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要求
1.用于污水處理過程中的攪拌器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釜體(1),相對于釜體(1)可進行圓弧軌跡移動的若干攪拌軸(2),以及以釜體(1)軸線為軸旋轉的攪拌葉一(3),攪拌軸(2)上設置攪拌葉二(4); 釜體(1)頂部固定有截面為圓形的封板(5),封板(5)上轉動安裝有與攪拌軸(2)數(shù)量相同的驅動軸(6),驅動軸(6)上固定有齒輪一(7); 封板(5)上轉動安裝有齒圈一(8),各齒輪一(7)均與齒圈一(8)內圈嚙合,封板(5)邊緣區(qū)域開設與攪拌軸(2)數(shù)量相同的通孔(9),并且通孔(9)與釜體(1)同軸線; 每根驅動軸(6)上均轉動安裝有動力板(10),動力板(10)上開設圓弧形孔(11),圓弧形孔(11)不與支撐軸(12)同軸線; 封板(5)同軸轉動安裝有支撐軸(12),支撐軸(12)上固定有圓板(13),圓板(13)上固定有與攪拌軸(2)數(shù)量相同的導向軸(14),每根導向軸(14)穿過通孔(9)和圓弧形孔(11); 所述攪拌軸(2)轉動安裝在動力板(10)的端部位置上,攪拌軸(2)以及對應的驅動軸(6)上均安裝有鏈輪(15),兩個鏈輪(15)通過套裝在其上的鏈條(16)進行傳動; 還包括固定在釜體(1)上的雙軸電機(17),雙軸電機(17)一端固定有齒輪二(18),齒輪二(18)與齒圈一(8)的外圈嚙合。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污水處理過程中的攪拌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齒輪二(18)的端部位置上固定有固定軸一(19),圓板(13)端部位置上固定有固定軸二(20); 固定軸一(19)和固定軸二(20)上轉動安裝有曲桿(21)。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污水處理過程中的攪拌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釜體(1)內部同軸轉動安裝有齒圈二(22),雙軸電機(17)輸出軸另一端上固定有齒輪三(23),齒輪三(23)與齒圈二(22)內圈嚙合; 所述攪拌葉一(3)固定在齒圈二(22)上。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污水處理過程中的攪拌器裝置,其特征在于,釜體(1)頂部固定有將雙軸電機(17)、圓板(13)、封板(5)罩住的環(huán)體(24),環(huán)體(24)上固定有端蓋(25),端蓋(25)上轉動安裝有固定軸三(26); 固定軸三(26)上固定限位環(huán)(27),并在固定軸三(26)上套裝往復臂(28),并通過與固定軸三(26)螺紋連接的螺母(29)固定往復臂(28)的位置; 往復臂(28)一端設置長條孔(30),所述固定軸二(20)穿過長條孔(30); 往復臂(28)的另一端固定有刮板(31),端蓋(25)上開設散熱孔,散熱孔處設置過濾網(wǎng)(32),刮板(31)處于過濾網(wǎng)(32)處。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污水處理過程中的攪拌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板(5)上安裝有軸承一(33),軸承一(33)的外圈固定有過渡環(huán)(34),過渡環(huán)(34)的頂端與所述齒圈一(8)連接。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污水處理過程中的攪拌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齒圈二(22)的外圈光滑面上固定有軸承二(35),軸承二(35)外圈與釜體(1)內壁連接。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用于污水處理過程中的攪拌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釜體(1)上連通進料口。
