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實用新型屬于提升機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往復式提升機。
背景技術:
2.傳統(tǒng)的養(yǎng)殖方式為家庭式的小作坊養(yǎng)殖方式,一般采用小竹筐飼養(yǎng),這種小竹筐結構簡單,制造方便,可手工編織,成本低廉;小作坊式的養(yǎng)殖是一種全人工的養(yǎng)殖方法,從蠶卵成蟲到采繭均通過人為操作實現,費時費力,養(yǎng)殖效率非常低,且受季節(jié)條件限制,只能在特定的時間飼養(yǎng)蠶蟲,蠶繭的年產量極低,根本無法滿足當今社會的需求,已經逐步被社會所淘汰。
3.為了彌補傳統(tǒng)作坊式養(yǎng)蠶的不足,規(guī)模化、工廠化的養(yǎng)蠶技術應用而生。為了滿足規(guī)?;B(yǎng)殖的要求,設計了養(yǎng)殖用蠶框與載體等養(yǎng)殖器具,基于該養(yǎng)殖器具能夠實現蠶蟲養(yǎng)殖、蠶蟲在各齡養(yǎng)殖間轉移、飼料投放等工序,在工廠化養(yǎng)蠶技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4.現有的工廠化養(yǎng)殖過程中,通過輸送線對養(yǎng)殖框進行流水線輸送。在養(yǎng)殖框的流水線輸送過程中,有時需要對養(yǎng)殖框進行垂直方向的運輸,現有技術中一般通過提升機實現貨物的垂直運輸。但是現有技術中的提升機往往需要人工進行上料和出料,人工勞動強度大,效率底,且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5.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往復式提升機的技術方案,結構設計巧妙合理,實用性強,提升架裝置用于放置工件,再通過提升裝置驅動提升架裝置整體升降移動,從而實現工件的垂直升降運輸,且在提升架裝置上設置了傳輸裝置,傳輸裝置配合提升架裝置用于工件在機架體內的放置,且傳輸裝置的自動傳輸設計,可以配合其他輸出裝置實現工件的自動上料,配合接收裝置可以實現工件的自動出料,整個上料和出料過程自動化作業(yè),減少人工搬運的步驟,從而有效提高生產效果,降低人工勞動強度,節(jié)約成本,確保整個操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6.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7.往復式提升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機架體、提升架裝置和提升裝置,提升架裝置位于機架體內,提升架裝置用于承載工件,機架體內設置有提升導軌,提升架裝置滑動卡接在提升導軌上,提升裝置控制提升架裝置沿著提升導軌升降滑移,提升架裝置上設置有傳輸裝置,通過傳輸裝置實現對工件的接收或傳送;結構設計巧妙合理,實用性強,提升架裝置用于放置工件,再通過提升裝置驅動提升架裝置整體升降移動,從而實現工件的垂直升降運輸,且在提升架裝置上設置了傳輸裝置,傳輸裝置配合提升架裝置用于工件在機架體內的放置,且傳輸裝置的自動傳輸設計,可以配合其他輸出裝置實現工件的自動上料,配合接收裝置可以實現工件的自動出料,整個上料和出料過程自動化作業(yè),減少人工搬運的步驟,從而有效提高生產效果,降低人工勞動強度,節(jié)約成本,確保整個操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8.進一步,機架體的前后兩側均設置有出口槽,出口槽與機架體內部相貫通,出口槽
與提升架裝置相匹配,通過出口槽可以方便工件推送到提升架裝置上或工件從提升架裝置上的推出,機架體的前后兩側均設置出口槽,使得機架體前后兩側均可出料和進料,從而便于實際的操作,且同一側的機架體側面設置的出口槽個數不定,可以根據實際的層高設計需求結合機架體的搭設高度進行調整。
9.進一步,提升架裝置包括提升架體和滑動座,提升架體的頂面左右兩側均設置有第一連接螺桿,提升架體的底面一側設置有第一連接螺桿,提升架體的兩側對稱設置有滑動座,滑動座上設置有滑動卡槽,滑動卡槽與提升導軌相匹配,滑動座通過滑動卡槽滑動卡接在對應提升導軌上,提升架體確保整個提升架裝置的結構強度,保證工件提升作業(yè)中的平穩(wěn)可靠性,同時通過滑動座的設計,配合提升架體兩側提升導軌的設計,在提升架體的往復提升過程中滑動座通過滑動卡槽始終沿著提升導軌同步滑移,有效確保提升過程的操作平穩(wěn)性和穩(wěn)固性,提高操作安全性能,而第一連接螺桿的設計可以方便鏈條與提升架體之間的連接組裝,便于組裝拆卸等。
