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基坑加固的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超深淤泥質(zhì)土層三軸攪拌樁加固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三軸攪拌樁是長螺旋樁的一種,樁機同時有三個螺旋鉆孔,施工時三條螺旋鉆孔同時向下施工,是軟基處理的一種有效形式,利用攪拌樁機將水泥噴入土體并充分攪拌,使水泥與土發(fā)生一系列物理化學反應,使軟土硬結而提高地基強度。
雖然三軸攪拌樁軟基加固方法在基坑深度較淺時,其加固效果較好,在砂層中,水泥凝結效果較好;但是,當加固深度逐漸深入之后,加固效果難以把控,同時,當在淤泥質(zhì)土中時,三軸攪拌樁加固受其中有機質(zhì)物質(zhì)含量影響,成樁效果較之砂層較差。
針對上述中的相關技術,發(fā)明人認為存在有深層軟土中三軸攪拌樁的施工質(zhì)量較差的缺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提高三軸攪拌樁在深層軟土中的施工質(zhì)量,本申請?zhí)峁┮环N超深淤泥質(zhì)土層三軸攪拌樁加固施工方法。
本申請?zhí)峁┑囊环N超深淤泥質(zhì)土層三軸攪拌樁加固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超深淤泥質(zhì)土層三軸攪拌樁加固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清除地下障礙物、場地平整;
s2、測量放線、樁位確定;
s3、開挖溝槽、樁位復核;
s4、樁機就位、調(diào)平校直;
s5、泥漿拌制;
s6、攪拌、噴漿、下沉與提升;
s7、棄土處理;
s8、清洗管路及攪拌頭;
所述s6步驟中,首先根據(jù)前期地質(zhì)勘探結果進行分析,使用三軸攪拌樁機進行螺旋鉆孔,當三軸攪拌樁機的攪拌頭進入淤泥質(zhì)地層時,加大三軸攪拌樁機的攪拌頭的轉速。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三軸攪拌樁機鉆進至淤泥質(zhì)土層后,加大轉速會提升水泥土的置換效率,提高加固質(zhì)量,使得三軸攪拌樁在深層軟土中的施工質(zhì)量較好。
優(yōu)選的,s6步驟過程中,三軸攪拌樁樁身采用二攪二噴的施工工藝,水泥和原狀土須均勻攪拌,下沉和提升過程中均為注漿攪拌,第一次噴漿量控制在40%,第二次噴漿量控制在60%。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使原狀土與水泥之間能充分攪拌均勻,成樁質(zhì)量較好。
優(yōu)選的,所述s6步驟過程中,鉆桿下沉速度不大于1.0m/min;提升速度不大于0.8m/min;在樁底部分1m應重復攪拌噴漿。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由于樁機鉆進及提升的速度直接決定攪拌樁的施工時間,重復攪拌噴漿延長攪拌樁的施工時間,使得三軸攪拌樁在深層軟土中的施工質(zhì)量較好。
優(yōu)選的,所述三軸攪拌樁機包括中軸鉆桿以及位于中軸鉆桿兩側的外軸鉆桿,所述中軸鉆桿轉動連接有對流套筒,所述對流套筒設置有對流扇葉,所述對流套筒的轉向與中軸鉆桿的轉向相反。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使中軸鉆桿底部的鉆頭進行松土工作時,與中軸鉆桿轉向相反的對流套筒將松動的土體進行分割,并使部分土體的流向與位于中軸鉆桿底部的鉆頭帶動的土體運動方向相反,土體松動效果較好,同時反向轉動的對流套筒與中軸鉆桿底部的鉆頭的相對轉速較大,攪拌效果較好。
優(yōu)選的,所述中軸鉆桿與外軸鉆桿均設置有用于將土體與水泥進行攪拌的攪拌扇葉,所述攪拌扇葉螺旋設置,所述對流扇葉螺旋設置且靠近對流套筒的下端,所述對流扇葉的螺旋方向與攪拌扇葉的螺旋方向相反。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使得對流扇葉與攪拌扇葉對土體的導向方向始終相反,土體與水泥的混合效果較好。