說明書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污水處理附屬裝置的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污水處理過程中的攪拌器裝置。
背景技術
生活污水是居民日常生活中排出的廢水,主要來源于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如住宅、機關、學校、醫(yī)院、商店、公共場所及工業(yè)企業(yè)衛(wèi)生間等。生活污水所含的污染物主要是有機物和大量病原微生物。存在于生活污水中的有機物極不穩(wěn)定,容易腐化而產(chǎn)生惡臭。細菌和病原體以生活污水中有機物為營養(yǎng)而大量繁殖,可導致傳染病蔓延流行。因此,生活污水排放前必須進行處理。
當前在進行廢水的處理時,需要進行過濾及除臭操作,而目前的廢水處理設備其在進行絮凝的投放后,由于攪拌效率低,對液體擾動不大,往往無法進行有效的絮凝溶解,使得絮凝溶解率低造成凈化效率低且通過傳統(tǒng)的過濾凈化無法進行污水中有害微生物質的清除,從而使得廢水在進行處理時無法進行充分凈化,影響處理效率。
發(fā)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用于污水處理過程中的攪拌器裝置,其結構簡單,能夠提高對液體的擾動程度,提高攪拌效率,提高廢水的絮凝效率。
本發(fā)明的一種用于污水處理過程中的攪拌器裝置,包括釜體,相對于釜體可進行圓弧軌跡移動的若干攪拌軸,以及以釜體軸線為軸旋轉的攪拌葉一,攪拌葉一可設置多組,攪拌葉一的形狀可自行進行選擇,攪拌軸上設置攪拌葉二,攪拌葉二的形狀可自行進行選擇。
進一步地,釜體頂部固定有截面為圓形的封板,封板上轉動安裝有與攪拌軸數(shù)量相同的驅動軸,驅動軸上固定有齒輪一;
封板上轉動安裝有齒圈一,齒圈一內圈和外圈均有齒,各齒輪一均與齒圈一內圈嚙合,封板邊緣區(qū)域開設與攪拌軸數(shù)量相同的通孔,通孔截面呈圓弧形,并且通孔與釜體同軸線;
每根驅動軸上均轉動安裝有動力板,動力板上開設圓弧形孔,圓弧形孔不與支撐軸同軸線;
封板同軸轉動安裝有支撐軸,支撐軸上固定有圓板,圓板上固定有與攪拌軸數(shù)量相同的導向軸,每根導向軸穿過通孔和圓弧形孔;
所述攪拌軸轉動安裝在動力板的端部位置上,攪拌軸以及對應的驅動軸上均安裝有鏈輪,兩個鏈輪通過套裝在其上的鏈條進行傳動;
還包括固定在釜體上的雙軸電機,雙軸電機一端固定有齒輪二,齒輪二與齒圈一的外圈嚙合。
進一步地,所述齒輪二的端部位置上固定有固定軸一,圓板端部位置上固定有固定軸二;
固定軸一和固定軸二上轉動安裝有曲桿,曲桿帶有弧度。
進一步地,所述釜體內部同軸轉動安裝有齒圈二,雙軸電機輸出軸另一端上固定有齒輪三,齒輪三與齒圈二內圈嚙合;
所述攪拌葉一固定在齒圈二上,并且攪拌葉一和攪拌葉二間隔設置。
進一步地,釜體頂部固定有將雙軸電機、圓板、封板罩住的環(huán)體,環(huán)體上固定有端蓋,端蓋上轉動安裝有固定軸三;
固定軸三上固定限位環(huán),并在固定軸三上套裝往復臂,并通過與固定軸三螺紋連接的螺母固定往復臂的位置;
往復臂一端設置長條孔,所述固定軸二穿過長條孔,同時封蓋上還開設過渡孔供固定軸二穿過;
往復臂的另一端固定有刮板,端蓋上開設散熱孔,散熱孔處設置過濾網(wǎng),刮板處于過濾網(wǎng)處。
進一步地,所述封板上安裝有軸承一,軸承一的外圈固定有過渡環(huán),過渡環(huán)的頂端與所述齒圈一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齒圈二的外圈光滑面上固定有軸承二,軸承二外圈與釜體內壁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釜體上連通進料口。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在進行攪拌時,攪拌葉二在旋轉的同時還發(fā)生圓弧形擺動,同時各攪拌葉一以支撐軸為軸進行旋轉,大大提高了對液體的擾動程度,提高了攪拌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軸測圖;
