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土木施工技術領域,涉及一種用于頂管工作井施工的支護結構。
背景技術:
在地下管道施工時,先在路面上選擇合適的位置開挖長方形工作井,然后通過液壓缸將管道頂入完成管道施工?,F在的工作井深度在5~6米,最深的可達16米,在施工時由于在工作井中要放置液壓缸等施工設備,因此,要在工作井內壁四周設置護板然后澆筑混凝土,這樣能起到支護作用,防止頂管工作時工作井側壁上的土質下滑,影響施工質量和進度,但是混凝土澆筑一般需要當頂管施工完成后,要將工作井回填使路面恢復平整,而這些澆筑的混凝土也被回填,不能回收利用,造成混凝土極大的浪費,成本增加,而且后續(xù)要在同一路段重復施工時,由于回填在道路中的混凝土,導致施工不便,二次開挖困難。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頂管工作井施工存在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頂管工作井施工的支護結構,拆裝方便,能循環(huán)利用,節(jié)約資源,施工成本低。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用于頂管工作井施工的支護結構包括對稱設置的兩個下側板,且兩個下側板通過角板連接形成長方體結構;所述下側板和角板均為鋼框架結構;所述下側板上設置管孔。
進一步的,所述下側板厚度是角板厚度的2~3倍。
進一步的,所述用于頂管工作井施工的支護結構還包括分別置于下側板上方的上側板;所述上側板通過角板連接形成長方體結構;所述上側板為鋼框架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上側板厚度與角板厚度相等。
進一步的,所述上側板左右兩端部和下側板左右兩端部均設置密封件;所述密封件是由兩個楔形塊組成的長方體形密封件。
進一步的,所述角板內壁上設置滑槽以及置于滑槽內的滑桿;所述上側板內壁上設置卡槽;所述滑槽與卡槽水平方向上相對正,滑桿從滑槽內滑動至卡槽內。
進一步的,所述滑槽和卡槽上分別設置有螺栓。
進一步的,所述滑槽與卡槽均為多個。
進一步的,所述滑桿上還設置把手。
進一步的,所述管孔直徑為1.5~2.0m。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用于頂管工作井施工的支護結構包括對稱設置的兩個下側板,且兩個下側板通過角板連接形成長方體結構;下側板和角板均為鋼框架結構;下側板上設置管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支護結構整體為鋼框架結構,拆裝方便,施工時間短,且支護結構能循環(huán)利用,避免混凝土資源浪費,極大降低施工成本。
2、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下側板厚度是角板厚度的2~3倍,管孔直徑為1.5~2.0m。施工時,支護結構置于工作井四周內壁上,液壓缸將管道穿過管孔頂入地下土內,由于下側板對稱設置,一側頂管時,液壓缸后座可以頂在另一側的下側板上,產生反作用力在頂管上,提高施工進度;且下側板的厚度能避免液壓缸后座作用在下側板上使得下側板發(fā)生形變,影響支護結構的穩(wěn)定性。
3、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用于頂管工作井施工的支護結構還包括分別置于下側板上方的上側板;上側板通過角板連接形成長方體結構;上側板為鋼框架結構;上側板厚度與角板厚度相等;上側板左右兩端部和下側板左右兩端部均設置密封件;密封件是由兩個楔形塊組成的長方體形密封件;通過設置上側板和下側板滿足工作井的深度需求,且楔形塊組成的密封件,安裝方便,且密封件置于上側板和角板之間以及下側板和角板之間,緊密性好,且拆卸時,直接敲打出密封件,減小上側板和角板之間以及下側板和角板之間的緊壓力,方便拆卸。
4、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角板內壁上設置滑槽以及置于滑槽內的滑桿;上側板內壁上設置卡槽;滑槽與卡槽水平方向上相對正,滑桿從滑槽內滑動至卡槽內。通過滑桿在滑槽內移動至卡槽內,實現角板與上側板之間的穩(wěn)固連接,有效避免頂管施工時支護結構發(fā)生偏移或倒塌,增強支護結構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提升施工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支護結構整體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右視示意圖;
圖3為圖1的內壁主視示意圖;
圖4為圖1的俯視示意圖;
圖5為角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上側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6的俯視圖;
其中:
1—上側板;11—卡槽;2—角板;21—滑槽;22—滑桿;3—下側板;4—管孔;5—螺栓;6—密封件。
具體實施方式
