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要求書: 1.基于物料運輸的可伸縮帶式輸送機,包括底座(1)和設于沿底座(1)長度方向鋪設在其上部中間的伸縮輸送組件(2),其特征在于,
所述伸縮輸送組件(2)包括第一框架(20)、第二框架(21)和輸送皮帶(22),所述第一框架(20)底部與底座(1)相連接、且內部兩側壁上均開設有條形滑槽,所述第二框架(21)套設在第一框架(20)的內部、且一端延伸至第一框架(20)的外部并與底座(1)上的驅動組件(5)相連接,所述第二框架(21)位于第一框架(20)內的外部設有與條形滑槽相適配的滾輪,所述第一框架(20)的兩端分別設有主動輥(200)和第一從動輥(201),在第一主動輥(200)和第一從動輥(201)之間的下部還設有轉向輥(202),所述第二框架(21)位于第一框架(20)內部的一端設有張緊輥組(210)、且另一端設有第二從動輥(211),所述輸送皮帶(22)依次套設在主動輥(200)、第一從動輥(201)、張緊輥組(210)和第二從動輥(211)的外部并形成閉合環(huán)形,所述主動輥(200)用于驅動輸送皮帶(22)繞第一從動輥(201)、張緊輥組(210)和第二從動輥(211)進行回轉運動;
在所述輸送皮帶(22)形成的閉合環(huán)形的內部還設有多個沿其輸送方向等距分布的糾偏組件(3),每個所述糾偏組件(3)均包括一一對應且電連接的執(zhí)行單元和動作傳感單元。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物料運輸的可伸縮帶式輸送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動作傳感單元包括設在輸送皮帶(22)兩側邊緣位置處的柔性感應片(300),兩端分別與其對應的第一框架(20)或第二框架(21)內壁相連接的底板(301),設置在底板(301)上、且頂部向下凹陷的弓形支架(302),對稱設于弓形支架(302)兩端、且結構相同、并用于對輸送皮帶(22)進行偏轉檢測的傳感部件,以及分別與兩個傳感部件信號連接、用于區(qū)分輸送皮帶(22)左偏或右偏并控制執(zhí)行單元進行相應動作的處理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物料運輸的可伸縮帶式輸送機,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傳感部件均包括安裝在弓形支架(302)其中一端、并與柔性感應片(300)相對應、且與處理器信號的接近開關(303),所述接近開關(303)的感應距離為L,初始時,接近開關(303)與柔性感應片(300)的距離為S,其中S>L。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物料運輸的可伸縮帶式輸送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執(zhí)行單元包括豎直安裝在底板(301)與弓形支架(302)之間的液壓缸(310),且液壓缸(310)的輸出端通過數控轉臺(311)與弓形支架(302)相連接,設置在弓形支架(302)頂部中間的承托輥(312),對稱設在承托輥(312)兩端、并與弓形支架(302)兩側邊轉動連接的側輥(313),兩個所述側輥(313)與承托輥(312)形成U型結構,初始狀態(tài)下輸送皮帶(22)的上部工作面穿過所述U型結構且未與所述承托輥(312)和側輥(313)相接觸。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物料運輸的可伸縮帶式輸送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執(zhí)行單元還包括分別設在兩個側輥(313)上、并用于防止輸送皮帶(22)上的貨物掉落的阻擋組件(4)。