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發(fā)明一般涉及垃圾處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垃圾自動分揀設備。
背景技術:
2.目前,對餐廚垃圾和廚余垃圾的垃圾分揀處理方式大多為機械分揀和人工分揀相結合的方式,也即一部分待分揀出的垃圾由機械分揀設備完成且另一部分待分揀出的垃圾由人工分揀完成,不僅使得垃圾分揀作業(yè)的人工成本高,且還會影響垃圾分揀人員的身體健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3.鑒于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種垃圾自動分揀設備。
4.本技術提供一種垃圾自動分揀設備,包括:
5.第一分揀裝置,第一分揀裝置包括可轉動的篩筒,篩筒的筒壁設有多個篩孔且通過多個篩孔篩選出第一垃圾;
6.第二分揀裝置,第二分揀裝置的進料口和篩筒的出料口對接,第二分揀裝置包括彈性撥爪和脫料件,彈性撥爪可轉動地設置以用于纏繞第二垃圾,脫料件伸入彈性撥爪的旋轉路徑中以脫除第二垃圾;
7.第三分揀裝置,第三分揀裝置的進料口和第二分揀裝置的出料口對接,第三分揀裝置包括第一輸送部和磁選分揀部,第一輸送部位于第二分揀裝置的出料口的下方以用于輸送通過第二分揀裝置的出料口排出的垃圾,磁選分揀裝部設置于第一輸送部的上方以分揀出第三垃圾;
8.第四分揀裝置,第四分揀裝置包括抓取部、控制器以及設置于第一輸送部上方的金屬檢測器和干濕檢測器,控制器與抓取部、金屬檢測器和干濕檢測器均連接,控制器用于在金屬檢測器檢測到
有色金屬垃圾時控制抓取部抓取有色金屬垃圾,以及在干濕檢測器檢測到無機物垃圾時控制抓取部抓取無機物垃圾。
9.進一步地,第二分揀裝置還包括第一轉軸,彈性撥爪設置于第一轉軸的外周,脫料件包括相對的第一側面和第二側面,脫料件設有通槽,通槽用于供彈性撥爪組通過脫料件,通槽的第一端延伸至第一側面,通槽的第二端與第二側面之間具有距離,其中彈性撥爪遠離第一轉軸的一端至第一轉軸軸線的距離大于通槽的第二端至第一轉軸軸線的距離。
10.進一步地,通槽包括相對設置的撥爪入口和撥爪出口,撥爪入口位于撥爪出口的上方。
11.進一步地,第二分揀裝置還包括吹風裝置,吹風裝置包括氣體噴嘴,氣體噴嘴設置于彈性撥爪的上方,彈性撥爪位于第二分揀裝置的出料口的上方,氣體噴嘴用于與高壓氣體氣源裝置連接以輸出高壓氣體。
12.進一步地,磁選分揀部包括:
13.磁輥,磁輥可轉動地設置,磁輥具有磁力以吸附導磁金屬件至其外周面;
14.取料裝置,取料裝置設置于磁輥的外周,取料裝置形成有具有第一開口的儲料腔,儲料腔包括靠近磁輥的第一腔壁,第一腔壁包括靠近第一開口的第三端,第三端貼近磁輥的外周面設置。
15.進一步地,儲料腔的出料口位于儲料腔在沿磁輥的軸向上的一側,磁選分離裝置還包括送料裝置,送料裝置設置于儲料腔以將位于儲料腔內的導磁金屬件通過儲料腔的出料口送出儲料腔。
16.進一步地,還包括破袋裝置,破袋裝置包括第一安裝殼和破袋機構,第一安裝殼內形成有第一導料腔,破袋機構設置于第一導料腔,破袋機構包括可旋轉的第二轉軸、第一安裝件以及破袋部,第一安裝件設置于第二轉軸,第一導料腔的進料口和出料口分別位于第一導料腔在沿第二轉軸的軸向上的兩側,破袋部設置于第一安裝件靠近第一導料腔的進料口的一側,第一導料腔的出料口與篩筒的進料口對接。
17.進一步地,破袋部包括尖端部。
18.進一步地,第一分揀裝置還包括設置于篩筒外周的清潔裝置,清潔裝置包括支撐軸和清潔結構,清潔結構包括第三安裝部和清潔部,第三安裝部安裝于支撐軸,第三安裝部繞支撐軸的軸線可轉動地設置,第三安裝部的兩端分別位于支撐軸的兩側,清潔部設置于第三安裝部的一端,清潔結構的重心位于支撐軸的軸線遠離清潔部的一側,以使得清潔部能夠在第三安裝部的驅動下抵接于滾筒的外周面。
19.進一步地,第三安裝部包括若干第二安裝件,若干第二安裝件沿支撐軸的軸向間隔設置于支撐軸,若干第二安裝件均轉動設置于支撐軸,清潔部在沿支撐軸的軸向上為分段式結構且包括若干清潔段,述若干清潔段一一對應地設置于若干第二安裝件,清潔裝置還包括配重件,配重件可選擇地安裝于任一第二安裝件的遠離清潔部的一端。
20.本技術提供的垃圾自動分揀設備,通過多個分揀裝置對生活垃圾依次進行分揀,不僅使得分揀效果較好,且還使得垃圾的分揀方式均為機械分揀,無需人工分揀,提高了垃圾分揀效率,還降低了人工成本。
附圖說明
21.通過閱讀參照以下附圖所作的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本技術的其它特征、目的和優(yōu)點將會變得更明顯:
22.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垃圾自動分揀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23.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垃圾自動分揀設備的側視圖;
24.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垃圾自動分揀設備的部分半剖圖;
25.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垃圾第一安裝件與破袋部之間連接示意圖;
26.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破袋機構和第一螺旋葉片之間連接示意圖;