10.進一步,提升架體的底部設置有側擋板,側擋板位于傳輸裝置的兩側,側擋板上固定連接有支座,支座與提升架體固定連接,側擋板的兩端均設置有延伸端板,延伸端板朝向傳輸裝置的外側方向傾斜設置,側擋板的設計可以對傳輸裝置上的工件的兩側進行限位,提高工件在傳輸裝置上的放置平穩(wěn)性,從而便于傳輸裝置配合提升架體實現工件的垂直運輸,同時該側擋板對工件進行引導限位,便于傳輸裝置將工件平穩(wěn)地輸送出提升機,而側擋板兩端傾斜設置的延伸端板,可以更方便工件在傳送裝置上的推送或推出操作,結構設計更加的巧妙合理。
11.進一步,提升架體上設置有安全鉗組件,安全栓組件與第一升降鏈條、第二升降鏈條相連接,安全鉗組件的設計可以提高整個往復提升機的操作安全性能,在鏈條發(fā)生斷裂或松弛的情況下,通過安全鉗將提升架體緊急制停。
12.進一步,傳輸裝置包括傳輸架、傳輸鏈組件和驅動組件,傳輸鏈組件對稱設置在傳輸架的兩側,兩個傳輸鏈組件均與驅動組件相連接,驅動組件固定在傳輸架上,兩個傳輸鏈組件通過驅動組件驅動,結構設計巧妙合理,驅動組件同時驅動兩個傳輸鏈組件,實現兩個傳輸鏈組件的同步運轉,配合其他輸出裝置或接收裝置,實現工件在傳輸鏈組件的平穩(wěn)輸出或輸入。
13.進一步,傳輸鏈組件包括支架座、傳輸鏈輪、導向輪和傳輸鏈條,支架座與傳輸架固定連接,支架座的兩端均設置有導向輪,傳輸鏈輪位于支架座的下方,傳輸鏈輪與兩個導向輪之間繞設有傳輸鏈條,傳輸架上設置有張緊導向輪,通過張緊導向輪實現傳輸鏈條的張緊和轉向,支架座與傳輸架之間安裝實現傳輸鏈組件的安裝固定,導向輪和傳輸鏈輪實現傳輸鏈條的繞設,再配合張緊導向輪將傳輸鏈條張緊,保證傳輸鏈條對工件的正常傳輸或接收,避免出現打滑現象。
14.進一步,驅動組件包括驅動馬達、主傳動鏈輪、傳動主軸和副傳動鏈輪,驅動馬達通過安裝座固定在傳輸架上,驅動馬達與主傳動鏈輪相連接,主傳動鏈輪與副傳動鏈輪之間連接有輸送鏈條,副傳動鏈輪固定在傳動主軸上,兩個傳輸鏈組件上的傳輸鏈輪分別與傳動主軸的兩端一一對應連接,結構設計合理,通過該驅動組件可以同時帶動兩個傳輸鏈輪的同步轉動,從而實現兩個傳輸鏈組件的同步運行,保證傳輸裝置的整體運行平穩(wěn)性和可靠性,確保傳輸裝置對工件的平穩(wěn)輸出或接收。
15.進一步,機架體的頂部和底部均設置有緩沖器,通過緩沖器可以在提升架裝置發(fā)生沖頂或撞底時起到緩沖作用,避免提升架裝置直接沖頂或撞底,提高整個往復提升機使用中的安全性能。
16.進一步,提升裝置包括提升馬達組件、驅動軸組件、上從動軸組件和下從動軸組件,提升馬達組件與驅動軸組件相連接,驅動軸組件和上從動軸組件分別位于機架體頂面的兩側,驅動軸組件與下從動軸組件上下對應設置在機架體的同一側,上從動軸組件、驅動軸組件與下從動軸組件之間連接有第一升降鏈條,驅動軸組件上繞設有第二升降鏈條,第一升降鏈條和第二升降鏈條均與提升架裝置相連接,結構設計緊湊合理,通過該提升裝置可以實現提升架裝置的平穩(wěn)升降操作。
17.進一步,提升馬達組件包括提升馬達、提升鏈輪、張緊鏈輪和輔助鏈輪,提升馬達與提升鏈輪相連接,提升鏈輪與輔助鏈輪之間連接有傳動鏈條,輔助鏈輪固定在驅動軸組件上,張緊鏈輪位于提升鏈輪和輔助鏈輪之間,通過張緊鏈輪對傳動鏈條的張緊度進行調節(jié),提升馬達提供動力源,帶動提升鏈輪的轉動,在提升鏈輪的帶動下,傳動鏈條轉動,輔助鏈輪再跟隨傳動鏈條一起轉動,而輔助鏈輪又固定在驅動軸組件上,從而帶動驅動軸組件的同步運行,同時在提升鏈輪與輔助鏈輪之間設置了張緊鏈輪,通過張緊鏈輪張緊傳動鏈條,保證提升馬達組件的運行平穩(wěn)性和可靠性,提高整個提升機的操作安全性。
18.進一步,驅動軸組件包括驅動軸和驅動鏈輪,驅動軸的兩端均設置有驅動鏈輪,驅動鏈輪為雙排鏈輪,輔助鏈輪固定在驅動軸上,驅動軸兩端均設置驅動鏈輪,且驅動鏈輪是雙排鏈輪,雙排鏈輪有兩排輪齒,從而在驅動鏈輪上可以同時連接設置第一升降鏈條和第二升降鏈條。
19.進一步,下從動軸組件包括下從動軸和下從動鏈輪,下從動軸的兩端均設置有下從動鏈輪,下從動鏈輪與對應驅動鏈輪的內排鏈輪上下一一對應設置,下從動軸的兩端均設置了下從動鏈輪,兩個下從動鏈輪與兩個驅動鏈輪上的內排鏈輪上下一一對應,使得對應的下從動鏈輪與內排鏈輪之間繞設有第一升降鏈條。
20.進一步,上從動軸組件包括上從動軸和上從動鏈輪,上從動軸的兩端均設置有上從動鏈輪,上從動鏈輪與對應驅動鏈輪的內排鏈輪左右一一對應設置,上從動軸組件的兩端均設置了上從動鏈輪,兩個上從動鏈輪與兩個驅動鏈輪上的內排鏈輪左右一一對應,使得對應的上從動鏈輪與內排鏈輪之間繞設有第一升降鏈條。