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物料運輸的可伸縮帶式輸送機,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阻擋組件(4)包括開設在側輥(313)內部上方的空腔(40),同軸設在空腔(40)內部的中心軸(41),套設在中心軸(41)兩端、且相互遠離的一面均連接有電動推桿(43)的滑板(42),繞中心軸(41)外環(huán)面等距開設有多個與空腔(40)相連通的凹槽(44),一一對應設置在凹槽(44)內、且呈環(huán)形陣列狀繞中心軸(41)外環(huán)面分布的頂塊(45),任一所述頂塊(45)對應中心軸(41)的一側鉸接有兩根分別與兩個滑板(42)相鉸接的連桿(46),且任一頂塊(45)通過兩根連桿(46)與兩個滑板(42)之間形成等腰三角形或等腰梯形結構,所述頂塊(45)與凹槽(44)相適配、且頂塊(45)遠離連桿(46)的一面為與側輥(313)外環(huán)面弧度相匹配的弧形,在所述凹陷部的開口端還設有用于彈性布(47),彈性布(47)用于遮蔽凹陷部且初始時與側輥(313)的外環(huán)面相吻合。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物料運輸的可伸縮帶式輸送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組件(5)用于驅動第二框架(21)通過滾輪和條形滑槽在第一框架(20)內進行伸縮運動。
說明書: 基于物料運輸的可伸縮帶式輸送機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帶式輸送機技術領域,具體為基于物料運輸的可伸縮帶式輸送機。
背景技術
隨著礦井綜采工作面機械化、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煤礦機械設備相互配合適應性對煤礦生產效率具有重要作用,而隨著煤礦采煤工作面的生產能力大幅提高,順槽工作面用可伸縮帶式輸送機向著大運量、長運距、高帶速方向發(fā)展。而目前的可伸縮帶式輸送機,由于其機械構造較傳統的輸送帶更為復雜,其在運行輸送物料時,易發(fā)生輸送皮帶跑偏,而皮帶跑偏是柔性輸送帶設備的一種通病,一般會造成沿機撒料、脫軌,嚴重時會造成皮帶的撕裂、刮破,使皮帶報廢,造成帶式輸送機的癱瘓,從而極大的制約了帶式輸送機的工作壽命。
因此為了解決皮帶的跑偏問題,現有技術中提出了多種糾偏裝置,但其大多都是利用機械立輥的方式對皮帶進行直接接觸跑偏檢測的,而這種方式在檢測皮帶跑偏時,立輥會與皮帶的邊緣處發(fā)生嚴重磨損,從而極大的影響了皮帶的正常壽命,并縮短帶式輸送機的使用壽命,造成帶式輸送機正常工作受到極大影響。
發(fā)明內容
基于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物料運輸的可伸縮帶式輸送機,可在工作時對輸送皮帶進行無接觸跑偏檢測并及時糾正,以此實現帶式輸送機工況穩(wěn)定。
本發(fā)明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
基于物料運輸的可伸縮帶式輸送機,包括底座和設于沿底座長度方向鋪設在其上部中間的伸縮輸送組件,所述伸縮輸送組件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輸送皮帶,所述第一框架底部與底座相連接、且內部兩側壁上均開設有條形滑槽,所述第二框架套設在第一框架的內部、且一端延伸至第一框架的外部并與底座上的驅動組件相連接,所述第二框架位于第一框架內的外部設有與條形滑槽相適配的滾輪,所述第一框架的兩端分別設有主動輥和第一從動輥,在第一主動輥和第一從動輥之間的下部還設有轉向輥,所述第二框架位于第一框架內部的一端設有張緊輥組、且另一端設有第二從動輥,所述輸送皮帶依次套設在主動輥、第一從動輥、張緊輥組和第二從動輥的外部并形成閉合環(huán)形,所述主動輥用于驅動輸送皮帶繞第一從動輥、張緊輥組和第二從動輥進行回轉運動;