27.圖6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篩筒和清潔裝置之間的配合示意圖;
28.圖7為圖6中的a部放大圖;
29.圖8為圖6的部分剖視圖;
30.圖9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分離結構和脫料件的配合示意圖;
31.圖10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脫料件的結構示意圖;
32.圖11為圖10中的b-b剖視圖;
33.圖12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磁選分揀部的結構示意圖;
34.圖13為圖12所示結構的側視圖。
35.附圖標記:
36.10、機架;
37.100、第一分揀裝置;110、篩筒;111、篩孔;112、主體部;
38.120、料斗;130、第一螺旋葉片;140、清潔裝置;141、支撐軸;
39.142、第二安裝件;143、清潔段;144、配重件;150、外套殼;
40.160、高壓水噴嘴;170、破袋裝置;171、第一安裝殼;
41.1711、第一導料腔;172、第二轉軸;173、第一安裝件;
42.1731、第一安裝部;1732、第二安裝部;174、破袋部;1741、安裝座;
43.1742、尖端部;175、連接桿;176、固定螺母;180、第二輸送部;
44.200、第二分揀裝置;210、第二安裝殼;211、第二導料腔;
45.212、第三導料腔;220、第一轉軸;230、彈性撥爪;231、連接段;
46.232、第一圓弧段;240、脫料件;241、第一側面;242、第二側面;
47.243、脫料區(qū);244、通槽;250、安裝環(huán);251、第一安裝孔;
48.252、第二安裝孔;260、第三輸送部;270、氣體噴嘴;
49.300、投料裝置;
50.400、第三分揀裝置;410、第一輸送部;420、磁選分揀部;
51.421、取料板;4211、第二圓弧段;4212、豎直段;4213、儲料腔;
52.4214、第三端;422、磁輥;4221、輥體段;423、第二螺旋葉片;
53.510、干濕檢測器;520、金屬檢測器;530、抓取部。
具體實施方式
54.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梢岳斫獾氖牵颂幩枋龅木唧w實施例僅僅用于解釋相關發(fā)明,而非對該發(fā)明的限定。另外還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便于描述,附圖中僅示出了與發(fā)明相關的部分。
55.請參考附圖1-3,本技術提供一種垃圾自動分揀設備,用于分揀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可以但不限為廚余垃圾和餐廚垃圾。相比較其他生活垃圾,本技術提供的垃圾自動分揀設備對廚余垃圾和餐廚垃圾的分揀效果更好。
56.垃圾自動分揀設備包括機架、第一分揀裝置、第二分揀裝置、第三分揀裝置和第四分揀裝置。第一分揀裝置設置于機架,第一分揀裝置包括可轉動的篩筒,篩筒的筒壁設有多個篩孔,第一分揀裝置通過多個篩孔篩對生活垃圾進行篩選,以篩選出第一垃圾,第一垃圾是指生活垃圾中的液體以及尺寸小于篩孔尺寸的有機固體垃圾,有機固體垃圾例如但不限于剩米飯、五谷豆等等。第一分揀裝置所進行的分揀作業(yè)為第一次分揀處理,生活垃圾經(jīng)過第一次分揀處理后剩余的部分為第一剩余垃圾。第二分揀裝置的進料口和篩筒的出料口對接,以使得第一剩余垃圾通過篩筒的出料口輸入至第二分揀裝置。第二分揀裝置設置于機架,第二分揀裝置包括分離結構,分離結構位于第一剩余垃圾在第二分揀裝置的移動路徑中,分離結構包括彈性撥爪和脫料件,彈性撥爪可轉動地設置以用于纏繞第二垃圾,脫料件伸入彈性撥爪的旋轉路徑中以脫除第二垃圾。具體地,彈性撥爪能夠在第一剩余垃圾中轉
動以纏繞有第二垃圾,纏繞于彈性撥爪的第二垃圾在轉動的過程中會與脫料件配合以通過脫料件脫離第二垃圾。第二垃圾是指生活垃圾中的柔性的長纖維垃圾,長纖維垃圾例如但不限于玉米須、菜葉等等。第二分揀裝置所進行的分揀作業(yè)為第二次分揀處理,生活垃圾經(jīng)過第二次分揀處理后剩余的部分為第二剩余垃圾。第三分揀裝置的進料口和第二分揀裝置的出料口對接,以使得第二剩余垃圾通過第二分揀裝置的出料口輸入至第三分揀裝置。第三分揀裝置包括第一輸送部和磁選分揀部,磁選分揀部設置于機架,第一輸送部位于第二分揀裝置的出料口的下方以用于輸送通過第二分揀裝置的出料口排出的垃圾,也即第一輸送部用于輸送第二剩余垃圾,磁選分揀裝部設置于第一輸送部的上方以對位于第一輸送部所輸送的第二剩余垃圾中分揀出第三垃圾。第三垃圾是指生活垃圾中的導磁金屬垃圾,導磁金屬垃圾例如但不限于導磁金屬瓶蓋、導磁金屬湯勺、導磁金屬刀等。第三分揀裝置所進行的分揀作業(yè)為第三次分揀處理,生活垃圾經(jīng)過第三次分揀處理后剩余的部分為第三剩余垃圾。第四分揀裝置設置于機架,第四分揀裝置包括抓取部、控制器以及設置于輸送部上方的金屬檢測器和干濕檢測器,金屬檢測器和干濕檢測器均用于對第一輸送部所輸送的第三剩余垃圾進行檢測,控制器與抓取部、金屬檢測器和干濕檢測器均連接,控制器用于在金屬檢測器檢測到第三剩余垃圾中含有有色金屬垃圾時控制抓取部抓取有色金屬垃圾并將有色金屬垃圾輸送至指定的回收位置,以及在干濕檢測器檢測到無機物垃圾時控制抓取部抓取無機物垃圾并將無機物垃圾輸送至指定的回收位置。有色金屬垃圾例如但不限于有色金屬瓶蓋、有色金屬湯勺、有色金屬刀等等,無機物垃圾是指玻璃、陶瓷等等。
