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隧道圍巖大變形災害防治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受構造應力及層理控制的隧道大變形靶向支護方法。
背景技術:
在交通、水力水電、礦山等領域中,隧道工程的施工量逐年攀升,而且這些隧道工程經常處于構造運動強烈的地區(qū),加之隧道圍巖多為三疊系巖板、千枚巖、片巖、砂巖等層狀軟質巖,在隧道工程建設過程中,經常出現嚴重的層狀圍巖大變形災害,而工程活動中所引發(fā)的巖體破壞現象則與層狀巖體力學性質的各向異性特征密切相關,同時層狀圍巖隧道發(fā)生的此類災害多與層狀巖體的層理產狀及地應力方位密切相關。
為此,必須對隧道層狀圍巖大變形進行防治,在目前的工程實踐中,多采用錨桿、鋼拱架、噴射混凝土等無差別加強支護措施,部分區(qū)段還會采用普通水泥材料注漿加固。但是,雖然這些防治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變形災害的發(fā)生,但也存在支護效率低、支護成本高的不足,并且在高地應力、強卸荷、圍巖完整性差等極端復雜地址條件下,往往不能取得較好的控制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受構造應力及層理控制的隧道大變形靶向支護方法,根據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的不同,在隧道內采用差異化的支護措施,可有效提高支護效率,同時可以節(jié)約支護成本,有效保證層狀圍巖大變形的控制效果。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受構造應力及層理控制的隧道大變形靶向支護方法,具體為:
一、根據巖層產狀與隧道之間空間關系的不同,將隧道圍巖劃分為三種類型,分別為緩傾類型、傾斜小夾角類型及陡傾小夾角類型;
①、緩傾類型:θ<30°,θ為巖層傾角;
②、傾斜小夾角類型:30°<θ<75°且γ<45°,θ為巖層傾角,γ為巖層走向與隧道軸線的夾角;
③、陡傾小夾角類型:θ>75°且γ<30°,θ為巖層傾角,γ為巖層走向與隧道軸線的夾角;
二、根據隧道圍巖大變形嚴重程度的不同,將隧道圍巖大變形劃分為三個等級,分別為i級、ii級和iii級;
①、i級:0.2<gn<0.3,變形潛勢屬輕微,gn為巖體強度應力比;
②、ii級:0.15<gn<0.2,變形潛勢屬中等,gn為巖體強度應力比;
③、iii級:gn<0.15,變形潛勢屬強烈,gn為巖體強度應力比;
三、根據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的不同,采用如下支護措施:
①、當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為i級和ii級時,采用開挖后布設錨桿的支護措施;
②、當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為iii級時,采用開挖前超前注漿加固、開挖后布設錨桿的支護措施。
當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為i級和ii級時,且隧道圍巖為緩傾類型時,錨桿的布設位置在頂底板區(qū)域,錨桿采用抗拉型錨桿。
當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為i級和ii級時,且隧道圍巖為傾斜小夾角類型時,錨桿的布設位置在層理與洞周平行的位置、頂板及順層側邊墻區(qū)域,錨桿采用抗拉型和抗剪型錨桿。
當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為i級和ii級時,且隧道圍巖為陡傾小夾角類型時,錨桿的布設位置在兩側邊墻區(qū)域,錨桿采用抗拉型錨桿。
當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為iii級時,在開挖前,布設中空注漿錨桿并注漿加固,注漿錨桿的布設方向與隧道軸線的夾角δ為30°~45°,在開挖后,當隧道圍巖為緩傾類型時,錨桿的布設位置在頂底板區(qū)域,錨桿采用抗拉型錨桿;當隧道圍巖為緩傾類型時,錨桿的布設位置在頂底板區(qū)域,錨桿采用抗拉型錨桿;當隧道圍巖為陡傾小夾角類型時,錨桿的布設位置在兩側邊墻區(qū)域,錨桿采用抗拉型錨桿。
當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為iii級時,在開挖后進行錨桿支護時,錨桿的布設方向與巖層視傾斜方向的夾角大于30°,且錨固劑采用速凝類錨固劑。
