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要求
1.上下雙滾筒永磁干式磁選機,其特征在于,包括:
殼體(1),所述殼體(1)的內部設置有第一磁選區(qū)(11)和第二磁選區(qū)(12),所述殼體(1)上開設有與所述第一磁選區(qū)(11)相連通的L形端口(13),所述殼體(1)上轉動設置有位于所述第一磁選區(qū)(11)和所述L形端口(13)之間對應的上磁選輥(2),所述上磁選輥(2)與所述L形端口(13)的上段之間預留有導料區(qū)(3);還包括:
水平往復設置在所述上磁選輥(2)上方的進料單元(5),所述進料單元(5)的出料方向與所述導料區(qū)(3)相對應;以及
所述第一磁選區(qū)(11)與所述第二磁選區(qū)(12)之間連通有相對獨立的第一輸送通道(14)和第二輸送通道(15),所述殼體(1)上轉動設置有位于所述第二磁選區(qū)(12)內部且對應在所述第一輸送通道(14)下方的下磁選輥(4),所述殼體(1)的底部設有與所述第二磁選區(qū)(12)分別連通的第一出料口(16)和第二出料口(17)。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雙滾筒永磁干式磁選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料口(16)呈豎直設置,所述第二出料口(17)呈V形設置。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雙滾筒永磁干式磁選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1)上固定連接有支撐架(6),所述支撐架(6)的底部與所述殼體(1)的底部之間預留有間隙空間。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上下雙滾筒永磁干式磁選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架(6)上設有可調且位于所述第一出料口(16)下方呈傾斜設置的導料板(61),所述導料板(61)上固定連接有一對擋料邊(62)。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上下雙滾筒永磁干式磁選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料單元(5)包括進料斗(51),所述進料斗(51)的底部連通有位于所述上磁選輥(2)上方的導料殼(52),所述導料殼(52)位于所述導料區(qū)(3)相對的一側連通有導料口(53),所述導料殼(52)與所述支撐架(6)之間設有往復機構。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上下雙滾筒永磁干式磁選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料斗(51)的頂端口直徑到底端口直徑逐漸縮小,所述導料殼(52)的頂部為水平設置,所述導料殼(52)的底部為傾斜設置。
7.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上下雙滾筒永磁干式磁選機,其特征在于,往復機構包括固定連接在支撐架(6)上的L形安裝架(54),所述L形安裝架(54)上滑動連接有多個橫桿(55),所述橫桿(55)的一端固定連接在所述導料殼(52)上,所述橫桿(55)的表面套設有位于所述導料殼(52)和所述L形安裝架(54)之間固定連接的彈簧(56),所述橫桿(55)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有抵觸塊(57),所述抵觸塊(57)的表面聯(lián)動有撥動部。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上下雙滾筒永磁干式磁選機,其特征在于,撥動部包括固定連接在所述L形安裝架(54)頂壁上的一對豎板(58),其中一個所述豎板(58)上安裝有驅動部(59),所述驅動部(59)的輸出端連接有轉動設置在兩個所述豎板(58)之間的轉桿(510),所述轉桿(510)的表面固定連接有與所述抵觸塊(57)表面相貼合的撥動盤(511),所述撥動盤(511)上固定連接有多個弧形撥動板(512),所述導料殼(52)與所述殼體(1)對應的一側之間設有限位部。