57.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多個分揀裝置對生活垃圾依次進行分揀,不僅使得分揀效果較好,且還使得垃圾的分揀方式均為機械分揀,無需人工分揀,提高了垃圾分揀效率,還降低了人工成本。
58.其中,抓取部可以為機械手??刂破骺刂茩C械手抓取位于第一輸送部上的物件的技術方案為通用技術,本技術對此不再贅述。
59.請參考附圖4和5,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分揀裝置還包括破袋裝置,破袋裝置包括第一安裝殼和破袋機構,第一安裝殼內形成有第一導料腔。第一導料腔具有進料口和出料口,第一導料腔的出料口與篩筒的進料口對接,使得從篩筒中排出的第一剩余垃圾輸入至第一導料腔。破袋機構設置于第一導料腔,破袋機構包括可旋轉的第二轉軸、第一安裝件以及破袋部,第一安裝件設置于第二轉軸,第一導料腔的進料口和出料口分別位于第一導料腔在沿第二轉軸的軸向上的兩側,破袋部設置于第一安裝件靠近第一導料腔的進料口的一側。
60.在本實施例中,破袋機構對進入第一導料腔的垃圾袋進行破袋處理的過程具體為:第二轉軸帶動破袋部繞其軸向旋轉,破袋部的旋轉軌跡呈圓弧狀,使得破袋部能夠在垃圾袋的袋壁上圓弧移動,增加了破袋組件在垃圾袋上形成的破口面積,提高了破袋組件的破袋效果。
61.其中,第一安裝件優(yōu)選但不限為安裝板。
62.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破袋部的數(shù)量為若干,至少兩個破袋部與第二轉軸的軸線之間的距離不同。如此設置,增加了破袋組件的作用范圍,進一步增加破袋組件的破袋效率。
63.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破袋部的數(shù)量為若干,至少兩個破袋部與第二轉軸的軸
線之間的距離相同,也即至少兩個破袋部的旋轉路徑相同。
64.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破袋部的數(shù)量為多個,至少兩個破袋部與第二轉軸的軸線之間的距離不同,且至少兩個破袋部與第二轉軸的軸線之間的距離相同。如此設置,能夠進一步增加破袋組件的破袋效率。
65.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破袋部可拆卸地固定連接于第一安裝件。如此設置,使得破袋部能夠進行維修更換,延長破袋組件的使用壽命。
66.當然,破袋部與第一安裝件之間的連接方式并不限于上述,例如在其他實施例中,破袋部與第一安裝件之間焊接、一體連接等等。
67.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破袋部靠近第一安裝件的一側設有連接桿,第一安裝件設有與破袋部一一對應的第二安裝孔,連接桿通過第二安裝孔穿過第一安裝件,且連接桿的穿出端螺接有固定螺母,其中固定螺母和破袋部均與第一安裝件抵接配合。如此設置,使得破袋部和第一安裝件之間的拆裝作業(yè)便捷,且兩者之間的連接結構簡單易實現(xiàn)。
68.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安裝件包括環(huán)狀的第一安裝部以及若干第二安裝部,第二轉軸位于第一安裝部,若干第二安裝部間隔設置于第一安裝部的外周。如此設置,相鄰兩個第二安裝部之間的間隙可作為垃圾通道以供垃圾通過第一安裝件,降低了第一安裝件對垃圾移動的阻礙程度。
69.其中,若干第二安裝部之間的間距可以相同或者不同。優(yōu)選地,若干第二安裝部均勻地設置于第一安裝部的外周。優(yōu)選地,第二轉軸與第一安裝部共軸設置。
70.其中,第一安裝部和第二安裝部之間固定連接方式可以但不限于螺接、焊接或者一體連接等。
71.其中,第二安裝部可以但不限于圓弧狀、直條狀等。優(yōu)選地,第二安裝部呈圓弧狀。
72.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破袋部的數(shù)量為若干,若干破袋部分別設置于若干第二安裝部,且每個第二安裝部均設有破袋部。如此設置,能夠縮短破袋組件對垃圾袋的打破作業(yè)的間隔時間,有助于進一步提高破袋組件的破袋效率。
73.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破袋部包括安裝座以及尖端部,尖端部設置于安裝座遠離第一安裝件的一側。破袋部采用尖端結構,有助于破袋部更加容易劃入垃圾袋內,使得破袋部能夠垃圾袋的袋壁進行劃破和撕破的破袋方式,提高破袋組件的破袋效果。
74.其中,尖端部可以呈圓錐狀或者棱錐狀。優(yōu)選地,尖端部呈三棱錐狀。
75.其中,第一分揀裝置還包括料斗,料斗的出料口位于料斗的底部且與第一導料腔的進料口對接。料斗用于存放待分揀的生活垃圾。
76.料斗內設有高壓水噴嘴,高壓水噴嘴與高壓水泵連接以向料斗的斗腔內噴射高壓水流,高壓水流形成水刀以向投入斗腔內的垃圾袋進行打破。
77.本技術提供的破袋裝置及垃圾分揀設備,通過在料斗設有第一破袋機構以及導料殼體的導料腔內設有第二破袋機構,第一破袋機構通過形成水刀打破垃圾袋,第二破袋機構通過可運動的破袋部打破垃圾袋,使得破袋裝置能夠對垃圾袋先后進行兩種不同模式的打破處理,提高了打破裝置的破袋效果
78.其中,第一分揀裝置還包括第一驅動電機,第一驅動電機與第二轉軸轉動連接以驅動第二轉軸旋轉。
79.其中,第一導料腔可以與篩筒共軸設置。