當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為iii級時,在開挖前進行注漿加固時,注漿漿料采用雙液速凝注漿漿料,注漿漿料的雙液混合后需要滿足在3分鐘內失去流動性的要求,同時需要滿足1天齡期凈漿的單軸抗壓強度大于15mpa的要求。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的受構造應力及層理控制的隧道大變形靶向支護方法,根據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的不同,在隧道內采用差異化的支護措施,可有效提高支護效率,同時可以節(jié)約支護成本,有效保證層狀圍巖大變形的控制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巖層產狀與隧道的空間位置關系示意圖;
圖2為隧道圍巖為緩傾類型時的錨固布設方位示意圖;
圖3為隧道圍巖為傾斜小夾角類型時的錨固布設方位示意圖;
圖4為隧道圍巖為陡傾小夾角類型時的錨固布設方位示意圖;
圖5為超前注漿加固時的注漿錨桿錨固布設方位示意圖;
圖中,1—層狀圍巖,2—隧道,3—水平基準面,4—巖層走向基準線,5—巖層傾向基準線,6—隧道軸線,7—錨桿,8—注漿錨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一種受構造應力及層理控制的隧道大變形靶向支護方法,具體為:
一、根據巖層產狀與隧道之間空間關系的不同,將隧道圍巖劃分為三種類型,分別為緩傾類型、傾斜小夾角類型及陡傾小夾角類型;具體的,巖層產狀與隧道的空間位置關系如圖1所示;
①、緩傾類型:θ<30°,θ為巖層傾角;
②、傾斜小夾角類型:30°<θ<75°且γ<45°,θ為巖層傾角,γ為巖層走向與隧道軸線的夾角;
③、陡傾小夾角類型:θ>75°且γ<30°,θ為巖層傾角,γ為巖層走向與隧道軸線的夾角;
二、根據隧道圍巖大變形嚴重程度的不同,將隧道圍巖大變形劃分為三個等級,分別為i級、ii級和iii級;
①、i級:0.2<gn<0.3,變形潛勢屬輕微,gn為巖體強度應力比;
②、ii級:0.15<gn<0.2,變形潛勢屬中等,gn為巖體強度應力比;
③、iii級:gn<0.15,變形潛勢屬強烈,gn為巖體強度應力比;
三、根據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的不同,采用如下支護措施:
①、當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為i級和ii級時,采用開挖后布設錨桿的支護措施;
②、當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為iii級時,采用開挖前超前注漿加固、開挖后布設錨桿的支護措施。
當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為i級和ii級時,且隧道圍巖為緩傾類型時,如圖2所示,錨桿的布設位置在頂底板區(qū)域,錨桿采用抗拉型錨桿。
當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為i級和ii級時,且隧道圍巖為傾斜小夾角類型時,如圖3所示,錨桿的布設位置在層理與洞周平行的位置、頂板及順層側邊墻區(qū)域,錨桿采用抗拉型和抗剪型錨桿。
當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為i級和ii級時,且隧道圍巖為陡傾小夾角類型時,如圖4所示,錨桿的布設位置在兩側邊墻區(qū)域,錨桿采用抗拉型錨桿。
當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為iii級時,在開挖前,布設中空注漿錨桿并注漿加固,如圖5所示,注漿錨桿的布設方向與隧道軸線的夾角δ為30°~45°,在開挖后,當隧道圍巖為緩傾類型時,錨桿的布設位置在頂底板區(qū)域,錨桿采用抗拉型錨桿;當隧道圍巖為緩傾類型時,錨桿的布設位置在頂底板區(qū)域,錨桿采用抗拉型錨桿;當隧道圍巖為陡傾小夾角類型時,錨桿的布設位置在兩側邊墻區(qū)域,錨桿采用抗拉型錨桿。
當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為iii級時,在開挖后進行錨桿支護時,錨桿的布設方向與巖層視傾斜方向的夾角大于30°,且錨固劑采用速凝類錨固劑。
當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為iii級時,在開挖前進行注漿加固時,注漿漿料采用雙液速凝注漿漿料,注漿漿料的雙液混合后需要滿足在3分鐘內失去流動性的要求,同時需要滿足1天齡期凈漿的單軸抗壓強度大于15mpa的要求。
實施例一