在所述輸送皮帶形成的閉合環(huán)形的內部還設有多個沿其輸送方向等距分布的糾偏組件,每個所述糾偏組件均包括一一對應且電連接的執(zhí)行單元和動作傳感單元;所述動作傳感單元包括設在輸送皮帶兩側邊緣位置處的柔性感應片,兩端分別與其對應的第一框架或第二框架內壁相連接的底板,設置在底板上、且頂部向下凹陷的弓形支架,對稱設于弓形支架兩端、且結構相同、并用于對輸送皮帶進行偏轉檢測的傳感部件,以及分別與兩個傳感部件信號連接、用于區(qū)分輸送皮帶左偏或右偏并控制執(zhí)行單元進行相應動作的處理器,每個所述傳感部件均包括安裝在弓形支架其中一端、并與柔性感應片相對應、且與處理器信號連接的接近開關,所述接近開關的感應距離為L,初始時,接近開關與柔性感應片的距離為S,其中S>L,也即是說,初始時,輸送皮帶正常運轉未跑偏時,柔性感應片均位于接近開關的感應距離之外,此時接近開關處于斷開狀態(tài)。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基于目前的帶式輸送機的跑偏問題,現有技術中大多采用糾偏裝置對其進行糾正,但現有的糾偏裝置,大多都是利用機械立輥的方式對皮帶進行直接接觸跑偏檢測的,但這種方式在檢測皮帶跑偏時,立輥會與皮帶的邊緣處發(fā)生嚴重磨損,從而極大的影響了皮帶的正常壽命,并縮短帶式輸送機的使用壽命,造成帶式輸送機正常工作受到極大影響,因此在本方案中特通過動作傳感單元對帶式輸送機的跑偏狀態(tài)進行檢測,具體來說,動作傳感單元主要包括分別設置在輸送皮帶兩側的柔性感應片和與柔性感應片相對應傳感部件及與傳感部件信號連接的處理器,因此通過傳感部件和柔性感應片的相互感應可以實現對輸送皮帶的偏轉情況進行檢測,并及時通過處理器對皮帶的偏轉方向進行判斷識別,從而實現對輸送皮帶的無接觸跑偏檢測,避免輸送皮帶邊緣發(fā)生過度磨損而損壞,繼而延長輸送皮帶使用壽命,同時在動作傳感單元檢測輸送皮帶跑偏后可及時操作執(zhí)行單元進行相應糾偏動作,從而確保帶式輸送機的正常工作。
進一步地,所述執(zhí)行單元包括豎直安裝在底板與弓形支架之間的液壓缸,且液壓缸的輸出端通過數控轉臺與弓形支架相連接,設置在弓形支架頂部中間的承托輥,對稱設在承托輥兩端、并與弓形支架兩側邊轉動連接的側輥,兩個所述側輥與承托輥形成U型結構,初始狀態(tài)下輸送皮帶的上部工作面穿過所述U型結構且未與所述承托輥和側輥相接觸;具體來說,處理器接收到輸送皮帶的偏轉信號后,液壓缸和數控轉臺會開始工作,以使液壓缸推動數控轉臺進行上移,進而帶動弓形支架上移,以使弓形支架上移后帶動承托輥與輸送帶相接觸,同時數控轉臺帶動弓形支架向與輸送皮帶偏轉方向的反方向進行轉動,進而通過承托輥和側輥的旋轉對輸送皮帶進行糾偏,并促使輸送皮帶回至原位。
優(yōu)選地,所述執(zhí)行單元還包括分別設在兩個側輥上、并用于防止輸送皮帶上的貨物掉落的阻擋組件;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在輸送皮帶發(fā)生偏轉時,位于輸送皮帶上的物料也極易發(fā)生掉落,因此本方案通過設置阻擋組件,在對輸送皮帶進行糾偏時,可同時進行工作,并對輸送皮帶上的物料進行阻擋動作,避免輸送皮帶上的物料發(fā)生掉落。
較為優(yōu)選地,任一所述阻擋組件包括開設在側輥內部上方的空腔,同軸設在空腔內部的中心軸,套設在中心軸兩端、且相互遠離的一面均連接有電動推桿的滑板,繞中心軸外環(huán)面等距開設有多個與空腔相連通的凹槽,一一對應設置在凹槽內、且呈環(huán)形陣列狀繞中心軸外環(huán)面分布的頂塊,任一所述頂塊對應中心軸的一側鉸接有兩根分別與兩個滑板相鉸接的連桿,且任一頂塊通過兩根連桿與兩個滑板之間形成等腰三角形或等腰梯形結構,所述頂塊與凹槽相適配、且頂塊遠離連桿的一面為與側輥外環(huán)面弧度相匹配的弧形,在所述凹陷部的開口端還設有用于彈性布,彈性布用于遮蔽凹陷部且初始時與側輥的外環(huán)面相吻合;具體來說,當數控轉臺帶動弓形支架旋轉而對輸送皮帶進行糾偏動作時,也就是在側輥與輸送皮帶互相接觸后,位于空腔內的電動推桿可開始工作并推動滑板在中心軸上沿相互靠近的方向滑動,而在兩個滑板逐漸靠近時,其會帶動連桿發(fā)生偏轉,也即是兩根連桿隨著滑板的相互靠近推動頂塊在凹槽內向外移動,并繼續(xù)在連桿的推動下對彈性布進行頂起,因此在輸送皮帶的邊緣發(fā)生偏遠而接觸彈性布時,頂塊推動彈性布凸起后會使輸送皮帶的邊緣進行向上折翻,進而實現對輸送皮帶上的物料進行阻擋,避免其發(fā)生掉落。