80.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篩筒內設有第一螺旋葉片,螺旋葉片靠近第一導料腔設置,第二轉軸的一端伸入篩筒內且第一螺旋葉片安裝于第二轉軸。如此設置,螺旋葉片能夠帶動篩筒內的生活垃圾翻滾、撕裂和打散,并能夠帶動生活垃圾在篩筒內的移動,提高篩筒的篩分效果。
81.其中,螺旋葉片的旋轉方向優(yōu)選與篩筒的旋轉方向相反,進一步提高篩筒的篩分效果。
82.請參考附圖6-8,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分揀裝置還包括設置于篩筒外周的清潔裝置,清潔裝置用于篩筒的外周面進行清潔。清潔裝置包括支撐軸和清潔結構,清潔結構包括第三安裝部和清潔部,第三安裝部安裝于支撐軸,第三安裝部繞支撐軸的軸線可轉動地設置,第三安裝部的兩端分別位于支撐軸的兩側,清潔部設置于第三安裝部的一端,清潔結構的重心位于支撐軸的軸線遠離清潔部的一側,使得第三安裝部中遠離清潔部的一端的重量較重,如此不僅能夠帶動清潔部向上轉動以使得清潔部與滾筒的外周面接觸,且還使得清潔部在第三安裝部中遠離清潔部的一端的重力作用下與滾筒的外周面形成抵接配合。在滾筒進行旋轉作業(yè)時,清潔部能夠對滾筒的外周面進行持續(xù)的清潔作業(yè)。清潔部在遇到無法清除的附著物時會被該附著物推離滾筒的外周面,并在越過該附著物后會立即抵接于滾筒的外周面以繼續(xù)清潔滾筒的外周面。
83.本實施例提供的清潔裝置,通過清潔部在滾筒旋轉時對其外周面進行持續(xù)清潔,以清除位于滾筒外周面上的附著物,同時還使得清潔部能夠運動以實現(xiàn)清潔部的自我保護,延長了清潔部的使用壽命。本實施例提供的清潔裝置在應用于垃圾分離筒時,不僅通過清潔部在垃圾分離筒旋轉時對其外周面進行持續(xù)清潔,解決垃圾分離筒外周面上的殘留垃圾封堵篩孔的問題,同時還使得清潔部能夠運動以實現(xiàn)清潔部的自我保護,延長了清潔部的使用壽命。
84.其中,篩筒的外周面可以上下均等劃分為第一周面部和第二周面部,第一周面部位于第二周面部的上方,清潔部與篩筒外周面的抵接位置位于第二周面部,也即清潔裝置在與篩筒配合使用時清潔部位于第二周面部的下方。
85.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清潔裝置還包括配重件,配重件可選擇地安裝于第三安裝部遠離清潔部的一端。通過設置上述的配重件,能夠調節(jié)清潔部施加于滾筒外周面上的抵壓力。例如,相比第三安裝部未安裝配重件時,第三安裝部在安裝配重件時清潔部施加于滾筒外周面上的抵壓力更大,清潔效果更佳。
86.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配重件可分離地掛接于第三安裝部。如此設置,能夠便于配重件在第三安裝部的裝卸。
87.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三安裝部包括若干第二安裝件,若干第二安裝件沿支撐軸的軸向間隔設置于支撐軸,若干第二安裝件均轉動設置于支撐軸,清潔部在沿支撐軸的軸向上為分段式結構且包括若干清潔段,述若干清潔段一一對應地設置于若干第二安裝件。如此設置,使得每個第二安裝件以及位于其上的清潔段均共同構成相對獨立的清潔單元,且每個清潔單元用于清潔滾筒外周面上對應的段區(qū),以便于用戶根據(jù)滾筒外周面的附著物量的分布情況適應性調節(jié)清潔單元的清潔強度,有助于實現(xiàn)針對化清潔的目的,提高了清潔裝置的實用性。
88.其中,第二安裝件優(yōu)選但不限于板狀或者塊狀結構等。
89.其中,優(yōu)選地,第二安裝件設有套設孔,第二安裝件通過套設孔活動套設于支撐軸的外周,以實現(xiàn)第二安裝件轉動設置于支撐軸。當然,第二安裝件轉動設置于支撐軸的實施方式并不限于上述,例如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安裝件可以通過軸承安裝于支撐軸。
90.當然,第三安裝部并不限于上述的結構,例如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三安裝部為整體板狀結構等。清潔部并不限于上述的結構,例如在其他實施例中,清潔部為一體結構。
91.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配重件為至少一個,且配重件可選擇地安裝于任一第二安裝件。如此設置,能夠供用戶通過增減配重件的方式來調節(jié)任一清潔單元的清潔強度,操作便捷。
92.其中,配重件可以若干個,以滿足用戶同時調節(jié)若干個清潔單元的清潔強度的需求。
93.其中,配重件和第二安裝件之間可分離地掛接連接。優(yōu)選地,配重件設有插桿以及沿支撐軸軸向間隔設置的兩個連接塊,兩個連接塊之間形成有容置第二安裝件的容置腔,兩個連接塊均設有第一安裝孔且兩個第一安裝孔共軸設置,第二安裝件設有第二安裝孔,第二安裝孔位于兩個第一安裝孔之間。在兩個第一安裝孔和第二安裝孔共軸時,插桿可插拔地插設于兩個第一安裝孔和第二安裝孔以實現(xiàn)將配重件掛接于第二安裝件;在拔出插桿時,便可實現(xiàn)配重件和第二安裝件之間的分離。當然,配重件和第二安裝件之間可分離地掛接連接的實施方式并不限于上述,例如在其他實施例中,配重件設有掛鉤且通過掛鉤掛接于第二安裝件。
94.其中,配重件優(yōu)選但不限為配重塊。
95.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清潔部在沿支撐軸的軸向上為分段式結構且包括若干清潔段,若干清潔段一一對應地設置于若干第二安裝件。如此設置,使得相連的第二安裝件和清潔段之間構成清潔單元,不僅便于清潔部的生產(chǎn)和部分更換。
