝座上,第二蓋板通過
固定螺栓固連于安裝座上,所述攪拌桶2內設有第一推板110,所述安裝座1上設有與所述第
一推板110相配合的第二驅動電機120;在對原料做攪拌時,開啟第一蓋板11,將原料放入到
攪拌桶2內,使原料在攪拌桶2內鋪設至預設高度,第一驅動電機驅動傳動軸轉動,傳動軸帶
動攪拌桶2轉動,攪拌桶2翻轉時帶動原料轉動,原料轉動時與攪拌桿23產生碰撞,使原料分
散在攪拌桶2內;當原料攪拌完成后,開啟第一蓋板11,第二驅動電機120驅動第一推板移
動,第一推板沿攪拌桶2內壁移動,將攪拌桶2內的原料推出,對混合后的原料做收集。
[0027] 連接環(huán)側壁上設有連接塊,斷口側壁上設有與所述連接塊相配合第一活動槽,在第一活動槽和連接塊的相互配合下,對連接環(huán)位置起固定作用,以將連接環(huán)安裝在攪拌桶
的指定位置上,提升連接環(huán)與攪拌桶的配合效果。
[0028] 所述安裝座1上設有第二活動腔180和第三活動腔190,所述第二活動腔和所述第三活動腔分別設于所述攪拌桶2兩側,所述第二活動腔內設有第一安裝塊15,所述第一安裝
塊15上設有與所述連接環(huán)21相配合的固定輪151,所述第三活動腔內設有第二安裝塊16,
所述第二安裝塊16上設有第三驅動電機161,所述第三驅動電機161輸出軸上設有與所述連
接環(huán)21相配合的第一傳動輪162,所述安裝座1上第一通腔,所述第二活動腔和所述第三活
動腔通過所述第一通腔1100相連通,所述第一安裝塊15底部設有與所述第一通腔相配合的
第一滑塊,所述第二安裝塊16底部設有與所述第一通腔相配合的第二滑塊163,所述第一滑
塊和所述第二滑塊通過一第一連接板19相連;所述第二活動腔側壁上設有第一活動門13,
所述第三活動腔側壁上設有第二活動門14,第一活動門可轉動連接于第二活動腔側壁上,
第二活動門可轉動連接于第三活動腔側壁上;所述第二活動門14上設有電動推桿172;原料
放入到攪拌桶2內后,第一驅動電機驅動傳動軸轉動,傳動軸帶動攪拌桶2轉動,固定輪151
與連接環(huán)21側壁相接觸,將連接環(huán)21固定,攪拌桶2相對連接環(huán)21轉動,將攪拌桶2內的原料
翻起,使各種原料相互混合;當原料混合完成后,電動推桿172推動第二安裝塊16在第三活
動腔內移動,第二安裝塊16推動第一安裝塊15移動,固定輪151與連接環(huán)21側壁脫開接觸,
第一傳動輪162與連接環(huán)21側壁相接觸,第三驅動電機161驅動第一傳動輪162轉動,使連接
環(huán)21轉動,攪拌桿23轉動至攪拌桶2頂部,原料從攪拌桿23上掉落,第二驅動電機120驅動第
一推板110移動,將攪拌桶2內的原料從攪拌桶2內推出,對攪拌桶2內的原料做收集;在電動
推桿作用下對固定輪和第一傳動輪的位置進行調整,使固定輪和第一傳動輪根據需要選擇
性的與連接環(huán)側壁相接觸,以便對連接環(huán)的運動起控制作用,使攪拌桿與攪拌桶相互配合
對原料起攪拌處理;在固定輪作用下,使攪拌桶轉動時攪拌桿處于相對靜止狀態(tài),原料相對
攪拌桿做運動,增加原料與攪拌桿的碰撞效果,使原料更好的混合在一起;在第一傳動輪作
用下將第二驅動電機的動能傳遞至連接環(huán)上,避免原料卡在攪拌桿之間的縫隙中,以便將
原料盡數從攪拌桶內推出,同時對攪拌桿位置做調整,避免第一推板移動時與攪拌桿產生
碰撞,使第一推板在第二驅動電機作用下自由移動,以便完成對原料的自動收取操作;在滑
塊與第一通腔相互配合下,對第一安裝塊和第二安裝塊的移動起導向作用,使第一安裝塊
和第二安裝塊只能在水平方向上移動,保證固定輪和第一傳動輪與連接環(huán)的配合效果;在
第一連接板作用下,使第一安裝塊和第二安裝塊形成整體,使第一安裝塊和第二安裝塊同
步移動,以便在電動推桿作用下控制連接環(huán)與第一傳動輪或固定輪配合,提升設備使用方
便性。
[0029] 第一推板上設有與所述連接軸相配合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推板上還設有與所述攪拌桿相配合的第一通槽,第一通槽設于第一推板頂部;當第三驅動電機驅動連接環(huán)轉動