具體地,所述驅動組件用于驅動第二框架通過滾輪和條形滑槽在第一框架內進行伸縮運動,通過驅動組件的設置,可使其在帶式輸送機需要進行伸縮時,驅動第二框架通過滾輪和條形滑槽在第一框架內進行伸縮移動。
本發(fā)明與現有技術相比,主要具有如下的優(yōu)點和有益效果:
(1)在本發(fā)明中,巧妙地通過動作傳感單元對帶式輸送機的跑偏狀態(tài)進行檢測,其中,動作傳感單元主要包括分別設置在輸送皮帶兩側的柔性感應片和與柔性感應片相對應的傳感部件,以及與傳感部件信號連接的處理器,因此通過傳感部件和柔性感應片的相互感應可對輸送皮帶的偏轉情況進行及時檢測,并依靠處理器快速地對皮帶的偏轉方向進行清晰判斷識別,從而實現對輸送皮帶進行快速無接觸跑偏檢測,以避免輸送皮帶邊緣發(fā)生過度磨損而損壞,繼而延長輸送皮帶使用壽命,同時在動作傳感單元檢測輸送皮帶跑偏后可及時操作執(zhí)行單元進行相應糾偏動作,從而確保帶式輸送機的正常工作;
(2)在本發(fā)明中,還巧妙地在側輥上設置阻擋組件,在對輸送皮帶進行糾偏時,可同時進行工作,并對輸送皮帶上的物料進行阻擋動作,避免輸送皮帶上的物料發(fā)生掉落。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fā)明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糾偏組件結構示意圖(初始狀態(tài));
圖3為本發(fā)明糾偏組件結構示意圖(工作狀態(tài));
圖4為本發(fā)明阻擋組件結構示意圖(工作狀態(tài));
圖5為本發(fā)明圖4的A處局部結構放大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阻擋組件俯視視角結構示意圖(初始狀態(tài));
圖7為本發(fā)明張緊輥組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張緊輥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fā)明糾偏組件流程框圖。
上述附圖中,附圖標記對應的部件名稱如下:
1、底座;2、伸縮輸送組件;20、第一框架;200、主動輥;201、第一從動輥;202、轉向輥;21、第二框架;210、張緊輥組;2100、C型支架;2101、氣缸;2102、張緊輥;2103、刮板;2104、摩擦膠皮;211、第二從動輥;22、輸送皮帶;3、糾偏組件;300、柔性感應片;301、底板;302、弓形支架;303、接近開關;310、液壓缸;311、數控轉臺;312、承托輥;313、側輥;4、阻擋組件;40、空腔;41、中心軸;42、滑板;43、電動推桿;44、凹槽;45、頂塊;46、連桿;47、彈性布;5、驅動組件。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示意性實施方式及其說明僅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不作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定。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實施例1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本實施例提供基于物料運輸的可伸縮帶式輸送機,包括底座1和設于沿底座1長度方向鋪設在其上部中間的伸縮輸送組件2,所述伸縮輸送組件2包括第一框架20、第二框架21和輸送皮帶22,所述第一框架20底部與底座1相連接、且內部兩側壁上均開設有條形滑槽,所述第二框架21套設在第一框架20的內部、且一端延伸至第一框架20的外部并與底座1上的驅動組件5相連接,其中驅動組件5用于驅動第二框架21通過滾輪和條形滑槽在第一框架20內進行伸縮運動(因此驅動組件5僅作為帶