96.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相鄰兩個清潔段之間貼合設置。如此設置,不僅能夠對滾筒的外周面進行較全面的清潔,且還能夠避免附著物進入相鄰兩個清潔段之間。
97.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清潔部與第三安裝部之間可拆卸地固定連接。如此設置,能夠便于清潔部或第三安裝部的更換,延長清潔裝置的使用壽命。
98.其中,清潔部和第三安裝部之間連接方式可以為螺接或者卡接等。
99.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清潔部為刮刀或者清潔刷。其中,清潔部優(yōu)選為刮刀,刮刀不僅具有更好的清潔效果,且使用壽命更長。
100.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分揀裝置還包括外套殼,篩筒可旋轉地設置于外套殼內。
101.其中,篩筒包括兩個端部以及位于兩個端部之間的主體部,篩筒的篩孔位于主體部。外套殼設置于機架,且外套殼罩設于主體部的外周。篩筒的兩個端部與機架之間均設有旋轉組件,旋轉組件包括相互配合環(huán)狀導軌和環(huán)狀導槽,環(huán)狀導軌和環(huán)狀導槽分別位于機架和篩筒。驅動篩筒旋轉的實施方式可以但不限為:篩筒的外周設有環(huán)狀齒條,機架設有齒輪,齒輪與環(huán)狀齒條傳動配合,齒輪在電機的驅動下進行旋轉以帶動篩筒旋轉。
102.其中,外套殼的底部具有出料口,以排出篩孔所篩出的第一垃圾。第一分揀裝置還包括第二輸送部,第二輸送部設置于外套殼的出料口的下方,以將通過外套殼的出料口排出的第一垃圾輸送至預設收集位置。第二輸送部可以但不限為螺旋輸送機。
103.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分揀裝置還包括沖洗噴嘴,沖洗噴嘴位于篩筒和外套殼之間且設置于外套殼。沖洗噴嘴朝向篩筒的外周面設置,沖洗噴嘴通過連接供水部以向篩筒的外周面噴水,以對篩筒的外表面以及篩孔內進行沖洗,以避免篩孔堵塞。
104.其中,沖洗噴嘴優(yōu)選為若干,且若干沖洗噴嘴沿篩筒的軸向排列。
105.其中,篩筒的軸線可以相對水平方向傾斜設置,且篩筒的進料口高于出料口,以有助于位于篩筒內的生活垃圾的移動。
106.請參考附圖9-11,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分揀裝置還包括設置于機架的第二安裝殼,第二安裝殼內形成有第二導料腔,第二導料腔的進料口與篩筒的出料口對接以使得篩筒輸出的第一剩余垃圾輸入至第二導料腔。第二分揀裝置還包括第一轉軸,彈性撥爪設置于第一轉軸的外周,彈性撥爪能夠在第二導料腔內旋轉以從第一剩余垃圾中纏繞第二垃圾。脫料件包括相對的第一側面和第二側面,脫料件設有通槽,通槽具有供彈性撥爪進入的入口以及供彈性撥爪出去的出口,入口與出口相對設置,入口所在脫料件的表面為第一表面,通槽的第二端包括與開口相對設置的第一槽壁面,第一表面包括位于第一槽壁面和第二側面之間的脫料區(qū)。彈性撥爪遠離轉軸的一端至轉軸軸線的距離大于通槽的第二端至轉軸軸線的距離,如此設置能夠使得彈性撥爪在旋轉通過通槽的過程時,彈性撥爪的部分會與脫料區(qū)形成抵接配合并在脫料區(qū)的抵接作用下發(fā)生形變,同時脫料區(qū)在與彈性撥爪抵接配合時刮掉彈性撥爪表面上的絲帶狀長纖維垃圾。彈性撥爪在通過通槽后基于自身彈性進行回彈復位。
107.本實施例提供的第二分揀裝置的工作過程為:第一轉軸帶動位于第一垃圾中的彈性撥爪旋轉,期間第一垃圾中的絲帶狀長纖維垃圾會纏繞于彈性撥爪并隨著彈性撥爪旋出垃圾,接著纏繞有絲帶狀長纖維垃圾的彈性撥爪會通過脫料件,并在通過脫料件時絲帶狀長纖維垃圾會被脫料件刮除,第一垃圾中的其余部分(也即后續(xù)的第二垃圾)通過第二導料腔的出料口排出。
108.本實施例提供的第二分揀裝置,不僅提高分揀出絲帶狀長纖維垃圾的效率,同時在脫料件刮除彈性撥爪上的絲帶狀長纖維垃圾時,彈性撥爪向脫料件施加有抵壓力,使得脫料件的脫料效果好,進而提高了生活垃圾的分揀效率。
109.其中,脫料區(qū)中與彈性撥爪抵接配合的部分優(yōu)選但不限于第一表面與第一槽壁面的相交部,相交部呈線狀,使得脫料區(qū)域彈性撥爪之間的抵接面積小,有助于進一步提高脫料件的脫料效果。
110.其中,第一轉軸和脫料件均安裝于第二安裝殼。
111.其中,彈性撥爪可以設置于第二導料腔的出料口的下方。
112.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通槽的撥爪入口位于撥爪出口的上方,如此設置能夠脫料區(qū)位于脫料件的頂部,使得刮除下來的絲帶狀長纖維垃圾能夠堆置在脫料區(qū),有助于分離出的絲帶狀長纖維垃圾的收集。
113.其中,如附圖1中所示,脫料區(qū)位于脫料件的頂部,此時第一轉軸的旋轉方向如圖中箭頭x所示。
114.其中,脫料件可以水平設置,或者相對水平方向傾斜設置,且第一側面高于第二側面。脫料件可以但不限為板狀。
115.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彈性撥爪包括依次連接的連接段和第一圓弧段,連接
段位于第一圓弧段靠近轉軸的一側且與轉軸連接,第一圓弧段的圓心角小于90
°
,在彈性撥爪的旋轉方向上,第一圓弧段的圓心位于第一圓弧段的下游側。如此設置,彈性撥爪的第一圓弧段在垃圾中處于開口向上的姿態(tài),使得絲帶狀長纖維垃圾更加容易地纏繞于彈性撥爪,提高彈性撥爪的實用性。