優(yōu)選的,所述對流套筒遠離對流扇葉的一端設置有副對流片,所述副對流片螺旋設置且螺旋方向與對流扇葉的方向相反。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使對流套筒沿豎直方向的兩端的土體流動方向相反,靠近對流套筒兩端的土體與水泥的混合物同時朝向對流套筒的中段或遠離對流套筒的中段運動,土體與水泥的混合攪拌效果較好,且由于副對流片與中軸鉆桿底部的鉆頭的轉動方向一致,使得位于對流套筒周邊的土體與水泥的混合過程中,不易受到較遠處的土體的影響,局部混合效果較好。
優(yōu)選的,所述對流套筒連接有驅動組件。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使對流套筒可以根據(jù)地基處理深度調(diào)節(jié)轉速,提高土體與水泥的攪拌效果,成樁質(zhì)量較好。
優(yōu)選的,所述驅動組件包括主動齒、聯(lián)動齒以及從動齒,所述從動齒固定于對流套筒上,所述主動齒固定于任意一個外軸鉆桿上,所述從動齒的中心與中軸鉆桿的中心線共線,所述從動齒的中心與外軸鉆桿的中心線共線,所述聯(lián)動齒位于從動齒與主動齒之間,所述聯(lián)動齒與主動齒以及從動齒嚙合。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使外軸鉆桿在轉動的過程中帶動聯(lián)動齒轉動,聯(lián)動齒帶動從動齒轉動,對流套筒與從動齒同步轉動,對流套筒轉動過程中增加土體與水泥的混合效果,并減少驅動源,成樁質(zhì)量較好。
優(yōu)選的,所述三軸攪拌樁機還包括驅動支撐架,所述中軸鉆桿以及外軸鉆桿均與驅動支撐架轉動連接,兩個所述外軸鉆桿均固定有主動齒,所述聯(lián)動齒轉動連接于驅動支撐架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驅動支撐架的設置,使中軸鉆桿以及外軸鉆桿在鉆孔的過程中不易發(fā)生過偏移,同時,聯(lián)動齒附著于驅動支撐架上,聯(lián)動齒不易脫落,延長其使用壽命。
優(yōu)選的,所述聯(lián)動齒沿豎直方向的兩端固定連接有導向鉆頭。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由于驅動組件距離中軸鉆桿以及外軸鉆桿底部的鉆頭距離較遠,驅動組件周邊的土體松散度較小,驅動組件跟隨中軸鉆桿以及外軸鉆桿運動的過程中,隨著深度加深,阻力較大,導向鉆頭的設置,使驅動組件周邊的土體松動,減少了驅動組件運動時的阻力,同時,導向鉆頭的設置,使驅動組件周邊的土體與水泥混合均勻,當對流套筒轉動過程中,帶動驅動組件周邊的土體與水泥混合物朝向中軸鉆桿的底部運動,混合較為均勻,或將驅動組件周邊的土體朝向遠離中軸鉆桿的底部運動,對流筒體周邊的土體與水泥的混合物朝向驅動組件周邊的土體與水泥的混合物沖擊混合,混合更加均勻,成樁質(zhì)量較好。
綜上所述,本申請包括以下至少一種有益技術效果:
1.三軸攪拌樁機鉆進至淤泥質(zhì)土層后,加大轉速會提升水泥土的置換效率,提高加固質(zhì)量,使得三軸攪拌樁在深層軟土中的施工質(zhì)量較好;
2.使中軸鉆桿底部的鉆頭進行松土工作時,與中軸鉆桿轉向相反的對流套筒將松動的土體進行分割,并使部分土體的流向與位于中軸鉆桿底部的鉆頭帶動的土體運動方向相反,土體松動效果較好,同時反向轉動的對流套筒與中軸鉆桿底部的鉆頭的相對轉速較大,攪拌效果較好;