動第二框架21和第一框架20伸縮移動的動力來源,其包括但不限于驅動電機或其他動力機構),所述第二框架21位于第一框架20內的外部設有與條形滑槽相適配的滾輪,所述第一框架20的兩端分別設有主動輥200和第一從動輥201,在第一主動輥200和第一從動輥201之間的下部還設有轉向輥202,所述第二框架21位于第一框架20內部的一端設有張緊輥組210、且另一端設有第二從動輥211,所述輸送皮帶22依次套設在主動輥200、第一從動輥201、張緊輥組210和第二從動輥211的外部并形成閉合環(huán)形,所述主動輥200用于驅動輸送皮帶22繞第一從動輥201、張緊輥組210和第二從動輥211進行回轉運動;在所述輸送皮帶22形成的閉合環(huán)形的內部還設有多個沿其輸送方向等距分布的糾偏組件3,每個所述糾偏組件3均包括一一對應且電連接的執(zhí)行單元和動作傳感單元;所述動作傳感單元包括設在輸送皮帶22兩側邊緣位置處的柔性感應片300,兩端分別與其對應的第一框架20或第二框架21內壁相連接的底板301,設置在底板301上、且頂部向下凹陷的弓形支架302,對稱設于弓形支架302兩端、且結構相同、并用于對輸送皮帶22進行偏轉檢測的傳感部件,以及分別與兩個傳感部件信號連接、用于區(qū)分輸送皮帶22左偏或右偏并控制執(zhí)行單元進行相應動作的處理器。其中,每個所述傳感部件均包括安裝在弓形支架302其中一端、并與柔性感應片300相對應、且與處理器信號連接的接近開關303,所述接近開關303的感應距離為L,初始時,接近開關303與柔性感應片300的距離為S,其中S>L;本實施例通過傳感部件和柔性感應片300可以及時的對輸送皮帶22的偏轉情況進行檢測,從而實現對輸送皮帶22的無接觸跑偏檢測,避免輸送皮帶22邊緣發(fā)生過度磨損而損壞,繼而延長輸送皮帶22使用壽命,并確保帶式輸送機的正常工作,具體來說,即是在輸送皮帶22跑偏時,無論其發(fā)生左偏或右偏,其輸送皮帶22都會帶動其對應邊沿的柔性感應片300向與其對應的接近開關303移動,以使柔性感應片300與接近開關303之間逐漸接近,并進入至接近開關303的感應區(qū)域內,從而使接近開關303感應到柔性感應片300后進行閉合,并隨即向處理器發(fā)出信號,以使處理器接收到信號后,對其進行識別并判斷輸送皮帶22跑偏方向后傳輸至執(zhí)行單元中,進而使執(zhí)行單元相應動作對輸送皮帶22進行糾偏。
所述執(zhí)行單元包括豎直安裝在底板301與弓形支架302之間的液壓缸310,且液壓缸310的輸出端通過數控轉臺311與弓形支架302相連接,設置在弓形支架302頂部中間的承托輥312,對稱設在承托輥312兩端、并與弓形支架302兩側邊轉動連接的側輥313,兩個所述側輥313與承托輥312形成U型結構,初始狀態(tài)下輸送皮帶22的上部工作面穿過所述U型結構且未與所述承托輥312和側輥313相接觸;具體來說,處理器在識別輸送皮帶22的偏轉信號后,可隨即操作液壓缸310和數控轉臺311開始工作,以使液壓缸310推動數控轉臺311進行上移,進而帶動弓形支架302上移,以使弓形支架302上移后帶動承托輥312與輸送帶相接觸,同時數控轉臺311帶動弓形支架302向與輸送皮帶22偏轉方向的反方向進行轉動,進而通過承托輥312和側輥313的旋轉對輸送皮帶22進行糾偏,并使輸送皮帶22回至原位,當輸送皮帶22回復原位后,接近開關303與柔性感應片300將回歸至初始位置(也就是柔性感應片300位于接近開關303的感應距離之外),此時接近開關303將斷開,執(zhí)行單元回至原位(液壓缸310和數控轉臺311均回至初始狀態(tài)),以待下次糾偏動作開始。
實施例2
如圖4、圖5和圖6所示,本實施例是基于實施例1的基礎上,僅描述與實施例1不同之處,作為糾偏組件3防止輸送皮帶22物料掉落措施的優(yōu)選方案,執(zhí)行單元還包括分別設在兩個側輥313上、并用于防止輸送皮帶22上的貨物掉落的阻擋組件4;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在輸送皮帶22發(fā)生偏轉時,位于輸送皮帶22上的物料也極易發(fā)生掉落,因此本方案通過設置阻擋組件4,在對輸送皮帶22進行糾偏時,可同時進行工作,并對輸送皮帶22上的物料進行阻擋動作,避免輸送皮帶22上的物料發(fā)生掉落。