現結合附圖以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的說明。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用于頂管工作井施工的支護結構包括對稱設置的兩個下側板3,且兩個下側板3通過角板2連接形成長方體結構;下側板3和角板2均為鋼框架結構;下側板2上設置管孔4。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下側板3厚度是角板2厚度的2~3倍。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用于頂管工作井施工的支護結構還包括分別置于下側板3上方的上側板1;上側板1通過角板2連接形成長方體結構;上側板1為鋼框架結構。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上側板1厚度與角板2厚度相等。
參見圖6和圖7,上側板1左右兩端部和下側板3左右兩端部均設置密封件6;密封件6是由兩個楔形塊組成的長方體形密封件;通過設置上側板1和下側板3滿足工作井的深度需求,且兩個楔形塊組成的密封件6,安裝方便,且密封件6置于上側板1和角板2之間以及下側板3和角板2之間,存在壓緊力,緊密性和穩(wěn)定性好,當拆卸時,直接敲打出密封件,減小上側板1和角板2之間以及下側板3和角板2之間的緊壓力,方便拆卸。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角板2內壁上設置滑槽21以及置于滑槽21內的滑桿22;上側板1內壁上設置卡槽11;滑槽21與卡槽11水平方向上相對正,滑桿22從滑槽21內滑動至卡槽11內?;?1和卡槽11上分別設置有螺栓5?;?1與卡槽11均為多個。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滑桿22上還設置把手。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管孔4的直徑為1.5~2.0m。
實施例
以具體的工作井頂管施工實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支護機構及其施工過程。
現有工作井長為10m,寬為5m,深度為5m,現要將直徑為1.3m的管道從工作井頂入地下土中。
參見圖1-4,本實施例提供的用于頂管工作井施工的支護結構包括對稱設置的兩個下側板3,且兩個下側板3通過角板2連接形成長方體結構。
具體的,兩個下側板3左右對稱平行放置,且兩個下側板3的上端分別通過兩個角板2連接,兩個下側板3的下端分別通過兩個角板2連接,整體形成長方形支護結構,支護結構放置在工作井內,且支護結構的外壁與工作井的內壁之間距離為1m。
本實施例中,下側板3為正方形鋼框架結構,寬度為2.5m,厚度為450mm。具體的,下側板1包括兩條平行放置且間距為450mm的鋼板,兩條鋼板之間通過多條橫向的鋼柱連接形成鋼框架結構;下側板3上設置管孔4,管孔4直徑為1.5m。
參見圖5,本實施例中,角板2為鋼框架結構,且橫截面為l形結構。
具體的,角板2的尺寸可根據上側板1和下側板3的尺寸并結合工作井尺寸進行設計(基坑一般的長寬為10*5m,上側板1和下側板3的寬度均為2.5m),角板2包括兩條平行放置且間距為150mm的l形鋼板,兩條l形鋼板之間通過多條橫向的鋼柱連接形成鋼框架結構。角板2內壁上設置滑槽21以及置于滑槽21內的滑桿22;滑桿22可在滑槽21內移動,滑槽21上設置螺栓5,用于緊固滑槽22。滑槽21為5個,且平行設置在角板2內壁上。本實施例中,滑桿22上還設置把手,方便滑桿22的滑動。
參見圖1-4,本實施例提供的用于頂管工作井施工的支護結構還包括分別置于下側板3上的上側板1;上側板3通過角板2連接形成長方體結構。
參見圖6和圖7,本實施例提供的上側板1為鋼框架結構,上側板3的高度根據工作井的長寬進行設計;上側板3為正方形鋼框架結構,厚度為150mm。具體的,上側板1包括兩條平行放置且間距為150mm的鋼板,兩條鋼板之間通過多條橫向的鋼柱連接形成鋼框架結構。上側板1內壁上設置卡槽11;卡槽11上設置螺栓5??ú?1為5個,且平行設置在上側板1內壁上,卡槽11與滑槽21的水平位置相對正;上側板1左右兩端部和下側板3左右兩端部均設置密封件6;密封件6是由兩個楔形塊組成的長方體形密封件。
本實施例中,密封件6是軟性材料,也可以選擇鋼材料;所起的作用是,一方面增加緊壓力,提高穩(wěn)定性;另一方面是拆卸時,通過先將密封件6拆出,減小側板與角板之間的緊固力,拆卸時省力方便。
本實施例提供的支護結構在使用時,將工作井開挖完成,然后將所有鋼結構運送至工作井邊,在地面上將下側板3和角板2形成的長方形結構安裝,兩個下側板3左右對稱,左側下側板3的兩端分別與兩個對稱的角板2連接形成右側開口的c形結構;右側下側板3的兩端分別與兩個對稱的角板2連接形成左側開口的c形結構;右側開口的c形結構和左側開口的c形結構連接時,角板2之間相互固定,左側的滑桿22從左側滑槽21內滑出至右側的滑槽21內,兩個下側板3和角板2形成長方形下支護結構;同時,由于角板2與下側板3之間通過螺釘以及密封件6連接,密封件6具有壓緊力,穩(wěn)固性好;下支護結構置于工作井內且置于工作井最底部,且支護結構的外壁與工作井的內壁之間距離為1m;
在地面上將上側板1和角板2形成的長方形結構安裝,具體的安裝與下側板3與角板2的安裝過程相同。具體的,兩個上側板1左右對稱,左側上側板1的兩端分別與兩個對稱的角板2連接形成右側開口的c形結構,右側上側板1的兩端分別通過兩個對稱的角板2連接形成左側開口的c形結構;然后右側開口的c形結構和左側開口的c形結構之間的角板2固定,左側的滑桿22從左側滑槽21內滑出至右側的滑槽21內,并通過螺栓5固定,上側板3和角板2形成長方形上支護結構;同時,角板2與上側板1之間固定時,滑桿22從滑槽21內滑出至卡槽11內且角板2與上側板1之間還設置密封件6,密封件6具有壓緊力,穩(wěn)固性好;然后將上支護結構置于工作井內且位于下支護結構上方,上側板1置于下側板3的上方,且上支護結構的外壁與工作井的內壁之間距離為1m。