3.使外軸鉆桿在轉動的過程中帶動聯(lián)動齒轉動,聯(lián)動齒帶動從動齒轉動,對流套筒與從動齒同步轉動,對流套筒轉動過程中增加土體與水泥的混合效果,并減少驅動源,成樁質(zhì)量較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施例中三軸攪拌樁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中軸鉆桿;11、中軸鉆頭;2、外軸鉆桿;21、外軸鉆頭;3、對流套筒;31、對流扇葉;4、攪拌扇葉;32、副對流片;5、驅動組件;51、主動齒;52、聯(lián)動齒;53、從動齒;6、驅動支撐架;7、導向鉆頭;8、動力頭;9、鉆桿支撐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1-2對本申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本申請實施例公開一種超深淤泥質(zhì)土層三軸攪拌樁加固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清除地下障礙物、場地平整;
在開工工點場地進行占道、交通疏解、綠化管線遷移,將施工現(xiàn)場進行圍蔽。先平整場地,做好水泥罐儲存場地、泥漿拌制場地的策劃安裝,在圍蔽四周內(nèi)側開挖排水溝,保證雨季場地不積水。清除樁位處地上、地下一切障礙物,障礙物包括各種管線、大塊石、樹根和生活垃圾等,若場地為混凝土等堅硬路面,應提前用挖掘機破碎頭進行破除,施工一段破除一段,后退式施工。若場地為溝塹、低洼時應回填破除混凝土路面的土渣石塊,必要時需在填土上方下墊1cm厚鋼板,以確保施工時設備的安全,防止發(fā)生設備傾斜、倒伏等險情。
s2、測量放線、樁位確定;
采用全站儀進行軸線樁位定位,按施工設計圖放出加固區(qū)域的輪廓邊線,15~20m間距一道控制點,設立兩排臨時控制樁、分別距離加固邊線1.5m、3m,以便現(xiàn)場施工人員隨時控制樁位位置。在施工過程中每天對控制點進行校核,并對控制點做好有效保護。對于加固深度深淺不一的基坑,必須提前做好樁深控制措施??赏ㄟ^在樁機鉆桿上噴畫刻度線來控制樁深,施工時按攪拌樁機地面實際標高來控制攪拌樁的樁頂及樁底標高,確保在進行超深淤泥質(zhì)地層中加固深度滿足要求。
s3、開挖溝槽、樁位復核;
根據(jù)樁位控制線,采用挖機開挖導槽,并再次清除地下障礙物,導槽尺寸要求為中心線兩側寬各0.5米,深0.5~1.5米,在施工中隨打隨挖,保證漿液不外溢,挖出的廢漿液存放在現(xiàn)場空地,按時清除場地棄土。在溝槽開挖后,采用施工線連接事先準備的樁位控制樁,再次復核樁的位置。
s4、樁機就位、調(diào)平校直;
首先,平面就位,放好樁位后,緩慢移動攪拌樁機到達指定樁樁位,鉆頭對中;然后,調(diào)整攪拌樁機,試運行樁機轉向制動、行走制動、鉆桿工作制動,雙向控制導向架垂直度,在攪拌樁機井架的正面和側面均應吊掛垂球,垂球質(zhì)量不小于2kg,根據(jù)導向架的吊錘偏移,測定攪拌軸垂直度,通過間接測定導向架垂直度來監(jiān)測樁身垂直度,可及時發(fā)現(xiàn)施工時攪拌樁機是否傾斜,調(diào)整導向架垂直度,按設計及規(guī)范要求,樁深垂直度應小于1%樁長;最后進行樁位復測,攪拌樁機就位調(diào)整好后,根據(jù)控制樁檢查鉆頭位置,樁位對中誤差不大于5cm。
s5、泥漿拌制;
本實施例中,三軸攪拌樁加固采用42.5普通硅酸鹽水泥,實樁水泥摻入比取值22%、空樁部分水泥摻入量取8%,水灰比為1.1;即要求實樁674kg/m,空樁245kg/m;對現(xiàn)場后臺施工人員進行交底:在開鉆前進行泥漿拌制,按照水灰比1.1:1的參數(shù),保證每盤水泥摻量1000kg水,910kg水泥,進行泥漿拌制,必須保證泥漿比重達到1.49kg/l;水泥漿在攪拌桶中按規(guī)定的水灰比配制拌勻后排入存漿桶,再由2臺注漿泵抽吸加壓后經(jīng)過輸漿管壓至鉆桿內(nèi)注漿孔;水泥漿配制好后,停滯時間不得超過2小時,搭接施工的相鄰攪拌樁施工間隔不得超過12小時。
s6、攪拌、噴漿、下沉與提升;
工作人員首先依據(jù)前期地質(zhì)勘探結果,對項目現(xiàn)場管理人員及三軸攪拌樁機操作人員進行地質(zhì)情況交底,對當前施工范圍內(nèi)地質(zhì)情況進行說明,在將進入淤泥質(zhì)地層時,加大鉆機轉速,提高水泥土置換率,以深層軟土中三軸攪拌樁的成樁質(zhì)量。
