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要求
1.礦山生態(tài)修復循環(huán)系統(tǒng),包括邊坡、蓄水池、過濾池、水泵和滲流管,滲流管位于邊坡上,過濾池中設置有吸附層,水泵的入口位于蓄水池中、出口與滲流管連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和過濾池底部連通;所述吸附層上表面位于所述蓄水池和過濾池的連通口上方。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礦山生態(tài)修復循環(huán)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層位于所述過濾池底部,所述過濾池與蓄水池之間的連通口中設置有過濾部件。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礦山生態(tài)修復循環(huán)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中部設置有過濾部件,所述過濾部件位于連通口上方,所述吸附層放置于過濾部件上方。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礦山生態(tài)修復循環(huán)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位于所述邊坡和過濾池之間且處于邊坡的下端;所述過濾池和蓄水池頂部均設置有篩網(wǎng);所述蓄水池的篩網(wǎng)上還設有蓋板,用于封閉蓄水池頂部。
5.根據(jù)權利要求2-4任一所述的礦山生態(tài)修復循環(huán)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濾部件為過濾網(wǎng)。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礦山生態(tài)修復循環(huán)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濾池與蓄水池經(jīng)中間隔板連通,所述中間隔板下部設置有通孔以連通過濾池與蓄水池。
說明書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礦山生態(tài)修復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礦山生態(tài)修復循環(huán)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礦山開采是一種獲取資源的重要方式,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經(jīng)濟價值和社會效益,但同時也導致了生態(tài)破壞。開采時會導致植被破壞、土壤破壞,同時開采出的礦石中含有部分對植被有害的有機、無機組分,這些組分會隨著降雨等累積到水中造成水體污染,開采完成后我們常常需要再造植被,然而用污染后的雨水澆灌植被成活率較低,因此,有必要對水體進行凈化。
對此,中國申請專利CN202020027595提供了一種礦山生態(tài)修復循環(huán)系統(tǒng),其利用輸送系統(tǒng)對水體進行過濾、吸附來改善類水質(zhì),凈化后的水體滴灌植被可以明顯提高植被的成活率。然而該系統(tǒng)還存在一些缺陷,其蓄水池與過濾池經(jīng)過濾層分開,吸附層位于蓄水池底部,大量水未經(jīng)過吸附層充分吸附就直接穿過過濾層進入了過濾池,吸附層的吸附作用未充分發(fā)揮,水質(zhì)仍然較差。
實用新型內(nèi)容
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礦山生態(tài)修復循環(huán)系統(tǒng),本實用新型在現(xiàn)有技術上進行了部分改進使得蓄水池中的水經(jīng)過吸附層才能流入過濾池中,可以進一步提高水質(zhì),提高植物的成活率。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主要對現(xiàn)有技術中蓄水池和過濾池進行了改進:將蓄水池和過濾池物理分隔為兩個腔室并僅保持底部連通,這樣就限定了水只能通過底部連通口流動;吸附層上表面位于連通口的上方,這樣就能保證所有水必須穿過吸附層然后經(jīng)連通口再流入過濾池。
優(yōu)選的,過濾池與蓄水池之間的連接口中設置有過濾部件,用于阻擋吸附層顆粒,防止其移動到過濾池進而進入水泵的管線損壞水泵。
優(yōu)選的,所述蓄水池中設置有過濾部件,所述過濾部件位于連通口上方,所述吸附層放置于過濾部件上方,過濾部件用于阻擋吸附層顆粒并允許水通過。如此設置可以確保吸附層充分吸附,同時吸附層更換過程中蓄水池仍能儲一定水量維持澆灌系統(tǒng)運行。
進一步,吸附層吸附飽和后需要更換,為了保證更換是吸附層時輸送系統(tǒng)仍能儲水,蓄水池3位于邊坡1和過濾池2之間且處于邊坡2的下端;過濾池和蓄水池頂部設置有篩網(wǎng);蓄水池的篩網(wǎng)上還設有蓋板,用于封閉蓄水池頂部。當然這個時候蓄積的水水質(zhì)較差,在設備再次投用的時候有必要先水泵出口與滲流管脫開,啟動水泵,讓水自流回過濾池過濾,等過濾完成后再連接滲流管對邊坡中的植物進行澆灌。
進一步,所述過濾部件為過濾網(wǎng)。
優(yōu)選的,所述過濾池與蓄水池經(jīng)中間隔板連通,中間隔板下部設置有通孔以連通過濾池與蓄水池。
本實用新型其中一個實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蓄水池和過濾池僅保持底部連通,吸附層的上表面高于蓄水池和過濾池的連通口,確保所有水都經(jīng)過吸附層吸附后再進入過濾池進而去澆灌,因此凈化效果好、水質(zhì)高,有利于提高植被成活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凈化系統(tǒng)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間隔板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邊坡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分別為:1、邊坡;2、過濾池;3、蓄水池;401、篩網(wǎng)A;402、篩網(wǎng)B;403、過濾網(wǎng)C;5、蓋板;6、中間隔板;601、通孔;7、吸附層;8、水泵;9、滲水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的詳細說明。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方式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實施方式?;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绞?,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方式,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實用新型的選定實施方式。
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可以不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
實施例1
參見圖1-圖4,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礦山生態(tài)修復循環(huán)系統(tǒng),包括凈化系統(tǒng)、輸送系統(tǒng)和邊坡1。
所述凈化系統(tǒng)包括過濾池2和蓄水池3,蓄水池3位于邊坡1和過濾池2之間且處于邊坡2的下端,便于蓄積雨水;過濾池2頂部設置有篩網(wǎng)A401,用于過濾雨水中的雜質(zhì),如落葉;蓄水池3頂部從下向上依次設置有篩網(wǎng)B402和蓋板5,蓋板5用于封閉蓄水池3頂部,蓋板5封閉蓄水池3后雨水經(jīng)過蓋板5、篩網(wǎng)A401進入過濾池2;打開蓋板5后,雨水經(jīng)篩網(wǎng)B402進入蓄水池3,這主要是便于在清理過濾池2中蓄積雨水;過濾池2和蓄水池3經(jīng)中間隔板6連通,中間隔板6如圖3所示,其下端間隔設置有多個矩形的通孔601,作為蓄水池2和過濾池3的連通通道;所述過濾池2中部、位于所述通孔601上方設置有過濾網(wǎng)C403,過濾網(wǎng)C403上放置有吸附層7,用于中和礦山酸性廢水;所述蓄水池3中設置有液位計用于監(jiān)測蓄水池中液位;邊坡1上設置有水泥格柵,主要是加固邊坡、防止滑坡,格柵中裝填有土壤,用于種植植物;所述輸送系統(tǒng)包括水泵8,水泵8入口位于蓄水池3底部、出口與滲水管9連通,滲水管9繞水泥格柵設置,通過固定件(圖中未示圖)固定在水泥格柵上,滲水管9上設置有多個通透孔,用于噴水澆灌植被。
實施例2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qū)別僅在于改變了過濾網(wǎng)C403和吸附層7的位置。將過濾網(wǎng)403C置于中間隔板6的通孔601中,將吸附層7置于過濾池2底部,同時吸附層靠近通孔601處的吸附層為斜坡,主要是確保水穿過的吸附層厚度,確保吸附效果。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nèi),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