時,攪拌桿轉動至攪拌桶頂部位置,使第一通槽與攪拌桿位置相對應,使第一推板正的從連
接環(huán)上通過,以便將攪拌桶內的原料全部排出。
[0030] 安裝座側壁上設有第二連接板140,第二連接板上設有第二通槽,第二通槽內可轉動連接有滾輪150,第二連接板一側設有第三安裝塊160,第三安裝塊上可轉動連接有轉輥
170,轉輥上設有空腔,空腔內設有線軸1701;安裝座上設有第二活動槽,第二活動槽內設有
與所述轉輥相配合的傳動環(huán)130,第二驅動電機輸出軸上設有與所述傳動環(huán)相配合的第二
傳動輪;第一推板上設有連接繩,連接繩一端繞設于線軸上;在滾輪作用下對連接繩起導向
作用,使連接繩的移動更加順滑,對連接繩起保護作用;所述安裝座上設有兩組第二驅動電
機,所述兩組第二驅動電機分別設于所述安裝座兩端,相對應的第二連接板、滾輪、轉輥、線
軸及第三安裝塊均為四組與兩組第二驅動電機相互配合,第一推板的正反面均設有連接
繩,所述連接繩為鋼絲繩;當原料混合完成后,處于第一蓋板一側的第二驅動電機驅動第二
傳動輪轉動,傳動環(huán)帶動轉輥轉動,將連接繩繞于線軸上,在連接繩作用下拉動第一推板移
動,使第一推板往第一蓋板方向移動,以便將原料從攪拌桶內推出;當推板移動至攪拌桶一
端后,另一端的第二驅動電機工作帶動第一推板往回移動,完成第一推板的復位。
[0031] 第二蓋板上設有凸塊,第一推板側壁上設有與所述凸塊相配合的第一凹槽,當攪拌桶轉動對原料起攪拌處理時,第一推板處于第二蓋板一側,在凸塊與第一凹槽的相互配
合下,對第一推板起限位作用,使攪拌桶相對于第一推板轉動,避免第一推板轉動對連接繩
造成損壞。
[0032] 第一蓋板和第二蓋板上分別設有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在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設置下,為連接繩提供預留空間,使第一蓋板和第二蓋板在蓋上時連接繩在第二驅動電機下
能夠正常移動,為第一推板的移動提供動力。
[0033] 所述第二活動門14上設有設備腔17,所述電動推桿172設于所述設備腔17內,所述設備腔17上設有第三蓋板171,第三蓋板通過固定螺栓固定在設備腔上;所述第二活動門14
上設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內穿設有第一推桿18,所述第二安裝塊16側壁上設有與所
述第一推桿18相配合的第一連接槽,所述第一推桿18上設有第四活動腔,所述第四活動腔
側壁上設有第一開口,所述第一開口內穿設有第一限位塊181,所述第一連接槽內壁上設有
與所述第一限位塊181相配合的第一限位槽,所述第四活動腔內穿設有與所述第一限位塊
181相配合的第二推桿183;在對第二安裝塊16安裝時,將第二安裝塊16裝入到第三活動腔
內,蓋上第二活動門14,往第四活動腔內推動第二推桿183,第二推桿183推動第一限位塊
181從第一開口內伸出,使第一限位塊181插入到第一限位槽內,將第一推桿18固定,隨后
將電動推桿172裝入到設備腔17內,將電動推桿172活塞桿固定在第一推桿18上,完成第二
安裝塊16的安裝;在第一限位塊和第一限位槽的相互配合下,將第一推桿固定在第二安裝
塊上,完成第一推桿與杜爾安裝座的可拆卸連接,可方便的將第一推桿從第二安裝塊上拆
下,以便將第二安裝塊從第三活動腔內取出,降低對第三驅動電機和第一傳動輪的維護成
本;在第三蓋板設置下,可方便的將電動推桿從設備腔內取出,以便對電動推桿維護,保證
電動推桿的使用壽命,降低設備整體的維護成本,保證設備運行的可靠性;通過第一推桿將
電動推桿與第二安裝塊相連,可單獨的對電動推桿或者第二安裝塊做拆卸,使設備的維護
變得更為方便。
[0034] 第一推桿上設有第五活動腔,第二推桿穿設于所述第五活動腔內,第二推桿底端設有第三連接板184,第一限位塊上鉸接有第二連接桿182,第二連接桿另一端鉸接于所述
第三連接板底面;第二推桿頂部設有第一限位板186和第二推板187,第五活動腔側壁上設