21.進一步,對應端的上從動鏈輪與驅動鏈輪的內排鏈輪之間連接有第一升降鏈條,第一升降鏈條的一端與提升架體的頂端相連接,第一升降鏈條的另一端繞設過對應下從動鏈輪與提升架體的底端相連接,第一升降鏈條上設置有配重組件,配重組件連接在兩個第一升降鏈條之間,配重組件位于提升架裝置的一側,驅動鏈輪的外排鏈輪上繞設有第二升降鏈條,第二升降鏈條的一端與提升架體的頂端相連接,第二升降鏈條的另一端與配重組件的頂端相連接,結構設計合理,上從動鏈輪、驅動鏈輪的內排鏈輪、下從動鏈輪之間繞設連接有第一升降鏈條,第一升降鏈條一端連接在提升架體的一側頂端,而第一升降鏈條的另一端連接在提升架體的底端,同時在第一升降鏈條上還設置配重組件,配重組件整體設置在兩個第一升降鏈條之間,通過配重組件達到平衡作用,抵消載有工件的提升架裝置的一部分重量,進而降低提升裝置的使用要求,使得提升裝置的提升馬達能夠省力,而第二升降鏈條的兩端正好連接在提升架體另一側的頂端和配重組件之間,使得在提升馬達的驅動
下,第一升降鏈條、第二升降鏈條同步轉動配合,實現提升架體的平穩(wěn)升降操作,從而實現工件的垂直運輸。
22.進一步,配重組件包括配重框和配重塊,配重塊位于配重框內,配重框的四周角上均設置有導向滾輪,機架體內設置有配重導軌,導向滾輪的滾動滑槽與配重導軌相匹配,導向滾輪滑動卡接在配重導軌上,導向滾輪與配重導軌配合,在提升裝置驅動提升架裝置升降過程中,會帶動配重組件同步移動,配重組件的移動方向與提升架裝置的移動方向正好反向設置,從而降低提升裝置的使用要求,節(jié)約電力資源,且配重組件移動中,導向滾輪始終受到配重導軌的限制,沿著配重導軌垂直滑移,從而配合提升導軌對提升架裝置的限位導向,使得整個升降操作過程更加的穩(wěn)定可靠,確保工件垂直運輸的平穩(wěn)性,提高整個操作的安全性,降低安全隱患。
23.進一步,配重框的頂部和頂部均設置有第二連接螺桿,通過第二連接螺桿實現配重框與第一升降鏈條、第二升降鏈條之間的連接固定,第二連接螺桿上預留有連接孔,從而便于第一升降鏈條、第二升降鏈條與配重框之間的安裝連接,簡化實際的安裝拆卸步驟,更便于實際的操作。
24.進一步,配重框的內部設置有限位件和限位桿,限位件對稱設置在配重塊的兩側,限位件包括對稱設置的兩個限位折邊框,限位折邊框卡接限位配重塊的折角處,配重塊套設在限位桿上,且通過壓緊螺母限位壓緊配重塊,限位件對配重塊的兩側進行限位,有效確保配重塊在配重框內的放置穩(wěn)固性,且每個限位件包括了兩個限位折邊框,兩個限位件即為四個限位折邊框,四個限位折邊框正好限位在配重塊的四周角處,確保配重塊的平穩(wěn)放置,實現多塊配重塊之間的精準疊加,而同時配重塊中部又限位套設在限位桿上,再通過壓緊螺母配合限位桿從疊加放置的配重塊的最上方將其限位壓緊,有效保證整個配重組件的結構穩(wěn)固性和牢固性。
25.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6.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巧妙合理,實用性強,提升架裝置用于放置工件,再通過提升裝置驅動提升架裝置整體升降移動,從而實現工件的垂直升降運輸,且在提升架裝置上設置了傳輸裝置,傳輸裝置配合提升架裝置用于工件在機架體內的放置,且傳輸裝置的自動傳輸設計,可以配合其他輸出裝置實現工件的自動上料,配合接收裝置可以實現工件的自動出料,其他輸出裝置將工件從對應出口槽傳輸到傳輸裝置上,傳輸裝置運行自動接收工件,實現工件的自動上料,接著提升裝置啟動,帶動提升架裝置整體升降操作,直至將提升架裝置移動到合適高度的出口槽處,再啟動傳輸裝置,將工件傳輸出提升機,配合外部其他的接收裝置平穩(wěn)輸出工件,實現工件的自動出料,整個上料和出料過程自動化作業(yè),減少人工搬運的步驟,從而有效提高生產效果,降低人工勞動強度,節(jié)約成本,確保整個操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附圖說明
27.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28.圖1為本實用新型往復式提升機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29.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30.圖3為圖2的底部結構示意圖;
31.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出口槽的分布結構示意圖;
32.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頂面結構示意圖;
33.圖6為本實用新型中配重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34.圖7為本實用新型中提升架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35.圖8為本實用新型中傳輸裝置在提升架裝置上的安裝結構示意圖;