116.其中,第一圓弧段的圓心位于第一圓弧段的下游側是指:在沿彈性撥爪的旋轉方向移動時,先經(jīng)過第一圓弧段后經(jīng)過第一圓弧段的圓心。
117.其中,彈性撥爪優(yōu)選但不限為片狀、繩狀等結構。例如,彈性撥爪可以為具有較好彈性性能的鋼繩。
118.其中,連接段優(yōu)選但不限于直段。
119.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在彈性撥爪的旋轉方向上,第一圓弧段的投影與通槽的投影部分重疊。如此設置,不僅有助于降低彈性撥爪的形變量,延長彈性撥爪的使用壽命,還有助于提高脫料件對彈性撥爪的脫料順暢性。
120.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側面與轉軸的外周面相貼合。如此設置,能夠避免垃圾進入轉軸和彈性撥爪之間。
121.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彈性撥爪可拆卸地固定連接于轉軸。如此設置,能夠便于彈性撥爪的更換維修,降低第二分揀裝置的維護成本。
122.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轉軸設有與彈性撥爪對應設置的安裝結構,安裝結構包括第一安裝孔、第二安裝孔和鎖定件,第一安裝孔和第二安裝孔均凹設于轉軸的外周面,且第一安裝孔和第二安裝孔連通設置,彈性撥爪的一端插設于第一安裝孔,鎖定件可移動地設置于第二安裝孔以在固定彈性撥爪的鎖定位置和釋放彈性撥爪的解鎖位置之間移動。
123.優(yōu)選地,第二安裝孔為螺紋孔,鎖定件為螺桿,螺桿螺接于螺紋孔,在鎖定位置時,螺桿與彈性撥爪抵接配合以將彈性撥爪固定于第一安裝孔,在解鎖位置時,螺桿與彈性撥爪之間的抵接配合解除。
124.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彈性撥爪的數(shù)量為多個,多個彈性撥爪形成若干彈性撥爪組且每個彈性撥爪組均包括若干彈性撥爪,若干彈性撥爪組沿轉軸的軸向間隔設置,其中彈性撥爪組中的若干彈性撥爪沿轉軸的周向間隔設置。如此設置,能夠使得第二分揀裝置能夠纏繞有更多的絲帶狀長纖維垃圾,提高絲帶狀長纖維垃圾的分離效率。
125.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通槽的數(shù)量為若干,若干通槽沿轉軸的軸向間隔設置,若干通槽與若干彈性撥爪組一一對應設置,以供對應的彈性撥爪組中若干彈性撥爪通過脫料件。如此設置,不僅能夠減少脫料件上開槽面積,提高脫料件的結構強度,同時脫料件中位于相鄰兩個通槽之間的部分也可以用來去除纏繞于若干彈性撥爪上的絲帶狀長纖維垃圾,進一步提高脫料件的脫料效率。
126.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轉軸的外周套設有若干安裝環(huán),若干安裝環(huán)與若干彈性撥爪組一一對應設置,彈性撥爪組中若干彈性撥爪設置于對應的安裝環(huán)的外周。通過設置上述的安裝環(huán),不僅增加了轉軸所能提供的安裝面積,且還能夠避免出現(xiàn)彈性撥爪等部件直接安裝于轉軸導致轉軸強度降低的問題。
127.其中,安裝結構可優(yōu)選設置于安裝環(huán)。
128.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分揀裝置還包括第二驅動電機,第二驅動電機的機軸與第一轉軸傳動連接,以驅動轉軸旋轉。第二驅動電機的機軸和第一轉軸之間可以通
過傳動結構傳動連接,傳動結構優(yōu)選但不限于鏈條聯(lián)軸器等。
129.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安裝殼還包括第三導料腔,第三導料腔與第二導料腔連通,脫料件中第二側面所在的端部位于第三導料腔內。堆置于脫料區(qū)的絲帶狀長纖維垃圾在后續(xù)新增的絲帶狀長纖維垃圾推動下移動并從脫料件上脫落至第二導料腔。位于第二導料腔的絲帶狀長纖維垃圾通過第二導料腔的出料口。第二分揀裝置還包括第三輸送部,第三輸送部位于第二導料腔的出料口的下方,以將通過第二導料腔的出料口排出的絲帶狀長纖維垃圾輸送至預設收集位置。
130.其中,第三輸送部可以但不限于帶式輸送機。
131.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分揀裝置還包括吹風裝置,吹風裝置包括氣體噴嘴,氣體噴嘴設置于彈性撥爪的上方,彈性撥爪位于第二分揀裝置的出料口的上方,氣體噴嘴用于與高壓氣體氣源裝置連接以輸出高壓氣體。
132.在本實施例中,吹風裝置的氣體噴嘴能夠向第二導料腔輸出高壓氣體以吹干位于第二導料腔內的無機物垃圾的外表面,進而確保后續(xù)干濕
檢測儀的檢測準確性。
133.其中,氣體噴嘴的數(shù)量可以為若干,若干氣體噴嘴間隔設置。
134.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還包括投料裝置,投料裝置用于將生活垃圾投放至料斗內。投料裝置為本領域通用技術,本技術對此不再贅述。
135.請參考附圖12和13,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磁選分揀部包括:
136.磁輥,磁輥可轉動地設置,磁輥具有磁力以吸附導磁金屬件至其外周面;
137.取料裝置,取料裝置設置于磁輥的外周,取料裝置形成有具有第一開口的儲料腔,儲料腔包括靠近磁輥的第一腔壁,第一腔壁包括靠近第一開口的第三端,第三端貼近磁輥的外周面設置。