某層狀圍巖隧道受構造應力主導,巖層傾角θ為5°,巖層走向與隧道軸線的夾角γ為10°,因此該隧道圍巖屬于緩傾類型。當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為i級和ii級時,在開挖后立即布設錨桿,錨桿布設方向與隧道軸線相垂直,錨桿的布設位置在頂板、底板、拱腰和底腳,且錨桿需具備較強的抗拉能力;當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為iii級時,在開挖前,布設中空注漿錨桿并注漿加固,布設方向與隧道軸線的夾角δ為30°~45°,開挖后立即采用錨桿支護,錨桿布設方向與隧道軸線相垂直,錨桿的布設位置在頂板、底板、拱腰和底腳,且錨桿需具備較強的抗拉能力。錨桿具體可以采用申請?zhí)枮?01810283159.7的專利申請中公開的恒阻大變形錨桿,錨固劑采用速凝類錨固劑,可以使錨桿安裝完畢后施加較高的預緊力。在注漿加固時,注漿漿料采用雙液速凝注漿漿料,雙液速凝注漿漿料具體可以采用申請?zhí)枮?01310566695.5的雙液注漿材料,雙液混合后可在3分鐘內失去流動性,1天齡期凈漿單軸抗壓強度可達15mpa以上。為防止圍巖風化、局部掉塊或塌方,在采用上述支護措施后,應在圍巖表面噴射5~10cm厚的混凝土或局部采用錨桿補強支護。
實施例二
某層狀圍巖隧道受構造應力主導,巖層傾角θ為60°,巖層走向與隧道軸線的夾角γ為10°,因此該隧道圍巖屬于傾斜小夾角類型。當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為i級和ii級時,在開挖后立即布設錨桿,錨桿布設方向與隧道軸線相垂直,錨桿的布設位置在層理與洞周平行的位置、頂板及順層側邊墻,錨桿采用抗拉型和抗剪型錨桿;當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為iii級時,在開挖前,布設中空注漿錨桿并注漿加固,布設方向與隧道軸線的夾角δ為30°~45°,開挖后立即采用錨桿支護,錨桿布設方向與隧道軸線相垂直,錨桿的布設位置在層理與洞周平行的位置、頂板及順層側邊墻,錨桿采用抗拉型和抗剪型錨桿。錨桿具體可以采用申請?zhí)枮?01810283159.7的專利申請中公開的恒阻大變形錨桿,錨固劑采用速凝類錨固劑,可以使錨桿安裝完畢后施加較高的預緊力。在注漿加固時,注漿漿料采用雙液速凝注漿漿料,雙液速凝注漿漿料具體可以采用申請?zhí)枮?01310566695.5的雙液注漿材料,雙液混合后可在3分鐘內失去流動性,1天齡期凈漿單軸抗壓強度可達15mpa以上。在完成上述支護措施后,應嚴格進行量測工作,根據圍巖變形情況,調整錨桿的長度、支護密度,布設位置,必要時在局部采用補強支護。此外,為防止圍巖風化、局部掉塊或塌方,在采用上述支護措施后,應在圍巖表面噴射10~30cm厚的混凝土并布設鋼拱架。
實施例三
某層狀圍巖隧道受構造應力主導,巖層傾角θ為85°,巖層走向與隧道軸線的夾角γ為20°,因此該隧道圍巖屬于陡傾小夾角類型。當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為i級和ii級時,在開挖后立即布設錨桿,錨桿布設方向與隧道軸線相垂直,錨桿的布設位置在在兩側邊墻,錨桿為抗拉型錨桿;當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為iii級時,在開挖前,布設中空注漿錨桿并注漿加固,布設方向與隧道軸線的夾角δ為30°~45°,開挖后立即采用錨桿支護,錨桿布設方向與隧道軸線相垂直,錨桿的布設位置在在兩側邊墻,錨桿為抗拉型錨桿;錨桿具體可以采用申請?zhí)枮?01810283159.7的專利申請中公開的恒阻大變形錨桿,錨固劑采用速凝類錨固劑,可以使錨桿安裝完畢后施加較高的預緊力。在注漿加固時,注漿漿料采用雙液速凝注漿漿料,雙液速凝注漿漿料具體可以采用申請?zhí)枮?01310566695.5的雙液注漿材料,雙液混合后可在3分鐘內失去流動性,1天齡期凈漿單軸抗壓強度可達15mpa以上。在完成上述支護措施后,應嚴格進行量測工作,根據圍巖變形情況,調整錨桿的長度、支護密度,布設位置,必要時在局部采用補強支護。此外,為防止圍巖風化、局部掉塊或塌方,在采用上述支護措施后,應在圍巖表面噴射10~30cm厚的混凝土并布設鋼拱架。
實施例中的方案并非用以限制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發(fā)明所為的等效實施或變更,均包含于本案的專利范圍中。
技術特征:
1.一種受構造應力及層理控制的隧道大變形靶向支護方法,其特征在于具體為:
一、根據巖層產狀與隧道之間空間關系的不同,將隧道圍巖劃分為三種類型,分別為緩傾類型、傾斜小夾角類型及陡傾小夾角類型;
①、緩傾類型:θ<30°,θ為巖層傾角;
②、傾斜小夾角類型:30°<θ<75°且γ<45°,θ為巖層傾角,γ為巖層走向與隧道軸線的夾角;
③、陡傾小夾角類型:θ>75°且γ<30°,θ為巖層傾角,γ為巖層走向與隧道軸線的夾角;
二、根據隧道圍巖大變形嚴重程度的不同,將隧道圍巖大變形劃分為三個等級,分別為i級、ii級和iii級;
①、i級:0.2<gn<0.3,變形潛勢屬輕微,gn為巖體強度應力比;
②、ii級:0.15<gn<0.2,變形潛勢屬中等,gn為巖體強度應力比;
③、iii級:gn<0.15,變形潛勢屬強烈,gn為巖體強度應力比;