36.圖9為本實用新型中傳輸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37.圖10為本實用新型中張緊導向輪與傳輸鏈條之間的位置分布結構示意圖
38.圖11為本實用新型中機架體的結構示意圖。
39.圖中:1-機架體;2-提升架裝置;3-提升裝置;4-提升導軌;5-傳輸裝置;6-出口槽;7-提升架體;8-滑動座;9-第一連接螺桿;10-滑動卡槽;11-側擋板;12-支座;13-延伸端板;14-安全鉗組件;15-傳輸架;16-傳輸鏈組件;17-驅動組件;18-支架座;19-傳輸鏈輪;20-導向輪;21-傳輸鏈條;22-張緊導向輪;23-驅動馬達;24-主傳動鏈輪;25-傳動主軸;26-副傳動鏈輪;27-安裝座;28-緩沖器;29-提升馬達組件;30-驅動軸組件;31-上從動軸組件;32-下從動軸組件;33-第一升降鏈條;34-第二升降鏈條;35-提升馬達;36-提升鏈輪;37-張緊鏈輪;38-輔助鏈輪;39-傳動鏈條;40-驅動軸;41-驅動鏈輪;42-下從動軸;43-下從動鏈輪;44-上從動軸;45-上從動鏈輪;46-配重組件;47-配重框;48-配重塊;49-導向滾輪;50-配重導軌;51-滾動滑槽;52-第二連接螺桿;53-限位桿;54-限位折邊框。
具體實施方式
40.如圖1至圖1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往復式提升機,包括機架體1、提升架裝置2和提升裝置3,提升架裝置2位于機架體1內,提升架裝置2用于承載工件,機架體1內設置有提升導軌4,提升架裝置2滑動卡接在提升導軌4上,提升裝置3控制提升架裝置2沿著提升導軌4升降滑移,提升導軌4對提升架裝置2的升降過程起到輔助限位導向作用,提高調速架裝置2升降移動中的平穩(wěn)性和可靠性,降低操作安全隱患,提升架裝置2上設置有傳輸裝置5,通過傳輸裝置5實現對工件的接收或傳送;結構設計巧妙合理,實用性強,提升架裝置2用于放置工件,再通過提升裝置3驅動提升架裝置2整體升降移動,從而實現工件的垂直升降運輸,且在提升架裝置2上設置了傳輸裝置5,傳輸裝置5配合提升架裝置2用于工件在機架體1內的放置,且傳輸裝置5的自動傳輸設計,可以配合其他輸出裝置實現工件的自動上料,配合接收裝置可以實現工件的自動出料,整個上料和出料過程自動化作業(yè),減少人工搬運的步驟,從而有效提高生產效果,降低人工勞動強度,節(jié)約成本,確保整個操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1.機架體1的前后兩側均設置有出口槽6,出口槽6與機架體1內部相貫通,出口槽6與提升架裝置2相匹配,通過出口槽6可以方便工件推送到提升架裝置2上或工件從提升架裝置2上的推出,機架體1的前后兩側均設置出口槽6,使得機架體1前后兩側均可出料和進料,從而便于實際的操作,可以根據需求選擇哪面為進料處或出料處,且同一側的機架體1側面設置的出口槽6個數不定,可以根據實際的層高設計需求結合機架體1的搭設高度進行調整。
42.提升架裝置2包括提升架體7和滑動座8,提升架體7的頂面左右兩側均設置有第一連接螺桿9,提升架體7的底面一側設置有第一連接螺桿9,提升架體7的兩側對稱設置有滑動座8,滑動座8上設置有滑動卡槽10,滑動卡槽10與提升導軌4相匹配,滑動座8通過滑動卡
槽10滑動卡接在對應提升導軌4上,提升架體7確保整個提升架裝置2的結構強度,保證工件提升作業(yè)中的平穩(wěn)可靠性,同時通過滑動座8的設計,配合提升架體7兩側提升導軌4的設計,在提升架體7的往復提升過程中滑動座8通過滑動卡槽10始終沿著提升導軌4同步滑移,有效確保提升過程的操作平穩(wěn)性和穩(wěn)固性,提高操作安全性能,而第一連接螺桿9的設計可以方便鏈條與提升架體7之間的連接組裝,便于組裝拆卸等。
43.提升架體7的底部設置有側擋板11,側擋板11位于傳輸裝置5的兩側,側擋板11上固定連接有支座12,支座12與提升架體7固定連接,側擋板11的兩端均設置有延伸端板13,延伸端板13朝向傳輸裝置5的外側方向傾斜設置,側擋板11的設計可以對傳輸裝置5上的工件的兩側進行限位,提高工件在傳輸裝置5上的放置平穩(wěn)性,從而便于傳輸裝置5配合提升架體7實現工件的垂直運輸,同時該側擋板11對工件進行引導限位,便于傳輸裝置5將工件平穩(wěn)地輸送出提升機,而側擋板11兩端傾斜設置的延伸端板13,可以更方便工件在傳送裝置上的推送或推出操作,結構設計更加的巧妙合理。
44.提升架體7上設置有安全鉗組件14,安全栓組件14與第一升降鏈條33、第二升降鏈條34相連接,安全鉗組件14的設計可以提高整個往復提升機的操作安全性能,在鏈條發(fā)生斷裂或松弛的情況下,通過安全鉗將提升架體7緊急制停。