圖3是圖2中A部的局部放大圖;
圖4是圖2隱藏釜體、環(huán)體、端蓋等部件后的結構圖;
圖5是圖4另一個視角的結構圖;
圖6是圖4隱藏曲桿等部件后的結構圖;
圖7是圖6隱藏攪拌葉二后的仰視圖;
圖8是雙軸電機、支撐軸、圓板等部件的爆炸圖;
圖9是圖8的仰視圖;
圖10是圖8的爆炸圖;
附圖中標記:1、釜體;2、攪拌軸;3、攪拌葉一;4、攪拌葉二;5、封板;6、驅動軸;7、齒輪一;8、齒圈一;9、通孔;10、動力板;11、圓弧形孔;12、支撐軸;13、圓板;14、導向軸;15、鏈輪;16、鏈條;17、雙軸電機;18、齒輪二;19、固定軸一;20、固定軸二;21、曲桿;22、齒圈二;23、齒輪三;24、環(huán)體;25、端蓋;26、固定軸三;27、限位環(huán);28、往復臂;29、螺母;30、長條孔;31、刮板;32、過濾網(wǎng);33、軸承一;34、過渡環(huán);35、軸承二。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發(fā)明,但不用來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
如圖1至圖10所示,本發(fā)明的一種用于污水處理過程中的攪拌器裝置,包括釜體1,相對于釜體1可進行圓弧軌跡移動的若干攪拌軸2,以及以釜體1軸線為軸旋轉的攪拌葉一3,攪拌葉一3可設置多組,攪拌葉一3的形狀可自行進行選擇,攪拌軸2上設置攪拌葉二4,攪拌葉二4的形狀可自行進行選擇;
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yōu)選方案,釜體1頂部固定有截面為圓形的封板5,封板5上轉動安裝有與攪拌軸2數(shù)量相同的驅動軸6,驅動軸6上固定有齒輪一7;
封板5上轉動安裝有齒圈一8,齒圈一8內圈和外圈均有齒,各齒輪一7均與齒圈一8內圈嚙合,封板5邊緣區(qū)域開設與攪拌軸2數(shù)量相同的通孔9,通孔9截面呈圓弧形,并且通孔9與釜體1同軸線;
每根驅動軸6上均轉動安裝有動力板10,動力板10上開設圓弧形孔11,圓弧形孔11不與支撐軸12同軸線;
封板5同軸轉動安裝有支撐軸12,支撐軸12上固定有圓板13,圓板13上固定有與攪拌軸2數(shù)量相同的導向軸14,每根導向軸14穿過通孔9和圓弧形孔11;
攪拌軸2轉動安裝在動力板10的端部位置上,攪拌軸2以及對應的驅動軸6上均安裝有鏈輪15,兩個鏈輪15通過套裝在其上的鏈條16進行傳動;
還包括固定在釜體1上的雙軸電機17,雙軸電機17一端固定有齒輪二18,齒輪二18與齒圈一8的外圈嚙合;
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yōu)選方案,齒輪二18的端部位置上固定有固定軸一19,圓板13端部位置上固定有固定軸二20;
固定軸一19和固定軸二20上轉動安裝有曲桿21,曲桿21帶有弧度;
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yōu)選方案,釜體1內部同軸轉動安裝有齒圈二22,雙軸電機17輸出軸另一端上固定有齒輪三23,齒輪三23與齒圈二22內圈嚙合;
攪拌葉一3固定在齒圈二22上,并且攪拌葉一3和攪拌葉二4間隔設置;
在本實施例中,正常使用時,向釜體1內加入污水和絮凝劑等,然后開啟雙軸電機17,使齒輪二18和齒輪三23進行旋轉,齒輪二18旋轉過程中,由于封板5與釜體1采用固定連接,在固定軸一19、固定軸二20以及曲桿21的配合下,使得圓板13以及導向軸14均以支撐軸12為軸進行往復性旋轉;
導向軸14以支撐軸12為軸進行往復性旋轉時,由于導向軸14穿過通孔9,且通孔9與支撐軸12同軸,從而轉動的導向軸14不會與封板5產(chǎn)生接觸;
由于導向軸14還穿過圓弧形孔11,且圓弧形孔11不與支撐軸12同軸線,從而導向軸14以支撐軸12為軸進行往復性旋轉過程中,使得各動力板10以及其上的部件均以驅動軸6為軸發(fā)生往復性的擺動,從而使攪拌軸2相對于釜體1發(fā)生圓弧形移動;