138.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垃圾通過第一輸送部在磁輥的下方進行輸送,磁輥一邊旋轉一邊通過自身的磁力將垃圾中的導磁金屬件吸附于其外周面,被吸附的導磁金屬件在磁輥帶動下從第三端的上方移動至第三端并在第三端的阻擋下脫離磁輥且沿著第三端移動至儲料腔,進而實現(xiàn)分揀出生活垃圾中的導磁金屬垃圾的功能。
139.其中,第一輸送部的輸送方向可以與磁輥的軸向垂直。第三分揀裝置還包括第三驅動電機,第三驅動電機設置于機架且與磁輥傳動連接,以驅動磁輥轉動。
140.其中,第三端優(yōu)選貼近于磁輥的上半部分的外周面。貼近設置應理解為第三端和磁輥的外周面之間接觸或者間隔有間隙。
141.其中,取料裝置優(yōu)選為取料板,取料板包括第二圓弧段和豎直段,第二圓弧段的內腔構成儲料腔,豎直段設置于第二圓弧段遠離磁輥的一端,以攔擋導磁金屬件。第一腔壁為第二圓弧段中位于其最低點靠近磁輥的一側的部分,第三端即為第二圓弧段靠近磁輥的端部。
142.其中,第一輸送部可以但不限于帶式輸送機。
143.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三端的厚度在沿遠離第一腔壁的其他部分的方向上逐漸縮小。如此設置,使得第三端呈尖端狀,能夠較好地將導磁金屬件鏟離磁輥。
144.其中,第三端遠離磁輥的側面呈傾斜面。
145.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磁輥包括輥體段,儲料腔的兩端均伸出輥體段設置。如此設置,使得取料裝置對輥體段進行全面的刮除,提高取料裝置的取料率。
146.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儲料腔具有出料口,出料口位于儲料腔在沿磁輥的軸向上的一側。磁選分離裝置還包括送料裝置,送料裝置設置于儲料腔以將位于儲料腔內的導磁金屬件通過出料口送出儲料腔。
147.在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中,送料裝置包括第二螺旋葉片,第二螺旋葉片可旋轉地設置于第二圓弧段上。
148.其中,送料裝置還包括第四驅動電機,第四驅動電機設置于機架且與螺旋葉片的螺旋輸出軸傳動連接以驅動螺旋葉片旋轉。
149.需要理解的是,上文如有涉及術語“中心”、“縱向”、“橫向”、“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shù)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三個以上。
150.以上描述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以及對所運用技術原理的說明。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本技術中所涉及的發(fā)明范圍,并不限于上述技術特征的特定組合而成的技術方案,同時也應涵蓋在不脫離所述發(fā)明構思的情況下,由上述技術特征或其等同特征進行任意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術方案。例如上述特征與本技術中公開的(但不限于)具有類似功能的技術特征進行互相替換而形成的技術方案。技術特征:
1.一種垃圾自動分揀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分揀裝置,所述第一分揀裝置包括可轉動的篩筒,所述篩筒的筒壁設有多個篩孔且通過所述多個篩孔篩選出第一垃圾;第二分揀裝置,所述第二分揀裝置的進料口和所述篩筒的出料口對接,所述第二分揀裝置包括彈性撥爪和脫料件,所述彈性撥爪可轉動地設置以用于纏繞第二垃圾,所述脫料件伸入所述彈性撥爪的旋轉路徑中以脫除所述第二垃圾;第三分揀裝置,所述第三分揀裝置的進料口和所述第二分揀裝置的出料口對接,所述第三分揀裝置包括第一輸送部和磁選分揀部,所述第一輸送部位于所述第二分揀裝置的出料口的下方以用于輸送通過所述第二分揀裝置的出料口排出的垃圾,所述磁選分揀裝部設置于所述第一輸送部的上方以分揀出第三垃圾;第四分揀裝置,所述第四分揀裝置包括抓取部、控制器以及設置于所述第一輸送部上方的金屬檢測器和干濕檢測器,所述控制器與所述抓取部、所述金屬檢測器和所述干濕檢測器均連接,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金屬檢測器檢測到有色金屬垃圾時控制所述抓取部抓取所述有色金屬垃圾,以及在所述干濕檢測器檢測到無機物垃圾時控制所述抓取部抓取所述無機物垃圾。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自動分揀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揀裝置還包括第一轉軸,所述彈性撥爪設置于所述第一轉軸的外周,所述脫料件包括相對的第一側面和第二側面,所述脫料件設有通槽,所述通槽用于供所述彈性撥爪組通過所述脫料件,所述通槽的第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側面,所述通槽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二側面之間具有距離,其中所述彈性撥爪遠離所述第一轉軸的一端至所述第一轉軸軸線的距離大于所述通槽的第二端至所述第一轉軸軸線的距離。