45.傳輸裝置5包括傳輸架15、傳輸鏈組件16和驅動組件17,傳輸鏈組件16對稱設置在傳輸架15的兩側,兩個傳輸鏈組件16均與驅動組件17相連接,驅動組件17固定在傳輸架15上,兩個傳輸鏈組件16通過驅動組件17驅動,結構設計巧妙合理,驅動組件17同時驅動兩個傳輸鏈組件16,實現兩個傳輸鏈組件16的同步運轉,配合其他輸出裝置或接收裝置,實現工件在傳輸鏈組件16的平穩(wěn)輸出或輸入。
46.傳輸鏈組件16包括支架座18、傳輸鏈輪19、導向輪20和傳輸鏈條21,支架座18與傳輸架15固定連接,支架座18的兩端均設置有導向輪20,傳輸鏈輪19位于支架座18的下方,傳輸鏈輪19與兩個導向輪20之間繞設有傳輸鏈條21,傳輸架15上設置有張緊導向輪22,通過張緊導向輪22實現傳輸鏈條21的張緊和轉向,支架座18與傳輸架15之間安裝實現傳輸鏈組件16的安裝固定,導向輪20和傳輸鏈輪19實現傳輸鏈條21的繞設,再配合張緊導向輪22將傳輸鏈條21張緊,保證傳輸鏈條21對工件的正常傳輸或接收,避免出現打滑現象。
47.驅動組件17包括驅動馬達23、主傳動鏈輪24、傳動主軸25和副傳動鏈輪26,驅動馬達23通過安裝座27固定在傳輸架上,驅動馬達23與主傳動鏈輪24相連接,主傳動鏈輪24與副傳動鏈輪26之間連接有輸送鏈條(圖中未畫出),副傳動鏈輪26固定在傳動主軸25上,兩個傳輸鏈組件16上的傳輸鏈輪19分別與傳動主軸25的兩端一一對應連接,結構設計合理,通過該驅動組件17可以同時帶動兩個傳輸鏈輪19的同步轉動,從而實現兩個傳輸鏈組件16的同步運行,保證傳輸裝置5的整體運行平穩(wěn)性和可靠性,確保傳輸裝置5對工件的平穩(wěn)輸出或接收。
48.機架體1的頂部和底部均設置有緩沖器28,通過緩沖器28可以在提升架裝置2發(fā)生沖頂或撞底時起到緩沖作用,避免提升架裝置2直接沖頂或撞底,提高整個往復提升機使用中的安全性能。
49.提升裝置3包括提升馬達組件29、驅動軸組件30、上從動軸組件31和下從動軸組件32,提升馬達組件29與驅動軸組件30相連接,驅動軸組件30和上從動軸組件31分別位于機架體1頂面的兩側,驅動軸組件30與下從動軸組件32上下對應設置在機架體1的同一側,上
從動軸組件31、驅動軸組件30與下從動軸組件32之間連接有第一升降鏈條33,驅動軸組件30上繞設有第二升降鏈條34,第一升降鏈條33和第二升降鏈條34均與提升架裝置2相連接,結構設計緊湊合理,通過該提升裝置3可以實現提升架裝置2的平穩(wěn)升降操作。
50.提升馬達組件29包括提升馬達35、提升鏈輪36、張緊鏈輪37和輔助鏈輪38,提升馬達35與提升鏈輪36相連接,提升鏈輪36與輔助鏈輪38之間連接有傳動鏈條39,輔助鏈輪38固定在驅動軸組件30上,張緊鏈輪37位于提升鏈輪36和輔助鏈輪38之間,通過張緊鏈輪37對傳動鏈條39的張緊度進行調節(jié),提升馬達35提供動力源,帶動提升鏈輪36的轉動,在提升鏈輪36的帶動下,傳動鏈條39轉動,輔助鏈輪38再跟隨傳動鏈條39一起轉動,而輔助鏈輪38又固定在驅動軸組件30上,從而帶動驅動軸組件30的同步運行,同時在提升鏈輪36與輔助鏈輪38之間設置了張緊鏈輪37,通過張緊鏈輪37張緊傳動鏈條39,保證提升馬達組件29的運行平穩(wěn)性和可靠性,提高整個提升機的操作安全性。
51.驅動軸組件30包括驅動軸40和驅動鏈輪41,驅動軸40的兩端均設置有驅動鏈輪41,驅動鏈輪41為雙排鏈輪,輔助鏈輪38固定在驅動軸40上,驅動軸40兩端均設置驅動鏈輪41,且驅動鏈輪41是雙排鏈輪,雙排鏈輪有兩排輪齒,從而在驅動鏈輪41上可以同時連接設置第一升降鏈條33和第二升降鏈條34。
52.下從動軸組件32包括下從動軸42和下從動鏈輪43,下從動軸42的兩端均設置有下從動鏈輪43,下從動鏈輪43與對應驅動鏈輪41的內排鏈輪上下一一對應設置,下從動軸42的兩端均設置了下從動鏈輪43,兩個下從動鏈輪43與兩個驅動鏈輪41上的內排鏈輪上下一一對應,使得對應的下從動鏈輪43與內排鏈輪之間繞設有第一升降鏈條33。
53.上從動軸組件31包括上從動軸44和上從動鏈輪45,上從動軸44的兩端均設置有上從動鏈輪45,上從動鏈輪45與對應驅動鏈輪41的內排鏈輪左右一一對應設置,上從動軸44組件31的兩端均設置了上從動鏈輪45,兩個上從動鏈輪45與兩個驅動鏈輪41上的內排鏈輪左右一一對應,使得對應的上從動鏈輪45與內排鏈輪之間繞設有第一升降鏈條33。