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上下雙滾筒永磁干式磁選機,其特征在于,限位部包括固定連接在所述殼體(1)上的限位殼(513),所述限位殼(513)的內部設有輸氣腔(514),所述輸氣腔(514)的內壁貼合有相適配的移動板(515),所述移動板(515)上固定連接有推板(516),所述推板(516)貫穿至所述限位殼(513)外部的一側固定連接在所述導料殼(52)對應的一側上。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上下雙滾筒永磁干式磁選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殼(513)的表面連接有與所述輸氣腔(514)相連通的導氣軟管(517),所述導氣軟管(517)的另一端連通在所述導料殼(52)的頂部上。
說明書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磁選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上下雙滾筒永磁干式磁選機。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隨著礦山的持續(xù)開發(fā),高品位礦產資源日漸減少,甚至面臨枯竭,因此,人們逐漸將開采目標轉向了
低品位的貧礦,然而,這些貧礦中的礦物單體顆粒細小,且常混雜有各種有害礦物和雜質,在礦石篩選過程中,這不僅降低了篩選效率,還會對球磨機造成嚴重磨損,從而縮短其使用壽命,為此,在礦石進入球磨機之前,需要使用永磁干式磁選機進行磨前預選,以去除礦石中的
尾礦。
[0003]但傳統(tǒng)的永磁干式磁選機采用單磁輥設計,磁場強度相對較低,磁場梯度也較小,對于一些弱磁性礦物(如赤鐵礦、菱鐵礦等)難以實現(xiàn)有效精選,這不僅增加了尾礦的數(shù)量,還導致了資源的浪費,使得本就稀缺的礦產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可以克服上述問題或者至少部分地解決上述問題的上下雙滾筒永磁干式磁選機。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技術方案的基本構思是:上下雙滾筒永磁干式磁選機,包括殼體,所述殼體的內部設置有第一磁選區(qū)和第二磁選區(qū),所述殼體上開設有與所述第一磁選區(qū)相連通的L形端口,所述殼體上轉動設置有位于所述第一磁選區(qū)和所述L形端口之間對應的上磁選輥,所述上磁選輥與所述L形端口的上段之間預留有導料區(qū),還包括水平往復設置在所述上磁選輥上方的進料單元,所述進料單元的出料方向與所述導料區(qū)相對應,以及所述第一磁選區(qū)與所述第二磁選區(qū)之間連通有相對獨立的第一輸送通道和第二輸送通道,所述殼體上轉動設置有位于所述第二磁選區(qū)內部且對應在所述第一輸送通道下方的下磁選輥,所述殼體的底部設有與所述第二磁選區(qū)分別連通的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
[0006]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出料口呈豎直設置,所述第二出料口呈V形設置。
[0007]優(yōu)選地,所述殼體上固定連接有支撐架,所述支撐架的底部與所述殼體的底部之間預留有間隙空間。
[0008]優(yōu)選地,所述支撐架上設有可調且位于所述第一出料口下方呈傾斜設置的導料板,所述導料板上固定連接有一對擋料邊。
[0009]優(yōu)選地,所述進料單元包括進料斗,所述進料斗的底部連通有位于所述上磁選輥上方的導料殼,所述導料殼位于所述導料區(qū)相對的一側連通有導料口,所述導料殼與所述支撐架之間設有往復機構。
[0010]優(yōu)選地,所述進料斗的頂端口直徑到底端口直徑逐漸縮小,所述導料殼的頂部為水平設置,所述導料殼的底部為傾斜設置。
[0011]優(yōu)選地,往復機構包括固定連接在支撐架上的L形安裝架,所述L形安裝架上滑動連接有多個橫桿,所述橫桿的一端固定連接在所述導料殼上,所述橫桿的表面套設有位于所述導料殼和所述L形安裝架之間固定連接的彈簧,所述橫桿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有抵觸塊,所述抵觸塊的表面聯(lián)動有撥動部。