在實施時,支護結構可以是多層,要保證支護結構的總體深度大于工作井的深度。施工時,支護結構置于工作井四周內壁上,液壓缸置于工作井底部,將管道穿過管孔頂入地下土內,由于下側板對稱設置,當一側頂管時,液壓缸后座可以頂在另一側的下側板上,產生反作用力在頂管上,提高施工進度;且下側板厚度為450mm,強度高,能避免液壓缸后座作用在下側板上使得下側板發(fā)生形變,影響支護結構的穩(wěn)定性;通過滑桿實現角板之間,角板與上側板之間的固定,支護結構連接穩(wěn)固,有效避免頂管施工時支護結構發(fā)生偏移或倒塌,增強支護結構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提升施工效率。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支護結構為鋼框架結構,拆裝方便,施工時間短,且能循環(huán)利用,避免混凝土資源浪費,極大降低施工成本。
技術特征:
1.一種用于頂管工作井施工的支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頂管工作井施工的支護結構包括對稱設置的兩個下側板(3),且兩個下側板(3)通過角板(2)連接形成長方體結構;所述下側板(3)和角板(2)均為鋼框架結構;所述下側板(3)上設置管孔(4)。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頂管工作井施工的支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側板(3)厚度是角板(2)厚度的2~3倍。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頂管工作井施工的支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頂管工作井施工的支護結構還包括分別置于下側板(3)上方的上側板(1);所述上側板(1)通過角板(2)連接形成長方體結構;所述上側板(1)為鋼框架結構。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頂管工作井施工的支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側板(1)厚度與角板(2)厚度相等。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頂管工作井施工的支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側板(1)左右兩端部和下側板(3)左右兩端部均設置密封件(6);所述密封件(6)是由兩個楔形塊組成的長方體形密封件。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頂管工作井施工的支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角板(2)內壁上設置滑槽(21)以及置于滑槽(21)內的滑桿(22);所述上側板(1)內壁上設置卡槽(11);所述滑槽(21)與卡槽(11)水平方向上相對正,滑桿(22)從滑槽(21)內滑動至卡槽(11)內。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頂管工作井施工的支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21)和卡槽(11)上分別設置有螺栓(5)。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頂管工作井施工的支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21)與卡槽(11)均為多個。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頂管工作井施工的支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桿(22)上還設置把手。
10.根據權利要求1-9任一項所述的用于頂管工作井施工的支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孔(4)的直徑為1.5~2.0米。
技術總結
本實用新型屬于土木施工技術領域,涉及一種用于頂管工作井施工的支護結構包括對稱設置的兩個下側板,且兩個下側板通過角板連接形成長方體結構;下側板和角板均為鋼框架結構;下側板上設置管孔,下側板厚度是角板厚度的2~3倍,還包括分別置于下側板上的上側板;上側板通過角板連接形成長方體結構;上側板為鋼框架結構,上側板厚度與角板厚度相等;角板內壁上設置滑槽以及置于滑槽內的滑桿;上側板內壁上設置卡槽;滑槽與卡槽水平方向上相對正,滑桿從滑槽內滑動至卡槽內;滑槽和卡槽上分別設置有螺栓;滑槽與卡槽均為多個,滑桿上還設置把手。本實用新型拆裝方便,能循環(huán)利用,節(jié)約資源,施工成本低。
技術研發(fā)人員:宋興偉;李永平;岳東亮;胡碧洋;陳飛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太平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fā)日:2020.12.08
技術公布日:2021.08.17
聲明:
“用于頂管工作井施工的支護結構的制作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