54.對應端的上從動鏈輪45與驅動鏈輪41的內排鏈輪之間連接有第一升降鏈條33,第一升降鏈條33的一端與提升架體7的頂端相連接,第一升降鏈條33的另一端繞設過對應下從動鏈輪43與提升架體7的底端相連接,第一升降鏈條33上設置有配重組件46,配重組件46連接在兩個第一升降鏈條33之間,配重組件46位于提升架裝置2的一側,驅動鏈輪41的外排鏈輪上繞設有第二升降鏈條34,第二升降鏈條34的一端與提升架體7的頂端相連接,第二升降鏈條34的另一端與配重組件46的頂端相連接,結構設計合理,上從動鏈輪45、驅動鏈輪41的內排鏈輪、下從動鏈輪43之間繞設連接有第一升降鏈條33,第一升降鏈條33一端連接在提升架體7的一側頂端,而第一升降鏈條33的另一端連接在提升架體7的底端,同時在第一升降鏈條33上還設置配重組件46,配重組件46整體設置在兩個第一升降鏈條33之間,通過配重組件46達到平衡作用,抵消載有工件的提升架裝置2的一部分重量,進而降低提升裝置3的使用要求,使得提升裝置3的提升馬達35能夠省力,而第二升降鏈條34的兩端正好連接在提升架體7另一側的頂端和配重組件46之間,使得在提升馬達35的驅動下,第一升降鏈條33、第二升降鏈條34同步轉動配合,實現提升架體7的平穩(wěn)升降操作,從而實現工件的垂直運輸。
55.配重組件46包括配重框47和配重塊48,配重塊48位于配重框47內,配重框47的四周角上均設置有導向滾輪49,機架體1內設置有配重導軌50,導向滾輪49的滾動滑槽51與配
重導軌50相匹配,導向滾輪49滑動卡接在配重導軌50上,導向滾輪49與配重導軌50配合,在提升裝置3驅動提升架裝置2升降過程中,會帶動配重組件46同步移動,配重組件46的移動方向與提升架裝置2的移動方向正好反向設置,從而降低提升裝置3的使用要求,節(jié)約電力資源,且配重組件46移動中,導向滾輪49始終受到配重導軌50的限制,沿著配重導軌50垂直滑移,從而配合提升導軌4對提升架裝置2的限位導向,使得整個升降操作過程更加的穩(wěn)定可靠,確保工件垂直運輸的平穩(wěn)性,提高整個操作的安全性,降低安全隱患。
56.配重框47的頂部和頂部均設置有第二連接螺桿52,通過第二連接螺桿52實現配重框47與第一升降鏈條33、第二升降鏈條34之間的連接固定,第二連接螺桿52上預留有連接孔,從而便于第一升降鏈條33、第二升降鏈條34與配重框47之間的安裝連接,簡化實際的安裝拆卸步驟,更便于實際的操作。
57.配重框47的內部設置有限位件和限位桿53,限位件對稱設置在配重塊48的兩側,限位件包括對稱設置的兩個限位折邊框54,限位折邊框54卡接限位配重塊48的折角處,配重塊48套設在限位桿53上,且通過壓緊螺母(圖中未畫出)限位壓緊配重塊48,限位件對配重塊48的兩側進行限位,有效確保配重塊48在配重框47內的放置穩(wěn)固性,且每個限位件包括了兩個限位折邊框54,兩個限位件即為四個限位折邊框54,四個限位折邊框54正好限位在配重塊48的四周角處,確保配重塊48的平穩(wěn)放置,實現多塊配重塊48之間的精準疊加,而同時配重塊48中部又限位套設在限位桿53上,再通過壓緊螺母配合限位桿53從疊加放置的配重塊48的最上方將其限位壓緊,有效保證整個配重組件46的結構穩(wěn)固性和牢固性,限位桿53自身的上端貫穿配重框47的上方,且通過限位螺母(圖中未畫出)限位夾緊在配重框47上。
58.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巧妙合理,實用性強,提升架裝置2用于放置工件,再通過提升裝置3驅動提升架裝置2整體升降移動,從而實現工件的垂直升降運輸,且在提升架裝置2上設置了傳輸裝置5,傳輸裝置5配合提升架裝置2用于工件在機架體1內的放置,且傳輸裝置5的自動傳輸設計,可以配合其他輸出裝置實現工件的自動上料,配合接收裝置可以實現工件的自動出料,其他輸出裝置將工件從對應出口槽6傳輸到傳輸裝置5上,傳輸裝置5運行自動接收工件,實現工件的自動上料,接著提升裝置3啟動,帶動提升架裝置2整體升降操作,直至將提升架裝置2移動到合適高度的出口槽6處,再啟動傳輸裝置5,將工件傳輸出提升機,配合外部其他的接收裝置平穩(wěn)輸出工件,實現工件的自動出料,整個上料和出料過程自動化作業(yè),減少人工搬運的步驟,從而有效提高生產效果,降低人工勞動強度,節(jié)約成本,確保整個操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59.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但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以本實用新型為基礎,為實現基本相同的技術效果,所作出地簡單變化、等同替換或者修飾等,皆涵蓋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中。技術特征:
1.往復式提升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機架體、提升架裝置和提升裝置,所述提升架裝置位于所述機架體內,所述提升架裝置用于承載工件,所述機架體內設置有提升導軌,所述提升架裝置滑動卡接在所述提升導軌上,所述提升裝置控制所述提升架裝置沿著所述提升導軌升降滑移,所述提升架裝置上設置有傳輸裝置,通過所述傳輸裝置實現對工件的接收或傳送。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往復式提升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體的前后兩側均設置有出口槽,所述出口槽與所述機架體內部相貫通。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往復式提升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架裝置包括提升架體和滑動座,所述提升架體的頂面左右兩側均設置有第一連接螺桿,所述提升架體的底面一側設置有所述第一連接螺桿,所述提升架體的兩側對稱設置有所述滑動座,所述滑動座上設置有滑動卡槽,所述滑動卡槽與所述提升導軌相匹配,所述滑動座通過所述滑動卡槽滑動卡接在對應所述提升導軌上。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往復式提升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架體的底部設置有側擋板,所述側擋板位于所述傳輸裝置的兩側,所述側擋板上固定連接有支座,所述支座與所述提升架體固定連接,所述側擋板的兩端均設置有延伸端板,所述延伸端板朝向所述傳輸裝置的外側方向傾斜設置。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往復式提升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架體上設置有安全鉗組件。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往復式提升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傳輸裝置包括傳輸架、傳輸鏈組件和驅動組件,所述傳輸鏈組件對稱設置在所述傳輸架的兩側,兩個所述傳輸鏈組件均與所述驅動組件相連接,所述驅動組件固定在所述傳輸架上,兩個所述傳輸鏈組件通過所述驅動組件驅動。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往復式提升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傳輸鏈組件包括支架座、傳輸鏈輪、導向輪和傳輸鏈條,所述支架座與所述傳輸架固定連接,所述支架座的兩端均設置有所述導向輪,所述傳輸鏈輪位于所述支架座的下方,所述傳輸鏈輪與兩個所述導向輪之間繞設有所述傳輸鏈條,所述傳輸架上設置有張緊導向輪,通過所述張緊導向輪實現所述傳輸鏈條的張緊和轉向。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往復式提升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組件包括驅動馬達、主傳動鏈輪、傳動主軸和副傳動鏈輪,所述驅動馬達通過安裝座固定在所述傳輸架上,所述驅動馬達與所述主傳動鏈輪相連接,所述主傳動鏈輪與所述副傳動鏈輪之間連接有輸送鏈條,所述副傳動鏈輪固定在所述傳動主軸上,兩個所述傳輸鏈組件上的所述傳輸鏈輪分別與所述傳動主軸的兩端一一對應連接。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往復式提升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體的頂部和底部均設置有緩沖器。10.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往復式提升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裝置包括提升馬達組件、驅動軸組件、上從動軸組件和下從動軸組件,所述提升馬達組件與所述驅動軸組件相連接,所述驅動軸組件和所述上從動軸組件分別位于所述機架體頂面的兩側,所述驅動軸組件與所述下從動軸組件上下對應設置在所述機架體的同一側,所述上從動軸組件、所述驅動軸組件與所述下從動軸組件之間連接有第一升降鏈條,所述驅動軸組件上繞設有第二升