[0012]優(yōu)選地,撥動部包括固定連接在所述L形安裝架頂壁上的一對豎板,其中一個所述豎板上安裝有驅動部,所述驅動部的輸出端連接有轉動設置在兩個所述豎板之間的轉桿,所述轉桿的表面固定連接有與所述抵觸塊表面相貼合的撥動盤,所述撥動盤上固定連接有多個弧形撥動板,所述導料殼與所述殼體對應的一側之間設有限位部。
[0013]優(yōu)選地,限位部包括固定連接在所述殼體上的限位殼,所述限位殼的內部設有輸氣腔,所述輸氣腔的內壁貼合有相適配的移動板,所述移動板上固定連接有推板,所述推板貫穿至所述限位殼外部的一側固定連接在所述導料殼對應的一側上。
[0014]優(yōu)選地,所述限位殼的表面連接有與所述輸氣腔相連通的導氣軟管,所述導氣軟管的另一端連通在所述導料殼的頂部上。
[0015]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發(fā)明通過上磁選輥和下磁選輥位于殼體內部的分布設置,是為了使從進料斗和導料殼之間流入的物料,先經過上磁輥進行初步磁選,在該階段,上磁選輥利用其表面磁場,能夠迅速吸引并分離出物料中的磁性顆粒,隨后,經過初步磁選的物料會繼續(xù)向下流動,進入下磁選輥的作用區(qū)域進行再次磁選,物料在上磁選輥和下磁選輥的協(xié)同作用下,能夠實現(xiàn)對物料的多次磁選處理,這種分級磁選的方式不僅確保了磁性物料的有效分離,還減少了非磁性物料的干擾,使得整個磁選過程更加高效和可靠。
[0016]2、本發(fā)明通過進料斗和導料殼在水平方向上的往復晃動設計,是為了使物料能夠均勻落入導料區(qū)和上磁選輥之間進行初步磁選,這一設計不僅確保了物料能夠均勻分布,提高了磁選的均勻性和效率,而且在物料進入殼體內部進行磁選前,還巧妙地利用了這一往復運動過程對物料進行風干,避免潮濕物料在磁選過程中,可能會導致礦物粒子在磁場中的偏轉程度變小,磁選效率降低,難以將磁性物質與非磁性物質有效分離。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發(fā)明提供的上下雙滾筒永磁干式磁選機的殼體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圖1中的A處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圖1中的B處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提供的上下雙滾筒永磁干式磁選機的進料斗與導料殼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圖4中的導料殼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提供的上下雙滾筒永磁干式磁選機的第一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提供的上下雙滾筒永磁干式磁選機的第二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提供的上下雙滾筒永磁干式磁選機的第三結構示意圖。
[0018]圖中:1、殼體;11、第一磁選區(qū);12、第二磁選區(qū);13、L形端口;14、第一輸送通道;15、第二輸送通道;16、第一出料口;17、第二出料口;2、上磁選輥;3、導料區(qū);4、下磁選輥;5、進料單元;51、進料斗;52、導料殼;53、導料口;54、L形安裝架;55、橫桿;56、彈簧;57、抵觸塊;58、豎板;59、驅動部;510、轉桿;511、撥動盤;512、弧形撥動板;513、限位殼;514、輸氣腔;515、移動板;516、推板;517、導氣軟管;6、支撐架;61、導料板;62、擋料邊。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令本領域技術人員參照說明書文字能夠據(jù)以實施。
[0020]應當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術語并不排除一個或多個其它元件或其組合的存在或添加。