攪拌過程中,三軸攪拌樁樁身采用二攪二噴的施工工藝,水泥和原狀土須均勻攪拌,下沉和提升過程中均為注漿攪拌,第一次噴漿量控制在40%,第二次噴漿量控制在60%;嚴格控制每桶攪拌桶的水泥用量及液面高度,用水泥量采取總量控制,嚴禁樁頂漏噴現(xiàn)象發(fā)生,同時嚴格控制下沉和提升速度:鉆桿下沉速度不大于1.0m/min;提升速度不大于0.8m/min;在樁底部分1m應重復攪拌噴漿。
噴漿過程中,水泥漿通過注漿泵、水泥漿管輸送至鉆桿頭部,現(xiàn)場施工時機械參數(shù)嚴格按照設計參數(shù)表及要求執(zhí)行。
注漿、攪拌、提升過程中,在核定完樁位后,樁機開始攪拌下沉噴漿,待水泥漿到達樁底后,應停留樁底位置噴漿攪拌30s,在水泥漿與樁端土充分攪拌后,按要求的速度提升攪拌頭,邊攪拌邊噴漿,使水泥漿和原地基土充分拌和,直至提升到樁頂設計標高500mm。
s7、棄土處理;
由于水泥漿液的定量注入攪拌孔內(nèi),將有一部分水泥土被置換出溝槽內(nèi),采用挖機將溝槽內(nèi)的水泥土清理出溝槽,保持溝槽沿邊的整潔,確保下道工序的施工。
清理出的土方堆積時,應按要求堆放,禁止堆放高度過高,被清理的水泥土將在18小時之后開始硬化并進行覆蓋,且及時運出場地,土方裝車時,禁止堆積過高,防止土方在運輸過程中灑落路面。
s8、清洗管路及攪拌頭;
在完成一組攪拌樁施工后,將攪拌鉆頭提升到地面以上,停止主電機,停止空壓機,清洗攪拌樁機攪拌頭。清洗完畢后,利用攪拌樁機液壓系統(tǒng),將攪拌樁機移至下一位置,重復上述步驟,施工下一組樁。完成當班施工任務時,將制漿桶中加入適量清水,開啟灰漿泵,清洗壓漿管道及其它所用機具。
參照圖1,三軸攪拌樁機包括動力頭8、鉆桿支撐架9、中軸鉆桿1以及外軸鉆桿2,外軸鉆桿2有兩個且位于中軸鉆桿1的兩側,中軸鉆桿1與外軸鉆桿2的底部均安裝有鉆頭,鉆頭包括位于中軸鉆桿1底部的中軸鉆頭11和位于外軸鉆桿2底部的外軸鉆頭21,中軸鉆頭11用于松動土體,外軸鉆頭21用于漿液輸送;中軸鉆桿1靠近中軸鉆頭11的底部轉動連接對流套筒3。中軸鉆桿1與外軸鉆桿2均設置有用于將土體與水泥進行攪拌的攪拌扇葉4,攪拌扇葉4螺旋設置且中軸鉆桿1上的攪拌扇葉4與外軸鉆桿2的攪拌扇葉4的螺旋方向相反。
如圖2所示,對流套筒3的直徑自中部向兩端縮小且對流套筒3設置有對流扇葉31,對流扇葉31螺旋設置且靠近對流套筒3的下端,對流扇葉31的螺旋方向與攪拌扇葉4的螺旋方向相反,對流套筒3遠離對流扇葉31的一端設置有副對流片32,副對流片32螺旋設置且螺旋方向與對流扇葉31的方向相反。
對流套筒3的頂部連接有驅動組件5,主動組件的頂部固定連接有驅動支撐架6,驅動支撐架6為一體成型的連桿,中軸鉆桿1以及外軸鉆桿2均與驅動支撐架6轉動連接。驅動組件5包括兩個分別位于外軸鉆桿2的主動齒51、兩個轉動連接于驅動支架的聯(lián)動齒52以及一個固定連接于對流套筒3頂端的從動齒53,聯(lián)動齒52位于從動齒53與主動齒51之間,從動齒53的中心與中軸鉆桿1的中心線共線,從動齒53的中心與外軸鉆桿2的中心線共線,位于中間的聯(lián)動齒52分別與依次連接的額主動齒51以及從動齒53嚙合,主動齒51帶動聯(lián)動齒52轉動,聯(lián)動齒52同步帶動從動齒53轉動,對流套筒3的轉向與中軸鉆桿1的轉向相反。聯(lián)動齒52沿豎直方向的兩端分別固定連接有導向鉆頭7,位于聯(lián)動齒52沿豎直方向的上端的導向鉆頭7穿過驅動支撐架6并與驅動支撐架6活動連接,聯(lián)動齒52轉動過程中帶動導向鉆頭7同步轉動。
本申請實施例一種超深淤泥質(zhì)土層三軸攪拌樁加固施工方法的實施原理為:三軸攪拌樁機鉆進至淤泥質(zhì)土層后,中軸鉆頭11用于松動土體,外軸鉆頭21用于水泥漿液輸送,位于中軸鉆桿1及外軸鉆桿2的攪拌扇葉4用于土體與的水泥的混合,同時,外軸鉆桿2與內(nèi)軸鉆桿的轉動方向相反,增大土體與水泥的混合效率,外軸鉆桿2在轉動的過程中帶動聯(lián)動齒52轉動,聯(lián)動齒52帶動從動齒53轉動,對流套筒3與從動齒53同步轉動,位于聯(lián)動齒52沿豎直方向兩端的導向鉆頭7轉動,當三軸攪拌樁機持續(xù)向下鉆進的過程中,對流套筒3沿中軸鉆桿1的反向轉動,對流套筒3上的對流扇葉31與中軸鉆桿1的攪拌扇葉4