三、根據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的不同,采用如下支護措施:
①、當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為i級和ii級時,采用開挖后布設錨桿的支護措施;
②、當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為iii級時,采用開挖前超前注漿加固、開挖后布設錨桿的支護措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受構造應力及層理控制的隧道大變形靶向支護方法,其特征在于:當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為i級和ii級時,且隧道圍巖為緩傾類型時,錨桿的布設位置在頂底板區(qū)域,錨桿采用抗拉型錨桿。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受構造應力及層理控制的隧道大變形靶向支護方法,其特征在于:當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為i級和ii級時,且隧道圍巖為傾斜小夾角類型時,錨桿的布設位置在層理與洞周平行的位置、頂板及順層側邊墻區(qū)域,錨桿采用抗拉型和抗剪型錨桿。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受構造應力及層理控制的隧道大變形靶向支護方法,其特征在于:當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為i級和ii級時,且隧道圍巖為陡傾小夾角類型時,錨桿的布設位置在兩側邊墻區(qū)域,錨桿采用抗拉型錨桿。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受構造應力及層理控制的隧道大變形靶向支護方法,其特征在于:當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為iii級時,在開挖前,布設中空注漿錨桿并注漿加固,注漿錨桿的布設方向與隧道軸線的夾角δ為30°~45°,在開挖后,當隧道圍巖為緩傾類型時,錨桿的布設位置在頂底板區(qū)域,錨桿采用抗拉型錨桿;當隧道圍巖為緩傾類型時,錨桿的布設位置在頂底板區(qū)域,錨桿采用抗拉型錨桿;當隧道圍巖為陡傾小夾角類型時,錨桿的布設位置在兩側邊墻區(qū)域,錨桿采用抗拉型錨桿。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受構造應力及層理控制的隧道大變形靶向支護方法,其特征在于:當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為iii級時,在開挖后進行錨桿支護時,錨桿的布設方向與巖層視傾斜方向的夾角大于30°,且錨固劑采用速凝類錨固劑。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受構造應力及層理控制的隧道大變形靶向支護方法,其特征在于:當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為iii級時,在開挖前進行注漿加固時,注漿漿料采用雙液速凝注漿漿料,注漿漿料的雙液混合后需要滿足在3分鐘內失去流動性的要求,同時需要滿足1天齡期凈漿的單軸抗壓強度大于15mpa的要求。
技術總結
一種受構造應力及層理控制的隧道大變形靶向支護方法,具體為:根據巖層產狀與隧道空間關系不同,將隧道圍巖劃分為緩傾類型、傾斜小夾角類型及陡傾小夾角類型;緩傾類型:θ<30°,θ為巖層傾角;傾斜小夾角類型:30°<θ<75°且γ<45°;陡傾小夾角類型:θ>75°且γ<30°;θ為巖層傾角,γ為巖層走向與隧道軸線的夾角;根據隧道圍巖大變形嚴重程度不同,將隧道圍巖大變形劃分為三個等級,分別為I級、II級和III級;I級:0.2<Gn<0.3,變形潛勢屬輕微;II級:0.15<Gn<0.2,變形潛勢屬中等;III級:Gn<0.15,變形潛勢屬強烈;Gn為巖體強度應力比;根據隧道圍巖大變形等級不同,采用如下支護措施:I級和II級時采用開挖后布設錨桿的支護措施;III級時采用開挖前超前注漿加固、開挖后布設錨桿的支護措施。
技術研發(fā)人員:劉旭鋒;周揚一;李西凡;孫本通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東北大學
技術研發(fā)日:2021.03.18
技術公布日:2021.06.15
聲明:
“受構造應力及層理控制的隧道大變形靶向支護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lián)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