有第三活動槽,第一限位板和第二推板穿設于所述第三活動槽內,第一限位板側壁上設有
第一復位彈簧188;第一通孔內壁上設有第四活動槽,第四活動槽內設有活動塊,活動塊上
設有與所述第一限位板相配合的第四凹槽,第四凹槽側壁上設有第三通槽,第三通槽內穿
設有第二限位板189;第二安裝塊裝入到第三活動腔內后,將第一推桿插入到第一連接槽
內,往安裝座方向推動第二推板,第二推板推動第二推桿往第四活動腔內移動,第三連接板
推動第二連接桿繞連接點轉動,第二連接桿推動第一限位塊從第一開口內伸出,使第一限
位塊嵌入到第一限位槽內,第一限位板嵌入到第四凹槽內,推動第二限位板往下移動,使第
二限位板處于第一限位板一側,在第二限位板作用下對第一限位板起限位作用,使第一限
位板無法從第四凹槽內脫出,對第二推桿起固定作用,保證第一限位塊與第一限位槽的配
合效果;在活動塊與第四活動槽的相互配合下,使第一推桿移動時帶動活動塊在第四活動
槽內移動,避免活動塊對第一推桿的移動造成阻礙,以便在第一推桿作用下對第二安裝塊
和第一安裝塊的位置做調整。
[0035] 第一連接板上設有第三連接桿191,第三連接桿上設有第二限位塊192;第二滑塊上設有與所述第二限位塊相配合的第二通腔,第二限位塊為錐形結構,第二通腔內壁上設
有第五活動槽,第五活動槽內設有限位彈簧166,限位彈簧一端設有第三限位板165;在對第
二安裝塊安裝時,使第二通腔與第二限位塊相對齊,將第二安裝塊推入到第三活動腔內,第
二限位塊插入到第二通腔內,在第二限位塊的錐形結構下推動第三限位板往第五活動槽一
端移動,使第二限位塊運動至第三限位板另一側,當第二限位塊從第三限位板上通過后,第
三限位板與第二限位塊相互配合,對第二限位塊起限位作用,防止第二限位塊從第二通腔
內脫出,完成第一連接板與第二滑塊的連接。
[0036] 第五活動槽側壁上設有第六活動槽,第三限位板側壁上鉸接有傳動桿167,傳動桿穿設于所述第六活動腔內,傳動桿中部可轉動連接于所述第六活動腔內;第二通腔內穿設
有第三推桿164,第三推桿一端設有第四連接板1642,傳動桿另一端鉸接于所述第四連接板
上,第二通腔內壁上設有第一支撐板,第三推桿儲備上設有第二支撐板1641,第二支撐板上
設有第二復位彈簧1643;第二通腔內還設有與所述第二限位塊相配合的第三支撐板168;第
三支撐板對第二限位塊的最大插入深度做限制,避免第二限位塊過度插入到第二通腔內,
保證第一連接板與第二滑塊的配合效果;當需要將第二安裝塊拆下維護時,往第二通腔內
推動第三推桿,第三推桿帶動第四連接板移動,第四連接桿推動傳動桿繞連接點轉動,使第
四連接桿轉動帶動第三限位板移動,第三限位板往第五活動槽內移動,使第三限位板與第
二限位塊脫開接觸,以便直接將第二限位塊從第二通腔內脫出,從而使第二安裝塊與第一
連接板脫開接觸,以便單獨將第二安裝塊拆出對第三驅動電機和第一傳動輪做維護。
[0037] 所述第一滑塊結構與第二滑塊結構相同,第一滑塊與第一連接板的連接方式也與第二滑塊與第一連接板的連接方式相同。
[0038] 在對原料做加工處理時,開啟第一蓋板,將原料放入到攪拌桶內,使原料在攪拌桶內堆積一定高度,第一驅動電機驅動攪拌桶轉動,固定輪與連接環(huán)相接觸,攪拌桶相對于連
接環(huán)轉動,原料在攪拌桶內翻轉,與攪拌桿產生碰撞,對原料起攪拌作用;當原料混合完成
后,開啟第一蓋板,電動推桿推動第一推桿移動,固定輪與連接環(huán)側壁脫開接觸,第一傳動
輪與連接環(huán)側壁相接觸,第三驅動電機驅動連接環(huán)轉動,將攪拌桿轉動至攪拌桶頂部,第一
蓋板一端的第二驅動電機驅動轉輥轉動,使連接繩繞于線軸上,連接繩拉動第一推板移動,
第一推板移動將攪拌桶內的原料推出;當第一推板移動至第一蓋板位置后,原料被全部推
出,另一端的第二驅動電機工作拉動第一推板移動,使完成第一推板的復位,使第一推板重
新運動至第二蓋板一側,以便攪拌機的下次使用。
[0039] 本申請附圖中的驅動電機和電動推桿均為示意圖,其具體結構與現有技術中的電機和電動推桿結構相同。
聲明:
“軸流風機葉輪生產成型的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