基于上述實施例,本實施例對阻擋組件4進行具體描述,任一所述阻擋組件4包括開設在側輥313內部上方的空腔40,同軸設在空腔40內部的中心軸41,套設在中心軸41兩端、且相互遠離的一面均連接有電動推桿43的滑板42,繞中心軸41外環(huán)面等距開設有多個與空腔40相連通的凹槽44,一一對應設置在凹槽44內、且呈環(huán)形陣列狀繞中心軸41外環(huán)面分布的頂塊45,任一所述頂塊45對應中心軸41的一側鉸接有兩根分別與兩個滑板42相鉸接的連桿46,且任一頂塊45通過兩根連桿46與兩個滑板42之間形成等腰三角形或等腰梯形結構,所述頂塊45與凹槽44相適配、且頂塊45遠離連桿46的一面為與側輥313外環(huán)面弧度相匹配的弧形,在所述凹陷部的開口端還設有用于彈性布47,彈性布47用于遮蔽凹陷部且初始時與側輥313的外環(huán)面相吻合;具體來說,當數控轉臺311帶動弓形支架302旋轉而對輸送皮帶22進行糾偏動作時,也就是在側輥313與輸送皮帶22互相接觸時,位于空腔40內的電動推桿43可開始工作并推動滑板42在中心軸41上沿相互靠近的方向滑動,而在兩個滑板42逐漸靠近時,其會帶動連桿46發(fā)生偏轉,也即是兩根連桿46隨著滑板42的相互靠近推動頂塊45在凹槽44內向外移動,并繼續(xù)在連桿46的推動下對彈性布47進行頂起,因此在輸送皮帶22的邊緣發(fā)生偏遠而接觸彈性布47時,頂塊45推動彈性布47凸起后會使輸送皮帶22的邊緣進行向上折翻,進而實現對輸送皮帶22上的物料進行阻擋,避免其發(fā)生掉落,另外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阻擋組件4中采用的電動推桿43均與處理器相連接,因此在處理器接收到輸送皮帶22發(fā)生偏轉的信號時,即可同步啟動電動推桿43并確保其同步動作。
實施例3
如圖7和圖8所示,本實施例是基于實施例1和實施例2的基礎上,僅描述與其不同之處,作為張緊輥組210的優(yōu)選方案,所述張緊輥組210包括C型支架2100、氣缸2101和張緊輥2102,所述C型支架2100位于第二框架21延伸至第一框架20內的一端端部、且開口方向與輸送皮帶22輸送方向相同,而氣缸2101設有多根、且均等距分布在C型支架2100的封閉端、同時輸出端均位于C型支架2100的封閉端并與張緊輥2102一一對應連接,且輸送皮帶22穿過所述張緊輥2102并呈S形,且任一張緊輥2102呈紡錘型,在張緊輥2102兩尖端位置處均設有與其軸線長度方向相平行的刮板2103,在刮板2103的外部套設有一圈呈輪旋狀的摩擦膠皮2104;以此在第一框架20和第二框架21在進行伸縮時,張緊輥2102可通過氣缸2101伸縮對輸送皮帶22的張緊力進行調節(jié),同時通過張緊輥2102的旋轉,便于清理皮帶和滾筒上的粘附的物料,也即是紡錘形輥體在旋轉時,其兩端形成內小外大的空間,使物料不在輥筒與皮帶之間循環(huán),通過外部螺旋狀的摩擦膠皮2104和內部錐體、刮板2103聯合旋轉動作,將輸送皮帶22上殘留的余料自動旋出,以此實現在不附加任何動力的前提下,可以自動將機尾處的殘余物料清除到輸送機兩側,實現了自動清料的功能,避免皮帶跑偏,減少因跑偏造成的故障問題。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實施例中,處理器作為對輸送皮帶22的偏轉信號進行方向識別區(qū)分并與相應動作執(zhí)行部件(如數控轉臺311和液壓缸310以及電動推桿43等)進行信號連接控制工作的元器件,其具體的程序構造及電路原理均為現有技術,本技術在此就不再贅述,同時上述實施例所公開的柔性感應片優(yōu)選采用薄硅鋼片制成,并嵌設在輸送皮帶的兩側邊緣位置處。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聲明:
“基于物料運輸的可伸縮帶式輸送機”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