[0021]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術語“橫向”、“縱向”、“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0022]參照圖1和圖6-圖8,上下雙滾筒永磁干式磁選機,包括殼體1,殼體1的內部設置有第一磁選區(qū)11和第二磁選區(qū)12,殼體1上開設有與第一磁選區(qū)11相連通的L形端口13,殼體1上轉動設置有位于第一磁選區(qū)11和L形端口13之間對應的上磁選輥2,上磁選輥2與L形端口13的上段之間預留有導料區(qū)3,還包括水平往復設置在上磁選輥2上方的進料單元5,進料單元5的出料方向與導料區(qū)3相對應,以及第一磁選區(qū)11與第二磁選區(qū)12之間連通有相對獨立的第一輸送通道14和第二輸送通道15,殼體1上轉動設置有位于第二磁選區(qū)12內部且對應在第一輸送通道14下方的下磁選輥4,殼體1的底部設有與第二磁選區(qū)12分別連通的第一出料口16和第二出料口17。
[0023]將破碎粉狀原礦物料從進料單元5投入,進料單元5在整體水平往復抖動作用下,確保物料能夠均勻且連續(xù)掉落到上磁選輥2的表面進行初次磁選,在初次磁選過程中,含有磁性的物料被上磁選輥2吸附,隨著上磁選輥2的轉動,磁性物料在第二輸送通道15的引導下,自動落入第二磁選區(qū)12內部,并最終從第二出料口17處排出,與此同時,非磁性物料則沿導料區(qū)3進入第一磁選區(qū)11與第二磁選區(qū)12之間連通的第一輸送通道14,掉落到下磁選輥4的表面進行二次磁選,在二次磁選過程中,下磁選輥4進一步吸附那些初次磁選中未能被上磁選輥2捕獲的磁性物料,隨著下磁選輥4的轉動,這些磁性物料同樣在第二出料口17的作用下排出,通過上磁選輥2和下磁選輥4的設置,該磁選機實現(xiàn)了物料的兩次磁選,從而提高了磁選的效率和精度,這種分級磁選的方式不僅確保了磁性物料的有效分離,還減少了非磁性物料的干擾,使得整個磁選過程更加高效和可靠。
[0024]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技術方案中,上磁選輥2和下磁選輥4的磁場強度設計不同,由于礦石中礦物的磁性鐵品位有所不同,上磁選輥2和下磁選輥4采用不同的磁場強度可以更好地適應這種差異,其中上磁選輥2采用相對較弱次的磁場強度,用于初步篩選掉大部分磁性較強次的物料,而下磁選輥4則采用較強的磁場強度,以進一步捕獲那些在上磁選輥2上未能被吸附但磁性稍弱次的物料,通過分級磁選,即先弱后強的磁場強度設置,可以更有效地分離出磁性物料和非磁性物料,減少物料在磁選過程中的重復篩選,從而提高整體磁選的效率,對于磁性較弱的物料,使用較強次的磁場強度可以減少上磁選輥2的磨損,因為不需要過強的磁力去吸附這些物料,而下磁選輥4由于主要處理的是經過初步篩選后剩下的、磁性相對較弱次的物料,因此采用較強的磁場強度是合理的。
[0025]當然,還需要注意的是,上磁選輥2和下磁選輥4均采用單獨的驅動源進行作業(yè),簡化結構且便于后期的維修更換,同時,上磁選輥2和下磁選輥4轉動的轉速和功率也不同,在本技術方案中,上磁選輥2采用較高的轉速和較低的功率,以便初步篩選掉大部分磁性較強的物料,而下磁選輥4則采用較低的轉速和較高的功率,以進一步捕獲那些在上磁選輥2上未能被吸附但磁性稍弱次的物料,通過調整轉速和功率,可以更有效地分離出磁性物料和非磁性物料,從而提高磁選的效率和精度。
[0026]參照圖1,第一出料口16呈豎直設置,可以確保物料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下落,流動更加順暢,減少了物料在出料過程中的堵塞和堆積現(xiàn)象,第二出料口17呈V形設置,可以使物料在出料時更加分散,避免了物料在出料口處的集中和堆積,提高了出料效率,殼體1上固定連接有支撐架6,支撐架6的底部與殼體1的底部之間預留有間隙空間,該間隙空間為外部收集箱的放置提供了足夠的空間,當?shù)诙隽峡?7有物料排出時,可以方便地將收集箱放置于間隙空間內,確保物料能夠準確地落入收集箱中,這樣的設計避免了物料直接落在地面上,既保持了工作環(huán)境的整潔,又方便了物料的收集和再利用,支撐架6上設有可調且位于第一出料口16下方呈傾斜設置的導料板61,用于引導從第一出料口16落下的物料沿特定方向流動,避免了物料的堆積和散落,提高了出料效率,導料板61上固定連接有一對擋料邊62,能夠防止物料沿導料板61表面流動過程中溢出或飛濺,確保物料能夠準確地落入指定的收集區(qū)域。