同時齒輪二18還驅動齒圈一8進行旋轉,使齒圈一8相對于封板5進行旋轉,由于驅動軸6轉動安裝在封板5上,從而旋轉的齒圈一8驅動齒輪一7、驅動軸6進行旋轉,由于驅動軸6和攪拌軸2通過鏈輪15和鏈條16進行傳動,從而使得攪拌軸2以及攪拌葉二4同時發(fā)生旋轉;
同時齒輪三23還帶動齒圈二22以及固定在齒圈二22上的攪拌葉一3進行旋轉,與攪拌葉二4配合,對污水和絮凝劑等進行攪拌。
綜上敘述,當雙軸電機17啟動時,使得攪拌葉二4在旋轉的同時以對應位置的驅動軸6為軸發(fā)生擺動,同時各攪拌葉一3以支撐軸12為軸進行旋轉,大大提高了對液體的擾動程度,提高了攪拌效率。
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yōu)選方案,釜體1頂部固定有將雙軸電機17、圓板13、封板5罩住的環(huán)體24,環(huán)體24上固定有端蓋25,端蓋25上轉動安裝有固定軸三26;
固定軸三26上固定限位環(huán)27,并在固定軸三26上套裝往復臂28,并通過與固定軸三26螺紋連接的螺母29固定往復臂28的位置;
往復臂28一端設置長條孔30,固定軸二20穿過長條孔30,同時封蓋上還開設過渡孔供固定軸二20穿過;
往復臂28的另一端固定有刮板31,端蓋25上開設散熱孔,散熱孔處設置過濾網(wǎng)32,刮板31處于過濾網(wǎng)32處;
在本實施例中,雙軸電機17在工作時產(chǎn)生熱量,熱空氣在過濾網(wǎng)32處流動,過濾網(wǎng)32將空氣中雜質過濾掉,雙軸電機17工作時使得固定軸二20以支撐軸12為軸發(fā)生擺動,使得往復臂28以及刮板31進行以固定軸三26為軸進行擺動,將過濾網(wǎng)32上的雜質刮除,使過濾網(wǎng)32始終保持較為通暢的狀態(tài),不會影響散熱效果。
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yōu)選方案,封板5上安裝有軸承一33,軸承一33的外圈固定有過渡環(huán)34,過渡環(huán)34的頂端與齒圈一8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齒圈一8通過過渡環(huán)34和軸承一33與封板5轉動連接,使得齒圈一8旋轉更加穩(wěn)定。
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yōu)選方案,齒圈二22的外圈光滑面上固定有軸承二35,軸承二35外圈與釜體1內壁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齒圈二22通過軸承二35轉動安裝在釜體1內部,使齒圈二22旋轉更加穩(wěn)定。
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yōu)選方案,釜體1上連通進料口;
在本實施例中,通過釜體1上的進料口向釜體1內部添加原料,釜體1底部連通出料口,用于排出污水。
本發(fā)明的一種用于污水處理過程中的攪拌器裝置,以上所述所有部件的安裝方式、連接方式或設置方式均為焊接、鉚接或其他常見機械方式,其中可滑動/轉動固定即為滑動/轉動狀態(tài)下不脫落,密封連通即兩連接件連通的同時進行密封,并且其所有部件的具體結構、型號和系數(shù)指標均為其自帶技術,只要能夠達成其有益效果的均可進行實施,上述所有用電模塊及用電器均為市面常見電器件,買回使用時僅需按照一同購回的使用說明書相互電連接即可進行使用,且控制模塊為其常見自帶模塊,故均在此不再贅述。
本發(fā)明的一種用于污水處理過程中的攪拌器裝置,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上下左右、前后內外以及垂直水平”等包含在術語中的方位詞僅代表該術語在常規(guī)使用狀態(tài)下的方位,或為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的俗稱,而不應視為對該術語的限制,與此同時,“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數(shù)列名詞不代表具體的數(shù)量及順序,僅僅是用于名稱的區(qū)分,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