降鏈條,所述第一升降鏈條和所述第二升降鏈條均與所述提升架裝置相連接。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往復式提升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馬達組件包括提升馬達、提升鏈輪、張緊鏈輪和輔助鏈輪,所述提升馬達與所述提升鏈輪相連接,所述提升鏈輪與所述輔助鏈輪之間連接有傳動鏈條,所述輔助鏈輪固定在所述驅動軸組件上,所述張緊鏈輪位于所述提升鏈輪和所述輔助鏈輪之間,通過所述張緊鏈輪對所述傳動鏈條的張緊度進行調節(jié)。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往復式提升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軸組件包括驅動軸和驅動鏈輪,所述驅動軸的兩端均設置有所述驅動鏈輪,所述驅動鏈輪為雙排鏈輪,所述輔助鏈輪固定在所述驅動軸上。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往復式提升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從動軸組件包括下從動軸和下從動鏈輪,所述下從動軸的兩端均設置有所述下從動鏈輪,所述下從動鏈輪與對應所述驅動鏈輪的內排鏈輪上下一一對應設置。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往復式提升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從動軸組件包括上從動軸和上從動鏈輪,所述上從動軸的兩端均設置有所述上從動鏈輪,所述上從動鏈輪與對應所述驅動鏈輪的內排鏈輪左右一一對應設置。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往復式提升機,其特征在于:對應端的所述上從動鏈輪與所述驅動鏈輪的內排鏈輪之間連接有所述第一升降鏈條,所述第一升降鏈條的一端與所述提升架體的頂端相連接,所述第一升降鏈條的另一端繞設過對應所述下從動鏈輪與所述提升架體的底端相連接,所述第一升降鏈條上設置有配重組件,所述配重組件連接在兩個所述第一升降鏈條之間,所述配重組件位于所述提升架裝置的一側,所述驅動鏈輪的外排鏈輪上繞設有所述第二升降鏈條,所述第二升降鏈條的一端與所述提升架體的頂端相連接,所述第二升降鏈條的另一端與所述配重組件的頂端相連接。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往復式提升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組件包括配重框和配重塊,所述配重塊位于所述配重框內,所述配重框的四周角上均設置有導向滾輪,所述機架體內設置有配重導軌,所述導向滾輪的滾動滑槽與所述配重導軌相匹配,所述導向滾輪滑動卡接在所述配重導軌上。17.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往復式提升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框的頂部和頂部均設置有第二連接螺桿,通過所述第二連接螺桿實現所述配重框與所述第一升降鏈條、所述第二升降鏈條之間的連接固定。18.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往復式提升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框的內部設置有限位件和限位桿,所述限位件對稱設置在所述配重塊的兩側,所述限位件包括對稱設置的兩個限位折邊框,所述限位折邊框卡接限位所述配重塊的折角處,所述配重塊套設在所述限位桿上,且通過壓緊螺母限位壓緊所述配重塊。
技術總結
本實用新型往復式提升機,包括機架體、提升架裝置和提升裝置,提升架裝置位于機架體內,機架體內設置有提升導軌,提升架裝置滑動卡接在提升導軌上,提升裝置控制提升架裝置沿著提升導軌升降滑移,提升架裝置上設置有傳輸裝置。本實用新型通過提升架裝置用于放置工件,再通過提升裝置驅動提升架裝置整體升降移動,從而實現工件的垂直升降運輸,且在提升架裝置上設置了傳輸裝置,傳輸裝置配合提升架裝置用于工件在機架體內的放置,且傳輸裝置的自動傳輸設計,可以配合其他輸出裝置實現工件的自動上料,配合接收裝置可以實現工件的自動出料,整個上料和出料過程自動化作業(yè),減少人工搬運的步驟,從而有效提高生產效果,降低人工勞動強度。勞動強度。勞動強度。
技術研發(fā)人員:金耀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嵊州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fā)日:2022.08.23
技術公布日:2023/3/13
聲明:
“往復式提升機的制作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