[0027]參照圖1、圖4和圖5,進料單元5包括進料斗51,進料斗51的底部連通有位于上磁選輥2上方的導料殼52,導料殼52位于導料區(qū)3相對的一側連通有導料口53,進料斗51的頂端口直徑到底端口直徑逐漸縮小,導料殼52的頂部為水平設置,導料殼52的底部為傾斜設置,這種傾斜設置只是稍微傾斜,不會傾斜過大,當物料從進料斗51頂端口投入時,物料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地向進料斗51的底端口滑落到導料殼52的內部,并沿著導料殼52的傾斜底壁向下滑動,這種傾斜設計,確保了物料能夠順暢地流向導料口53,而不會在導料殼52內部產生卡頓或滯留。
[0028]參照圖4,導料殼52與支撐架6之間設有往復機構,往復機構包括固定連接在支撐架6上的L形安裝架54,L形安裝架54上滑動連接有多個橫桿55,橫桿55的一端固定連接在導料殼52上,橫桿55的表面套設有位于導料殼52和L形安裝架54之間固定連接的彈簧56,橫桿55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有抵觸塊57,抵觸塊57的表面聯(lián)動有撥動部,撥動部包括固定連接在L形安裝架54頂壁上的一對豎板58,其中一個豎板58上安裝有驅動部59,驅動部59的輸出端連接有轉動設置在兩個豎板58之間的轉桿510,轉桿510的表面固定連接有與抵觸塊57表面相貼合的撥動盤511,撥動盤511上固定連接有多個弧形撥動板512,導料殼52與殼體1對應的一側之間設有限位部,該往復機構在使用時,只需啟動采用伺服電機的驅動部59帶動轉桿510轉動,隨著轉桿510的轉動,固定在轉桿510上的撥動盤511也一同旋轉,撥動盤511表面的弧形撥動板512會周期性地與抵觸塊57的表面接觸并產生擠壓,當?shù)钟|塊57受到弧形撥動板512的擠壓時,抵觸塊57會通過橫桿55拉伸彈簧56,并推動導料殼52向導料區(qū)3的方向移動,當弧形撥動板512繼續(xù)旋轉并脫離抵觸塊57的表面時,導料殼52在彈簧56的彈力復位下,橫桿55一端的抵觸塊57會再次貼合在撥動盤511的表面上,為下一次的擠壓做準備,這樣的不斷循環(huán),使得導料殼52和進料斗51在導料過程中能夠進行水平往復晃動,這種晃動有助于物料在導料殼52內更加均勻地分布,并最終以均勻的方式落入上磁選輥2中進行磁選。
[0029]參照圖2-圖5,限位部包括固定連接在殼體1上的限位殼513,限位殼513的內部設有輸氣腔514,輸氣腔514的內壁貼合有相適配的移動板515,移動板515上固定連接有推板516,推板516貫穿至限位殼513外部的一側固定連接在導料殼52對應的一側上,當導料殼52沿導料區(qū)3的方向移動時,固定在導料殼52上的推板516會帶動移動板515沿輸氣腔514的內壁滑動,這樣可以進一步為導料殼52在水平往復移動過程中提供有效的限位和支撐,限位殼513的表面連接有與輸氣腔514相連通的導氣軟管517,導氣軟管517的另一端連通在導料殼52的頂部上,當移動板515沿輸氣腔514內壁滑動時,輸氣腔514的氣體會通過導氣軟管517將氣體吹向導料殼52的傾斜底壁上,用以對潮濕的物料進行風干,避免潮濕物料在磁選過程中,可能會導致礦物粒子在磁場中的偏轉程度變小,磁選效率降低,難以將磁性物質與非磁性物質有效分離,所以在磁選前,通過導氣軟管517輸送的氣體,可以均勻地吹向導料殼52內的物料,有效去除其表面的水分,使物料變得更加干燥,這樣不僅可以提高礦物粒子在磁場中的偏轉程度,還可以增強磁選效果,使得磁性物質與非磁性物質能夠更清晰地分離。
[0030]以上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fā)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發(fā)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演變,都是依據(jù)本發(fā)明實質技術對以上實施例做的等同修飾與演變,這些都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說明書附圖(8)
聲明:
“上下雙滾筒永磁干式磁選機”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lián)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