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垃圾自動分揀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包括相對設置的撥爪入口和撥爪出口,所述撥爪入口位于所述撥爪出口的上方。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垃圾自動分揀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揀裝置還包括吹風裝置,所述吹風裝置包括氣體噴嘴,所述氣體噴嘴設置于所述彈性撥爪的上方,所述彈性撥爪位于所述第二分揀裝置的出料口的上方,所述氣體噴嘴用于與高壓氣體氣源裝置連接以輸出高壓氣體。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自動分揀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選分揀部包括:磁輥,所述磁輥可轉動地設置,所述磁輥具有磁力以吸附導磁金屬件至其外周面;取料裝置,所述取料裝置設置于所述磁輥的外周,所述取料裝置形成有具有第一開口的儲料腔,所述儲料腔包括靠近所述磁輥的第一腔壁,所述第一腔壁包括靠近所述第一開口的第三端,所述第三端貼近所述磁輥的外周面設置。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垃圾自動分揀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料腔的出料口位于所述儲料腔在沿所述磁輥的軸向上的一側,所述磁選分離裝置還包括送料裝置,所述送料裝置設置于所述儲料腔以將位于所述儲料腔內的導磁金屬件通過所述儲料腔的出料口送出所述儲料腔。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自動分揀設備,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破袋裝置,所述破袋裝置包括第一安裝殼和破袋機構,所述第一安裝殼內形成有第一導料腔,所述破袋機構設置于所述第一導料腔,所述破袋機構包括可旋轉的第二轉軸、第一安裝件以及破袋部,所述
第一安裝件設置于所述第二轉軸,所述第一導料腔的進料口和出料口分別位于所述第一導料腔在沿所述第二轉軸的軸向上的兩側,所述破袋部設置于所述第一安裝件靠近所述第一導料腔的進料口的一側,所述第一導料腔的出料口與所述篩筒的進料口對接。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垃圾自動分揀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破袋部包括尖端部。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自動分揀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揀裝置還包括設置于所述篩筒外周的清潔裝置,所述清潔裝置包括支撐軸和清潔結構,所述清潔結構包括第三安裝部和清潔部,所述第三安裝部安裝于所述支撐軸,所述第三安裝部繞所述支撐軸的軸線可轉動地設置,所述第三安裝部的兩端分別位于所述支撐軸的兩側,所述清潔部設置于所述第三安裝部的一端,所述清潔結構的重心位于所述支撐軸的軸線遠離所述清潔部的一側,以使得所述清潔部能夠在所述第三安裝部的驅動下抵接于滾筒的外周面。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垃圾自動分揀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安裝部包括若干第二安裝件,所述若干第二安裝件沿所述支撐軸的軸向間隔設置于所述支撐軸,所述若干第二安裝件均轉動設置于所述支撐軸,所述清潔部在沿所述支撐軸的軸向上為分段式結構且包括若干清潔段,述若干清潔段一一對應地設置于所述若干第二安裝件,所述清潔裝置還包括配重件,所述配重件可選擇地安裝于任一所述第二安裝件的遠離所述清潔部的一端。
技術總結
本申請公開了一種垃圾自動分揀設備,包括:第一分揀裝置,第一分揀裝置包括可轉動的篩筒;第二分揀裝置,第二分揀裝置用于分揀出第二垃圾;第三分揀裝置,第三分揀裝置用于分揀出第三垃圾;第四分揀裝置,第四分揀裝置包括抓取部、控制器以及設置于第一輸送部上方的金屬檢測器和干濕檢測器,控制器與抓取部、金屬檢測器和干濕檢測器均連接,控制器用于在金屬檢測器檢測到有色金屬垃圾時控制抓取部抓取有色金屬垃圾,以及在干濕檢測器檢測到無機物垃圾時控制抓取部抓取無機物垃圾。本申請?zhí)峁┑拇胚x分離裝置,不僅使得分揀效果較好,且還使得垃圾的分揀方式均為機械分揀,無需人工分揀,提高了垃圾分揀效率,還降低了人工成本。還降低了人工成本。還降低了人工成本。
技術研發(fā)人員:劉小鑫 吳小梅 陳曉林 張曉英 潘京帥 王圣超 賈藝 陳棟 劉徐穎 張建峰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江蘇樺棣環(huán)保科技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fā)日:2023.02.21
技術公布日:2023/4/18
聲明:
“垃圾自動分揀設備的制作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lián)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