螺旋方向相反,土體自對流套筒3與中軸鉆桿1交接處的運動方向相反,或沿豎直方向向兩側排出或沿豎直方向朝向交接處混合,土體與水泥的混合效果增大,同時,由于對流套筒3頂部的副對流片32與對流套筒3底部的對流扇葉31螺旋方向相反,對流套筒3沿豎直方向的兩端的土體流動方向相反,靠近對流套筒3兩端的土體與水泥的混合物同時朝向對流套筒3的中段或遠離對流套筒3的中段運動,土體與水泥的混合攪拌效果增大,副對流片32與中軸鉆桿1底部的鉆頭的轉動方向一致,對流套筒3周邊的土體與水泥的混合過程中,不易受到較遠處的土體的影響,同時,位于聯(lián)動齒52沿豎直方向兩端的導向鉆頭7同步轉動,驅動組件5周邊的土體松動,減少了驅動組件5運動時的阻力,當對流套筒3轉動過程中,帶動驅動組件5周邊的土體與水泥混合物朝向中軸鉆桿1的底部運動,混合較為均勻,或將驅動組件5周邊的土體朝向遠離中軸鉆桿1的底部運動,對流筒體周邊的土體與水泥的混合物朝向驅動組件5周邊的土體與水泥的混合物沖擊混合,混合更加均勻;當三軸攪拌樁機上升動作時,中軸鉆桿1與外軸鉆桿2均反向轉動,同步帶動對流套筒3反向轉動,土體與水泥的攪拌方向反向混合,提高土體與水泥的混合效率,提高三軸攪拌樁在深層軟土中的施工質(zhì)量。
以上均為本申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請的保護范圍,故:凡依本申請的結構、形狀、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均應涵蓋于本申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技術特征:
1.一種超深淤泥質(zhì)土層三軸攪拌樁加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s1、清除地下障礙物、場地平整;
s2、測量放線、樁位確定;
s3、開挖溝槽、樁位復核;
s4、樁機就位、調(diào)平校直;
s5、泥漿拌制;
s6、攪拌、噴漿、下沉與提升;
s7、棄土處理;
s8、清洗管路及攪拌頭;
所述s6步驟中,首先根據(jù)前期地質(zhì)勘探結果進行分析,使用三軸攪拌樁機進行螺旋鉆孔,當三軸攪拌樁機的攪拌頭進入淤泥質(zhì)地層時,加大三軸攪拌樁機的攪拌頭的轉速。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深淤泥質(zhì)土層三軸攪拌樁加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s6步驟過程中,三軸攪拌樁樁身采用二攪二噴的施工工藝,水泥和原狀土須均勻攪拌,下沉和提升過程中均為注漿攪拌,第一次噴漿量控制在40%,第二次噴漿量控制在60%。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超深淤泥質(zhì)土層三軸攪拌樁加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6步驟過程中,鉆桿下沉速度不大于1.0m/min;提升速度不大于0.8m/min;在樁底部分1m應重復攪拌噴漿。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深淤泥質(zhì)土層三軸攪拌樁加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軸攪拌樁機包括中軸鉆桿(1)以及位于中軸鉆桿(1)兩側的外軸鉆桿(2),所述中軸鉆桿(1)轉動連接有對流套筒(3),所述對流套筒(3)設置有對流扇葉(31),所述對流套筒(3)的轉向與中軸鉆桿(1)的轉向相反。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超深淤泥質(zhì)土層三軸攪拌樁加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軸鉆桿(1)與外軸鉆桿(2)均設置有用于將土體與水泥進行攪拌的攪拌扇葉(4),所述攪拌扇葉(4)螺旋設置,所述對流扇葉(31)螺旋設置且靠近對流套筒(3)的下端,所述對流扇葉(31)的螺旋方向與攪拌扇葉(4)的螺旋方向相反。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超深淤泥質(zhì)土層三軸攪拌樁加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對流套筒(3)遠離對流扇葉(31)的一端設置有副對流片(32),所述副對流片(32)螺旋設置且螺旋方向與對流扇葉(31)的方向相反。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超深淤泥質(zhì)土層三軸攪拌樁加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對流套筒(3)連接有驅動組件(5)。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超深淤泥質(zhì)土層三軸攪拌樁加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組件(5)包括主動齒(51)、聯(lián)動齒(52)以及從動齒(53),所述從動齒(53)固定于對流套筒(3)上,所述主動齒(51)固定于任意一個外軸鉆桿(2)上,所述從動齒(53)的中心與中軸鉆桿(1)的中心線共線,所述從動齒(53)的中心與外軸鉆桿(2)的中心線共線,所述聯(lián)動齒(52)位于從動齒(53)與主動齒(51)之間,所述聯(lián)動齒(52)與主動齒(51)以及從動齒(53)嚙合。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超深淤泥質(zhì)土層三軸攪拌樁加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軸攪拌樁機還包括驅動支撐架(6),所述中軸鉆桿(1)以及外軸鉆桿(2)均與驅動支撐架(6)轉動連接,兩個所述外軸鉆桿(2)均固定有主動齒(51),所述聯(lián)動齒(52)轉動連接于驅動支撐架(6)上。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超深淤泥質(zhì)土層三軸攪拌樁加固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聯(lián)動齒(52)沿豎直方向的兩端固定連接有導向鉆頭(7)。
技術總結
本申請涉及一種超深淤泥質(zhì)土層三軸攪拌樁加固施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S1、清除地下障礙物、場地平整;S2、測量放線、樁位確定;S3、開挖溝槽、樁位復核;S4、樁機就位、調(diào)平校直;S5、泥漿拌制;S6、攪拌、噴漿、下沉與提升;S7、棄土處理;S8、清洗管路及攪拌頭;所述S6步驟中,首先根據(jù)前期地質(zhì)勘探結果進行分析,使用三軸攪拌樁機進行螺旋鉆孔,當三軸攪拌樁機的攪拌頭進入淤泥質(zhì)地層時,加大三軸攪拌樁機的攪拌頭的轉速。本申請具有提高加固質(zhì)量,使得三軸攪拌樁在深層軟土中的施工質(zhì)量較好的效果。
技術研發(fā)人員:肖昌軍;譚偉生;譚遠志;楊登獻;辜勤昆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中鐵廣州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廣州工程局集團城軌工程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fā)日:2021.01.13
技術公布日:2021.05.28
聲明:
“超深淤泥質(zhì)土層三軸攪拌樁加固施工方法與流程”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lián)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